1、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轻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歌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也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还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
2、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然而对于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发的乱世。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而害怕战争。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由于藩镇割据与长期的内战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3、。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的,而诗歌中的女侠客,只为家人复仇。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
4、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的。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是因为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在诗人遭受挫折之时。在这些困顿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选自文汇报 ,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
5、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B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C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D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答案 D解析 “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错误,原文是说“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 “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 ,所以“报国情”与“反战心”每一个
6、时期都有,不能简单划分。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都会兴起爱国之情。B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C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恩仇只为家人。D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答案 D解析 “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错误,原文是说“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 ,诗人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是为了疗伤止痛等。3如何理解文段末尾“侠之大
7、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这句话?答:_答案 侠之道(或“评判侠客的核心标准 ”)在于侠之精神,即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报国等,而不在于武之技能。虽然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解析 要理解“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这句话,必须结合原文理解“武”和“侠”的内涵。通过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可知, “武”突出的是技艺,而“侠”突出的是精神。在作者看来,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只要具有侠客精神方面的特质,就可称为“侠客” 。把握了这些内容,便不难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灵和主义“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的
8、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为道教“灵和主义” 。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恬淡、清心寡欲。 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云笈七签卷九亦曰:“衣粗而净,在素洁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 ”道德经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四十五章曰:“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可见,道教确实蕴含着“静笃” “寡欲” “清静” “知足”等思想,要求做到对
9、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祈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其意即为: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为了实现“天下有道” ,道教反对战争,反对“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其实,道教教祖老子早就对战争之道做出了最好诠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可见,道教倡导反战、止战思想,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康乐。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理念,倡导天地和谐、万事协调。道教
10、不仅主张天与地和谐,也倡导人、地、天、道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还提倡一种协和之美,主张道、天、地、人的协调统一,也即万物以和为贵。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形象,愿做善琴者。 “灵和”一词在古代也指善琴者。古琴艺术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相应出现了不少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而自东汉年间道教兴起后,由于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易于结合,所以一些“神仙方士” 、道士或崇尚仙道思想的人也常常以琴言志,亲手操缦。随着时间的推进,陆续出现了许多道教琴人。可见,琴与道教密切相关。道教琴人可称为道教灵和,其所展示的即是一种清虚的风貌与清淡的风格。此外,作为善琴者, “各美其美,
11、美人之美” ,亦展示了一种和美的人生境界。“灵和”一词本义蕴涵着道教思想,本身显现着道教色彩。而道教所倡导的清心寡欲、天下有道、以和为贵以及善琴者形象,则无疑彰显着道教的灵和态度、灵和抱负、灵和理念与灵和形象,这就大致形成了本文所阐述的一个新理论概念道教“灵和主义”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4下列对道教“灵和主义”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 “静笃” “寡欲” “清静” “知足”等都是其思想,要求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B道教“灵和主义”倡导天地和谐、万事协调的理念,主张道、天、地、人的协调统一,还提倡一种协和之美。C道教“灵和主义”也表现为愿做
12、善琴者,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D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它是指道教将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作为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答案 C解析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错误。错点一是道教在东汉年间才兴起,先秦时期不可能有道教琴人;错点二是“师旷、师襄、伯牙”不是道教之人。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可见,道教比较推崇“知足”的思想。B道教反对“天下无道” ,祈愿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康,反对战争,认为兵器是一种不祥之物,不应该发起战争。
13、C自道教兴起以后,一些道士常常以琴言志,是因为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易于结合。D本文作者以道教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依据,从态度、抱负、理念以及形象四个方面阐释了道教“灵和主义”的内涵。答案 B解析 “不应该发起战争”说法不准确。道教是反对战争的,但老子也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6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答:_答案 “灵和“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所以作者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本文思路有一个准确把握。通过分析全文,可以发现本文的思路是:提出“灵和主义”的概念对“灵和主义”的内涵意蕴进行分层阐释。那么答案就可以在作者提出概念的这个层次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