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习要点掌握文化经典阅读题读懂材料、规范答题的要领。一、请认真研读浙江卷近三年文化经典阅读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观。择友2014 年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 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 直?或乞醯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 公冶长)注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
2、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2015 年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浩然之气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一句的注释。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
3、道义,于事无惧。(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 6 个字)去无用之费2016 年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 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 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答:_答案 (1)所给材料均节选自先秦文化经典或经典集注,材料有一则或两
4、则,总体文字量一般不超过 100 字。(2)由两题组成。第一题一般是填空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精准理解或积累,难度不大,答案简洁,文字量不大;多要求用原词原句回答。第二题主要是对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难度稍大,大多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答:_答案 (1)参考答案特点:第一题:文字简洁,多是用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材料外的词句直接回答,一般不超过 10 个字。第二题:都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有时需要用原文词句回答,也多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3 分题答题要点多为两个,有时为三个。题
5、干要求或分析或概括或评价,较为灵活。其中,评价题难度较大。(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第一题虽说难度不大,但有时回答不准确,如 2015 年答案“浩然正气也” , “正”与“之”一字之差,丢了 2 分。如 2016 年答案“用财不费” ,虽与“去无用之费”意思差不多,但远不如参考答案精确。第二题主要是分析不透,要点遗漏。如 2014 年第一小问答得太概括,没有具体说明理由;第二小问评价时没有结合材料,略显空泛。2016 年答案只注意到了“肯定”什么,没注意材料中“非外取地也”的“反对”什么,丢掉了一个得分点。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并体悟浙江卷文化经典阅读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
6、中存在的问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选自墨子 修身)材料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选自论语 季氏)(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墨子和孔子共同的交友观。答:_(2)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答:_答案 (1)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2)墨子和孔子的交友主张都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有德的人,而远离甜言蜜语的小人。这可以帮我们认识到交友的误区,选择真正值得交往的
7、人做朋友,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历史上有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还有割席断义等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择友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材料一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材料二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 子曰:“非其鬼 而祭之,谄 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选自论
8、语 为政)材料二 天下有中 ,敢直其身;先王有道 ,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 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选自荀子 性恶 )注 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谄媚。中:中正之道。道:正道。傀然:坚定的样子。(1)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是:_(2)简析两则材料的不同点。答:_答案 (1)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2)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 ”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
9、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行为的具体内涵。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不勇敢。 ”材料二 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坚定无畏地屹立于天地之间:这是上等的勇敢。一、积累:把握主要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表面上看只是给出一两个语段让你理解、分析和评价,其实,该语段背后反映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如果说语
10、段的思想内涵只是一个“点” ,那么,这个“点”背后是这位思想家广阔而深厚的思想这个“面” 。因此,理解“点” ,须有“面”的支撑,也就是说,考生必须要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具体表现有个全面而精准的把握。传统文化经典主要指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尤以儒家文化为重,兼顾道家、墨家、法家。主要诸子百家思想提要:1孟子思想(1)性善论。它是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由于人心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为“尧舜” 。他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2)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11、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 “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民贵君轻”是其著名论点。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疾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否则,失去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思想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3)反对不仁不义的战争,主张和平。2荀子思想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性恶论”也是其著名观点。所谓人性恶是指,人天然有多种情欲,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暴乱争夺,但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达到善的境界。3老子思想总论:以虚无的“道”来解释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世的方法。具体表
12、现: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4庄子思想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 ,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5韩非子思想(1)重“法” “术” “势” 。主张君主应该用“法” 、 “
13、术”( 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 “势”(人主的权势) 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农耕。(2)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他崇尚竞争、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6墨子思想(1)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区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2)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主张“守”之战( 防御性战争)。(3)节用:君王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减少费用,不能铺张浪
14、费,以达到“节用利民”之目的。(4)尚贤: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二、读懂:读懂所给材料,拎出核心词语文化经典语言凝练而含意深远,思辨性强而故事性弱,理解分析起来很多考生都觉得深奥晦涩。其实,只要读懂所给语段,就感觉不难。1粗译所给语段,尽量读懂其“字面意”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2拎出体现思想的核心词语读的是语意,抓的是思想。几乎任何语段,都有能体现其思想的核心词语(如“义” “孝”“德” “信”等),阅读时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就能 “纲举目张” 。有的核心词语题干已给出,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
15、。题干中的“自省”就是语段中的核心词,以“自省”为中心去读语段,就容易多了。三、规范:深入挖掘,评析结合浙江卷文化经典阅读共由两小题组成。第一道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题型有填空和简答两种,无论哪种题型,都要求答案要言不烦,一语中的。第二道题侧重考查对语段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的评析能力,这也是令考生颇感头痛的一道题。对此,可注意以下几点:(1)精思细想,深入挖掘。所给语段大都是字约意丰,言简意赅,为此要深入文意内部,细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点及表达的层次。(2)评析评析,有评有析,评析结合。评,就是要发表自己对语段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看法,或赞成,或肯定,或作辩证评价。析,就是
16、要结合所给语段的词语、句子,说明观点的由来、根据,必要时也可联系现实,沟通古今,挖掘出其对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指导、借鉴意义。答题时要评析结合,不可光评不析,或者光析不评。(3)评析结构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进行。先亮明自己的看法,再结合语段阐述自己的理由,后指出观点的价值、意义或作用,尤其要指出语段所体现出的思想在该学派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价值。因为该题多要求“联系现实” ,这里重点谈谈。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仅要把握其思想内涵,更在于发现、借鉴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高考考查的目的,由文字上升到文化、现实层面,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因此,考生要特别关注现实问题,找到传统
17、文化经典与现实生活的“对接点” ,实现“无缝对接” 。如现在社会主张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一点就与墨子的“节用”思想很“契合” ,能“对接”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形成对经典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做好分析评价题。即时小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 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基本原则:_(2)简述你对法家“刑过不避大臣”和儒家“刑不上大夫” 两个观点的理解。答:_答案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
18、违法必究/赏罚公正平等( 写出一条即可)(2)“刑过不避大臣”体现了法家坚持法律公平,消除特权的法制观; “刑不上大夫”体现了儒家对士人尊严、气节的尊重、勉励的观念。参考译文材料一 法律不会迎合权贵,墨线不会屈从歪木。法律所制裁的,即使是智者也推辞不了,即使是勇者也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回避权贵大臣,奖赏善行不会遗漏百姓。材料二 礼记曲礼上说: “刑罚不能用于士大夫。 ”这是说对士人的尊严节操不能不加以鼓励劝勉啊。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故凡言议期命 注 ,是非以圣王为师,而圣王之分,荣辱是也。是有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
19、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选自荀子正论)注 期:约定。命:给各种事物命名。(1)什么是“义荣”?请用原文回答。答:_(2)联系材料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荣誉观。答:_答案 (1)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2)材料中荀子把荣誉分为“义荣”和“势荣” 。 “义荣”是靠自身言行修养获得的荣誉, “势荣”是靠外在功名利禄获得的荣誉。我赞同“义荣” ,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品德修养,增长智慧和才干。(或:“义荣 ”与“势荣”并不矛盾,既要加强修养,又要追求事功,更好地服务社会。)参考译文凡是要发表议论或规定事
20、物的名称,都要以圣王为标准,而圣王的纲要,则是荣辱。荣辱各有两个方面:有内在的荣,有外在的荣;有内在的辱,有外在的辱。志意美好,德行深厚,思虑精明,这是发自内在的荣,就是义荣。爵位尊贵,贡禄丰厚,势位高,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这是来自外部的荣,这就是势荣。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选自
21、孟子 公孙丑上)(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 。(2)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答:_答案 (1)未雨绸缪(2)统治者应该修明政令,施行仁政。统治者应该居安思危,不应放纵享乐。参考译文孟子说:“施行仁政就有光荣,不施行仁政就会受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无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一定会畏惧你的。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
22、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1)本段阐述了荀子学说中_的观点。(
23、2)荀子认为圣明的君主怎样使人们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答:_答案 (1)人性本恶(2)君主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以矫正文饰、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使人们遵守秩序、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恶的,一定要依靠师法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现在的人没有师法,就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教化,就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认为人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为人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文饰人们的性情而使他们端正,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使人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被师法感化、积累文化知
24、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任意胡作非为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人们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人为的东西。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离娄下 )(1)关于君臣关系,孔子、孟子分别持有怎样的主张?答:_(2)孔子、孟子的上述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意义?答:_答案 (1
25、)孔子强调君臣有尊卑之分;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2)上下级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参考译文定公问孔子:“君主驭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样?”孔子回答说:“君主用礼来驭使臣下,臣下用忠诚来侍奉君主。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是自己的手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心腹;君主把臣下看成是犬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是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是草芥,那臣下
26、就会把君主看成是仇敌。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陈太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礼记 檀弓下)(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_ 。(2)上述语段主要阐明了哪些道理?请分条加以概括。答:_答案 (1)师出无名(2)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或名目。做事要合乎礼义与规则。参考译文吴国侵略陈国,砍伐陈国方
27、社的树木,杀害患疫病的陈国人,在吴军退出陈国边境的时候,陈国的太宰嚭出使到吴军。吴王夫差对行人仪说道:“这个来使能说会道,我们何不试着问他一下。军队出师讨伐一定要有个名目,如果人们问起我们的军队来,该怎样称呼呢?”太宰嚭( 在对方提出这一问题后回答 )说:“古人侵略敌国时,不砍伐敌国的社树,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俘虏鬓发斑白的人;现在贵国的军队,不是杀了患疫病的人吗?那不是可以称为杀害病人的军队吗?”夫差说:“要是归还你们土地,归还你们被俘的子女,又该怎样称呼我们的军队呢?”太宰嚭回答说:“贵国的君王因为我国有罪而兴师讨伐,然后又因同情而赦免我们,这样的军队,还怕公论不会给以应得的美名吗?”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