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食品化学实验.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4294456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实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实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验 2 美拉德反应初级阶段的评价食品的褐变反应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两类,酶促褐变指由多酚氧化酶催 化下的多酚化 合物与氧之间的反应,而非酶褐变包括焦糖化和美拉德反应,美拉 德反应即蛋白质、氨基酸或胺 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热加工食品发 生的主要反应之一,反应的结果会产生类黑精 色素、风味化合物等重要物质,对 食品的风味、色素、营养价值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美拉德反应 通常按照三个反应 阶段进行,在早期主要是蛋白质或氨基酸的-NH 2与还原糖之间的反应、还原糖 的 降解等为主。与常见的化学反应一样,糖的种类、胺基所处位置、温度、pH、水分、 金属离子、 一些化合物等都会影响美拉德反应

2、的进行。 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模 拟体系中赖氨酸与葡萄糖的反应,了解食品中美拉德早期反应情况, 从两个不同 方面半定量验证酸碱度、亚硫酸盐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可以采用的 评 价方法。 1原理 美拉德反应的起始阶段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溶液变成黄色,随着黄色 的不断加深,在近紫外 区吸收也逐渐增大,同时还有少量糖脱水变成5-羟甲基糠 醛(HMF) ,以及发生键断裂形成二羰 基化合物和色素的初始产物,最后生成类黑 精色素。本实验利用模拟实验,即葡萄糖与赖氨酸在 一定pH缓冲液中进行加热反 应,一定时间后目视颜色变化,可以观察反应的进程情况。实验过程 中通过改变 反应的介质条件,例如改变pH

3、、加入亚硫酸盐、选择不同的氨基酸,确定这些因 素对 美拉德反应的影响情况。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水浴锅、移液管、容量瓶、试管等 2.2 试剂 2.2.1 1molL -1葡萄糖溶液; 2.2.2 0.1 mol L -1赖氨酸溶液; 2.2.3 0.1 mol L -1甘氨酸溶液; 2.2.4 0.1molL -1亚硫酸钠溶液; 2.2.5 2 molL -1HCl溶液; 2.2.6 广范pH试纸(114) 3 操作步骤 3.1 美拉德反应的进行 取4支试管,其分别加入5.00 mL的1.0 molL -1葡萄糖溶液,其3支试管分别加入0.1molL -1 的赖氨酸溶液、1支试管加入

4、 0.1molL -1的甘氨酸溶液,混合,分别编号为 A1,A2,A3 和 A4。A2 调pH 到 5.09.0之间(用pH试纸检查) ,A3 加亚硫酸溶液1mL。4 支试 管置于90水 浴中加热反应并记时,反应0.5h后,取出4支试管,目视记录颜色。 3.2 类黑精物质的生成 试管继续在水浴中加热反应,直到看出有褐色为止, 记下出现各试管分 别出现颜色的时间。 4 结果 记录 4.1 A1,A2,A3,A4 管溶液0.5h出现的颜色 4.2 A1,A2,A3,A4 管溶液出现褐色的时间 5 讨论 (1)pH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以及证据 (2)亚硫酸盐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以及证据 (3)氨基酸的结

5、构或性质对麦拉德反应的影响及证据 实验 3 淀粉糊化程度的酶法测定 谷物是人类膳食结构中重要的食物之一,构成我们现代膳食的金字塔结构中的 基础部分,谷物中最重要成分当是淀粉。在工业化生产的谷物食品中,以焙烤食品、 方便食品种类最多,例如面包、饼干、膨化食品、速食食品、方便面、米粉等。在 这些食品的加工处理过程中,由于对原料普遍地进行了相应的加热处理,谷物中的 淀粉经历了糊化过程,即原料中的天然淀粉转化为糊化的淀粉。从微观、宏观上看, 天然淀粉颗粒在受热发生糊化时,通常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淀粉 颗粒可逆吸水阶段,淀粉粒的直径明显地增加; 第二阶段是淀粉颗粒充分膨胀, 颗粒外的流体对

6、碘呈色; 第三阶段完整的淀粉颗粒结构被破坏,淀粉分子分散而 呈糊状,分散体系的黏度增加且双折射现象消失,淀粉达到糊化。淀粉的糊化程度 (也称为-化程度) ,一般可作为谷物食品新鲜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不过, 由 于糊化后的淀粉分子是无定形状态,在低温下可以自动排列成序,相邻分子间的氢 键又逐步恢复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淀粉分子微末(即老化) ,所以谷物食品在贮 存一段时间后最终会有一部分淀粉以老化状态存在。老化后的淀粉与水失去亲和力, 严重影响食品的质地,并且老化淀粉难以被淀粉酶水解。一些食品的品质劣化,例 如面包陈化失去新鲜感、汤汁失去黏度或产生沉淀,就是由于淀粉老化(至少是与 淀粉老化)有关,

7、所以淀粉老化作用的控制在食品工业中对食品感官质量有重要意 义。淀粉糊化程度的测定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淀粉糊粘度、 淀粉酶水解淀粉颗粒的能力、比色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一般都具有通用 性差,灵敏度低的不足之处。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求实验者了解酶法测定谷物食品淀粉糊化度(-化度)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淀粉的酶水解、碘量法分析还原糖等重要的基本技能和方 法。1原理 本实验采用酶水解法测定淀粉的糊化程度,并且只是用相对值表示 样品中淀粉的糊化程度,而不是用淀粉的绝对糊化程度的数值来判别。本法测定谷 物食品的淀粉糊化程度时,通过预先加热处理样品,先将其中的淀粉进行充分的糊 化

8、,然后在固定的条件下(温度、时间、酶量和样品量)用淀粉酶水解淀粉,再用 碘量法测定还原糖的相对生成量,并且用此样品表示淀粉的糊化程度为100%,作 为标准样;然后,利用相同的方法求出待测样品(未处理样品)被淀粉酶水解后还 原糖的相对生成量,从而可以表示样品中淀粉的相对糊化程度。 2原料、仪器、试剂2.1 原料 面包、面条、米饭等,在水分低于10%时可以直接粉碎后测定,粒 径大小应为100200 目; 2.2仪器:100mL三角瓶5只、天平、研砵、移液管(2 mL2、 5 mL2、10mL4) ,恒温水浴(37) 、碘量瓶6只、100mL容量瓶5只、滤纸、玻 璃漏斗、50mL量筒、50mL(或2

9、5mL)滴定管。 2.3试剂 2.3.1 5%淀粉酶液 取酶活力单位在2000 Ug -1 的-淀粉酶5g,用95mL 的蒸馏水分散,然后用滤布过滤,滤液保留用于测定,-淀粉酶应该是现配现用; 2.3.2 1 molL -1HCl溶液:12 molL -1的浓HCl 8.3mL,稀释至100mL 即可; 2.3.3 0.05 molL -1碘-碘化钾液 现配现用; 2.3.4 0.1 molL -1NaOH溶液; 2.3.5 10%(w/w)H 2 SO 4溶液; 2.3.6 0.1 molL -1 Na 2 S 2 O 3溶液; 2.3.7 0.5%淀粉指示剂 取0.5g可溶性淀粉,加入5m

10、L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后 缓慢倾入到100mL 沸腾的蒸馏水中,随加随搅拌,煮沸2min后冷却备用,现配现 用。 3实验步骤 3.1 样品的准备 取5个100 mL三角瓶,以符号 A1、A2、A3、A4 及B分别 标记。于 A1、A2、A3、A4 四个三角瓶中放入样品。样品重量一般选择:干燥的样 品各取1.00g,四份样品重量的误差为0.5%;若样品预处理时加入了水,则取样 量分别为2.00g3.00g。例如,含水量为50%时,取2.00g,含水量为70%时,取 3.00g。标记为B的三角瓶则不加样品。加完样品后尽量将样品在水中分散,以利 于淀粉酶的水解。 3.2 样品的糊化与水解 在五个瓶中分

11、别加水50.0 mL。三角瓶A1 和 A2 加 热沸腾15min,置冰水或冷水中迅速冷却到室温。三角瓶A1、A3、B中,分别加入 5%淀粉酶溶液5.00 mL,于37振荡90min,进行酶水解; 然后,迅速向五个瓶 中各加入1 molL -1盐酸2.00 mL,以停止淀粉酶的水解作用。各组样品分别移 入100 mL容量瓶,加水定容至100 mL,然后以干燥滤纸过滤(为什么?) , 收集 并保留滤液40 mL。用移液管分别吸取滤液10.00 mL,置于100mL碘量瓶中,以符 号a1、a2、 a3、a4 及b分别标记,待下一步用碘量法测定还原糖。 3.3 还原糖的定量(碘量法) 将标记为a1、a

12、2、a3、a4 及b五个碘量瓶排 列好,另取一碘量瓶用移液管加水10.00 mL,作为空白试验。在上述六个碘量瓶 中,先向a1 中加入0.1 molL-1的碘液10.00 mL,混匀后加入 0.1 molL -1NaOH溶液 18.00 mL,再次混匀,加塞密封后将碘量瓶放置在暗处反应15 min;然 后取出a1 瓶, 向其中迅速加入10%硫酸溶液2.00 mL,混匀;然后用0.1 molL -1Na 2 S 2 O 3溶液分别滴定a1 瓶中剩余的碘,在溶液为淡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数 滴mL,继续用 Na 2 S 2 O 3溶液滴定为无色,记录所耗 Na 2 S 2 O 3溶液的体积 V;平行

13、测 定一次。a2、a3、a4、b和空白瓶均按照上述顺序依次反应,分别测定;每一个样 品测定平行一次,最 终测定体积以平均数计算。为简化起见,上述操作步骤列表 如下:操作步骤 A1 A2 A3 A4 B 1. 取样( g) 2. 加水50mL 3. 加热沸腾15min 4. 快速冷却至室温 5. 加入5mL 5%淀粉酶 6. 37 0 C恒温1.5h, 不时摇动 7. 加入2mL 的1molL -1HCl 溶液 8. 定容至100mL 9. 干滤纸过滤 10. 滤液编号 11. 消耗0.1M Na 2 S 2 O 3体积 (mL) 淀粉糊化程度(%) + + + + + + + + + a1 p

14、1 + + + + - + + + + a2 p2 + + - - + + + + + a3 p3 + + - - - + + + + a4 p4 - + - - + + + + + b q3.3 计算 设a1、a2、a3、a4 及b各碘量瓶所耗Na 2 S 2 O 3体积数(mL)分 别为p1、p2、p3、p4 及 q,空白试验所耗Na 2 S 2 O 3体积数为r,则糊化程度可按 照下式计算: 淀粉糊化程度(%) =(r-P3)-(r-P4)-(r-q) /(r-P1)-(r-P2)-(r-q) 100 式中符号意义 (r-P1):样品充分糊化后,酶分解后所得糖分消耗Na 2 S 2 O

15、3溶液毫升数; (r-P3):样品被酶分解后所得糖分消耗Na 2 S 2 O 3溶液毫升数; (r-P4) 、 (r-P2):样品中其他还原性组分消耗Na 2 S 2 O 3溶液毫升数; (r-q):因酶制剂不纯所消耗Na 2 S 2 O 3溶液毫升数。4说明在滴定时样品液应该尽量避免碘的挥发损失,滴定过程中避免过度振 荡以达到减少与空气接 触,使得氧气的影响尽量小。5实验结果讨论 (1)淀粉酶的使用量过大有何作用? (2)碘氧化样品处理液中的何种物质?为何采用碱性条件? (3)能否将上述测定过程简化处理?其根据是什么? (4)实验中如果不出现淡黄色是什么原因? 实验 4 蛋白质中活性赖氨酸含

16、量的评价(4 学时) 食品中的氨基酸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和游离的氨基酸。 另外,还有微量的由几个氨基酸组成的低肽分子,以及与糖或脂类结合在一起的蛋 白。在营养学上各种氨基酸的含量有多少是很重要的,其中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相对 含量决定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低。而对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来讲,研究必需氨 基酸赖氨酸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对优化加工条件、保持食品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赖氨酸在食品加工中的高反应性,通常会和食品中的其它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美拉德反应、交联反应等,导致赖氨酸的生物可利用率下降,所以利用经典的 氨基酸分析方法得到的赖氨酸含量,是不能真实地反映食品中可以被人

17、体所利用的 赖氨酸水平。而在食品化学中,所谓的活性赖氨酸或可反应赖氨酸是一个被广泛应 用的概念,它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测定出食品中那些能够与化学试剂作用的赖氨 酸,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食品中可以被机体所利用的赖氨酸水平,其营养学意义更 为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食品蛋白质中活性赖氨酸的意义,掌握其测定的基本 原理与方法,利用赖氨酸的-NH 2与茚三酮试剂反应测定食品蛋白质中活性赖氨 酸的含量水平,进一步熟练微量分析方法以及比色法的操作。 1原理 蛋白质中赖氨酸的残基上有-NH 2 ,它与茚三酮试剂可发生颜色反应, 其颜色的深浅与赖氨酸残基的含量成正相关。蛋白质中的其它氨基酸没有-NH 2

18、, 并且蛋白质的N-端-NH 2的量相对较少,酰氨基中的-NH 2 不参与反应,因此,根据 上述反应,用比色法就可以测得赖氨酸的-NH 2 含量,间接地反映出赖氨酸的存 在水平。本实验选用甘氨酸(或亮氨酸)配成标准溶液,以此制作标准曲线,表示 氨基酸的-NH 2 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定量测定干酪素样品中的活性赖氨酸的含 量水平。 2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材料 干酪素 2.2 仪器 具塞大试管(20 mL)12支,移液管(1 mL、2 mL、5 mL)若干, 恒温水浴,721分光 光度仪和1cm比色杯。 2.3 试剂 2.3.1 甘氨酸(30gmL-1)标准溶液 准确称取在110干燥后的

19、分析纯 甘氨酸固体30 mg,溶解后于100 mL容量瓶定容,得到标准甘氨酸(300gmL- 1 )储备液;使用时需要将此溶液稀释10 倍作为应用液。 2.3.2 酪蛋白(500gmL-1)溶液 准确称取50mg干酪素,加入1滴稀 NaOH溶液湿润,然后加少量水溶解,然后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此样品可以保存一周。 2.3.3 茚三酮显色剂(100 mL) 取水合茚三酮 0.5g、果糖 0.3g、Na 2 HPO 4 12H 2 O 11.2g、KH 2 PO 46.0g,加入100 mL水中,稍微加热使其溶解 后,暗处保存,一周内此试剂有效。 2.3.4 50%(V/V)的乙醇溶液:取9

20、5%的乙醇与水按照55:45的比例混合而成。3操作步骤 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7支干燥洁净并编号的试管,按下表添加各种试剂。 试管 1 2 3 4 5 6 0.00 0.40 0.80 1.20 1.60 2.00 5.000 5.0 15.0 25.0 35.0 45.0 甘氨酸标准液(mL) 加蒸馏水至(mL) 甘氨酸的质量(g) 茚三酮(mL) 1.00 50%乙醇(mL) 5.00 吸光值(A) 再向每支试管内加1.00 mL茚三酮显示剂,摇匀后盖紧管塞,置沸水浴加热 15 min,用冷水 迅速冷却试管至室温。再向每支试管加50%乙醇5.00 mL,混匀后 于580 nm波长处测吸

21、光值,以吸光值为横坐标,甘氨酸的质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 曲线。 3.2 样品测定 分别取干酪素样液1.00 mL、1.50 mL于2 支试管中,另取未 知甘氨酸溶液1.0 mL加蒸馏水 至5.00 mL,以后操作与标准曲线相同,然后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甘氨酸 g数,再换算成相当于赖氨酸的 g数。 4 计算公式 X= 干酪素测定吸光值 相当于甘氨酸的重量 g 测定用体积 mL Lys含量 (mgg -1 ) 5 注意事项 (1)在制作标准曲线时,甘氨酸标准液取量要准确,加热反应前要将溶液振 荡混合; (2)在加入50%乙醇后,要充分混匀后才能进行比色测定。 (3)本测定方法也

22、可以利用与赖氨酸分子量接近的亮氨酸为标准物进行测定, 步骤与处理相同; 但亮氨酸的溶解度较低,需要用碱溶解后才能配制相应的标准 溶液。 6 结果讨论 (1)测定反应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反应温度不够、反应时间较短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何种影响? (3)蛋白质样品长时间放置有何不利作用? (4)配置干酪素溶液时为什么加稀1滴NaOH溶液? (5)当待测溶液的吸收值超过标准曲线的最高吸收时,你应该怎样处理? (6)当待测溶液的吸收值比较低时,有几种处理方法?你应该怎样处理? 实验三 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及其葡萄糖值的测定 淀粉是由几百至几千个葡萄糖连结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含直链淀粉 2

23、030%和支链淀粉7080%。可用酶法、酸法和酸酶法使淀粉水解成糊精、低聚 糖和葡萄糖。淀粉糖浆或称液体葡萄糖,主要成分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 糊精,是一种粘稠液体,甜味温和极易为人体吸收在饼干糖果生产上广为应用。 一、实验原理与目的 将淀粉悬浮液加热到55-80时,会使淀粉颗粒之间的氢键作用力减弱,并迅 速进行不可逆溶胀,淀粉颗粒因吸水,体积膨胀数十倍,继续加热使淀粉胶束全部 崩溃,淀粉粒形成单分子,并为水包围,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液体,这一现象称淀 粉糊化。糊化的淀粉容易被酶、酸水解。 双酶法水解淀粉制淀粉糖浆,即以淀粉酶使淀粉中的1,4糖苷键水 解生成小分子糊精,然后再用糖化酶将部分

24、糊精、低聚糖中的1,6糖苷键和 1,4糖苷键水解生成葡萄糖的过程。 淀粉糖浆的分析方法是根据国家GB1209989,采用莱恩艾农测定法,测定 淀粉水解产品的还原力(RP)和葡萄糖值(DE),例如DE值为42,表示淀粉糖浆 中含42%的葡萄糖。 本实验的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糊话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的基本原理; (2)掌握淀粉双酶法制备淀粉糖浆的实验方法,以及酶的使用; (3)熟悉淀粉水解产品的葡萄糖值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材料: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甘薯淀粉 试剂:液化型淀粉酶,糖化酶,费林试剂A、B,亚甲基兰指示剂,D葡萄糖 标准溶液10%NaOH,5%Na 2 CO

25、3 ,5%CaCL 2 仪器:400mL烧杯,250mL圆底烧瓶,100、500mL容量瓶,移液管(1、5、10mL), 25mL酸滴定管,250mL碘量瓶,秒表,搅拌器,恒温水浴锅。 三、实验步骤(一)淀粉糖浆的制备 100克淀粉置于400mL烧杯中,加水200mL,搅拌均匀,配成淀粉浆,用5% Na 2 CO 3 调节pH 至6.26.3,加入2mL 5%CaCL 2 溶液,于9095水浴上加热,并 不断搅拌,淀粉浆由开始糊化直至完全成糊。加入液化型-淀粉酶60mg,不断搅 拌使其液化,并使温度保持在7080。然后将烧杯移至电炉加热到95至沸, 灭活10分钟。过滤,滤液冷却到55,加入糖化

26、酶200mg,调节pH至4.5,于 6065恒温水浴中糖化34小时(取样分析,控制DE约为42%),即为淀粉糖 浆,若要浓浆,可进一步浓缩。 (二)DE值的测定 按国标GB1209989方法测定。 1、混合费林试剂溶液的标定 (1)吸取25毫升混合费林试剂加入烧瓶中,加入18mLD-葡萄糖标准溶液 (0.600g无水葡萄糖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振荡后迅速升温,控制在2min 左右的时间范围内沸腾,保持蒸汽充满烧瓶,以防止空气进入,沸腾持续2min后, 加入1mL亚甲基兰指示剂,用D-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至兰色消失,记下耗用的体 积数(mL)。 (2)调整D-葡萄糖初加量(+0.3mL),

27、其余步骤同上,但滴定过程要在1min之 内完成,整个沸腾时间不超过3min。记下耗用的体积数。 (3)第三次滴定时,为达到时间上的要求,可再调整D-葡萄糖初加量,其余步骤 同上,终体积数应在1921mL之间,计算二次测定的平均体积的耗用数V 1 。 2、样品的制备 样品应混合均匀装入一个密封容器中,在容器内搅动,若表面有凝结,则应除 去表面凝结部分。 3、样品的测定 吸取25mL混合费林试剂于烧瓶中,滴加10mL配好的样品,加热,使溶液在2 分钟之内沸腾,并保持瓶内充满蒸汽,加1mL亚甲基兰指示剂,滴定至兰色消失。 如果在样品未加入任何指示剂时兰色消失,那么就要降低样品液的浓度,重新滴定。 记

28、下耗用的体积数V 2 ,应不大于25mL。计算样品还原力:式中:ARP样品大约还原力(g/100g,即100g样品中还原糖的g数);F标定25mL混合费林试剂所耗用的标准葡萄糖的量(g),为(0.6V 1 ) /100=0.006 V 1 ;V 1 标准葡萄糖液的耗用体积(mL); m 0 500mL样品液中样品质量(g);V 2 滴定25mL混合费林试剂所耗用的样品液体积(mL)。 由于V 1 与 V 2 相当,所以,ARP300/ m 0 ;那么估算样品质量m 0 =300/ARP; 称取m 0 (g)样品,精确至1mg,通过滴定确定样品中还原糖含量在 2.853.15g之间,并记下滴定所

29、耗样品液的准确体积数V 2 (应在1921mL之间) ,否则要调整样品浓度。 式中:m500mL样品液中准确的样品质量(g);其它同上。式中:DE葡萄糖值(g/100g);RP样品还原力(g);DMC样品的干物质含量(%)。 实验 6 油脂中过氧化值的比较测定 脂肪是人类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以及重要的能 量物质,同时脂肪还对食品的营养价值等其他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例如作为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时的载体。脂肪还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原料 之一,它使食品具有适宜的口感,而且能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产生香味合物,是一 种重要的风味前体,塑性脂肪还具有造型作用,能够

30、使加 工食品产生所需要的质 地。 但是,脂肪在食品的加工或贮存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如脂肪的氧化、水解 等反应,也会给 食品的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脂肪的自动氧化反应。油脂 的自动氧化是食品加工中的一个 重要问题,它不仅能使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降 低,而且还会由于氧化分解产物产生卫生安全性 问题,同时,它也是标志食品变 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油脂、含油脂食品的质量指标中通常就有 油脂的过氧化值 指标,表明油脂氧化问题对这些食品质量的重要性。 对于油脂自动氧化反应,油 脂及其含油脂的食品均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阻止或延缓自动氧 化反应的进行。 阻止或延缓油脂的氧化既可采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采用化学方

31、法。物理方法主要 包括以下的方法:(1)低温贮存;(2)隔绝空气;(3)避光,采用这些处理的 目的是消除促进 自动氧化的各因素。化学方法最早是采用铁粉、活性炭制成的脱 氧剂吸收油脂液面顶空中的氧气, 或者是吸收食品包装内存在的氧气,而目前广 泛采用的有效方法是在食品或油脂中加入少量抗氧 化剂来抑制或延缓油脂的氧化, 这也是目前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抗氧化剂一般为酚 类化合物,它可 以与自动氧化反应中的重要中间物-游离基发生反应,生产新的游离基,而新的游 离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能进行游离基链反应,从而终止了游离基链反应,保护 了脂肪不被氧 化。 实验目的就是要了解脂肪过氧化值(POV)

32、测定的基本原理与 方法,考察自动氧化速度的关 系,了解油脂的自动氧化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抗氧 化剂、抗氧化助剂在防止油脂自动氧化中的作 用,进一步熟练碘量分析法。 一、实验原理 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反应而析出碘。析 出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 根据硫代硫酸的用量来计算油脂的过氧化值。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碘价瓶250ml、微量滴定管5ml、量筒5ml 50ml、移液管、容量瓶 100m1 1000ml、 滴瓶、烧瓶。 2、试剂: 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40ml加冰乙酸60m1,混匀。饱和碘 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g,加水5ml,储于棕色瓶。 0.01mol/L 硫代

33、硫酸钠标准溶 液:用移液管吸取约 0.1mo1L 的硫代硫酸钠溶液 10ml,注入 l00ml容瓶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0.5淀粉指示剂。 三、实验步骤 1、称取混合均匀的油样2-3g于碘量瓶中,或先估计过氧化值, 再按表称样。 2、加入氯仿-冰已酸混合液30ml,充分混合。 3、加入饱和碘化钾 溶液1mL,加塞后摇匀,在暗处放置3分钟。 4、加入 50ml 蒸馏水,充分混合后 立即用 0.01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浅黄色时, 加淀粉指示剂1ml,继 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止。 同时做空白实验。 四、结果计算 过氧化值(I2%)=(V1-V2)C0.1269/w100 式中 V1

34、-油 样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1 V2空白试验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1 C-硫 代硫酸钠溶液的moL浓度 W-油样重g 01269-1mg当量硫代硫酸钠相当于碘的克 数 用过氧化物氧的毫克当量数表示时,可按下式计算: 过氧化值(meqkg)=(V1 一V) C/w1000 两种表示法间的换算关系:meqkg= I2%78.9 五、注意事项 1、加入碘化钾后,静置时间长短以及加水量多少,对测定结果均有影响 2、过氧化值过低时,可改用0.005mo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实验8 酶的专一性及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探讨 一、能力目标 1.通过实训测出各种因素是如何对酶活性进行影响的;2.找到唾液淀粉酶各种单因素影响的最佳条件。 二、基本原理酶与一般催化剂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是酶具有高度特异(专一)性,即一种酶只 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此类底物在结构上通常具有相同的化学键)起催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