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微专题配套文档:第五章 题点保温,题感保鲜 (一).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931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微专题配套文档:第五章 题点保温,题感保鲜  (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微专题配套文档:第五章 题点保温,题感保鲜  (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微专题配套文档:第五章 题点保温,题感保鲜  (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微专题配套文档:第五章 题点保温,题感保鲜  (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微专题配套文档:第五章 题点保温,题感保鲜  (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 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 “履霜,坚冰至” ,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

2、途中的艰难。 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倒可以得见, 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 “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 ,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

3、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 “潜龙,勿用” , “亢龙,有悔” , “在田”好, “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 , “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

4、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摘编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希

5、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这都充分体现出周易的简约之美。C.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旅行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答案 D解析 “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杨静池和文言对于坤卦中初爻辞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 周易卦爻辞虽然简约,但是意蕴丰富。B.贺拉斯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认为,

6、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C.乾卦中的一些卦辞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D.荷马史诗中对“正义” 的理解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答案 B解析 “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与原文所述因果关系颠倒。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而在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中,对称往往与秩序、匀称、和谐等概念紧密相连。B.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过” 与“不及”都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的中道思想倡导人们凡事都要适度和节制。C.西方文明在

7、“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答案 D解析 “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推理无依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 “念” “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

8、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

9、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 “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 ,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这很有道理。就当下社会而言

10、,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 ,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 ,西汉扬雄也曾说“书,心画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

11、,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 ,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选自 光明日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法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B.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C.人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 “念” “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D.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12、,它对弘扬 “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答案 B解析 原文说“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 ,并没有说中文系继承了对书法史论中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B.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阻碍了当今的书法教学。C.古人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意思就是在书法上我们如果跟古人写得太相似,就不是创新了。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D.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 “艺术”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要认识到书法

13、是民族文化的根。答案 C解析 作者用“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是想说与古人写得相似,也是一种创新。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 “皮” ,艺术为“毛” ,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C.为了塑造民族的性格,古人常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和品行的标准,这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 “界” 、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样的书法教育没能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现实,是狭隘的。答案 C解析 逻辑关系不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