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类文章阅读 07二十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 14 题。杨澜(以下简称“杨” ):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 ):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
2、”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
3、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 21 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 21 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 心结,一个中国结。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
4、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
5、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对乡愁的理解、诗人的创作动因、诗歌的现状与发展、中文的纯洁度。本访谈主要谈的是乡愁问题,而这一乡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愁,要放到民族情感方面去理解,从这一方面理解问题,访谈涉及的内容就简单可见了。【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提取、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题干确定阅读的区间,然后仔细阅读,提取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访谈的主要内容。注意不能脱离文本,应尽量从原文中提炼词句,同时考虑访谈人物的话语转换,这样可以使你的回答更准确。
6、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答: 。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答: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 。【答案】 (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理解几个关键词语“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 “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作者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7、作品。理解了他们的含义,答案就浮出水面了。【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面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特色和纯洁度。本题属于探讨研究问题,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
8、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选择其中之一进行交谈,也可以面面俱到,注意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论,不能偏离中心即可。【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合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寻到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然后提炼概括形成答案。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进入 21 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
9、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 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但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
10、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
11、的突然灭绝,从距今 5.4 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 4 次。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你弄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B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
12、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答案】D这是为了证明生态系统内有协同发展的现象。【考点定位】考察信息的分析和综合。2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 哪一处?(只答序号)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 】【答案】从段落本身的陈述角度和句间关系可以推断出来。【考点定位】考察分析和概括能力。3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案】(1) 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注意每个自然段的段首句和中心句。【考点定位】考察原
13、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陈祖芬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几百双蓝眼睛的追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 ,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
14、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
15、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 3 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
16、,而是为了人类 在 21 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
17、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一天晚上七点钟,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 中华民族的再生 两岸三地的互动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 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 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 儒学重在身体力行的 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 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 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 公众知识
18、分子的角色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 论语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 )的道场。 ”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_1928 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 年 1 月 4 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 10 年増长 6 倍,2008 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 20 万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
19、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平实生动,文字富有表现力,通过记叙杜维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事迹,真实具体的再现了传主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杜维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读来令人振奋。B “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C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D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
20、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E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地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详细分析:选 AC。B.答案正确但分析理解较为浅易。 D.“写出了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错误,写女生观察杜维明的形貌衣着,主要表现杜维明和他传播的中国儒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E.文中未用对偶手法。2杜维明生活中的“ 洞”具体指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答:_答案:杜维明裤子上有一个小洞 他专注于传播中国文化而无暇顾及生活中的小节。 杜维明的信用卡上没钱了他一心专注于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注重物质和金钱。 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 他为了传播
21、中国文化而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这些许许多多的“洞”,形象地表现了他为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请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1)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 ,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答:_(2)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答:_答案:(1)把“几百个哈佛学生 ”比喻为“群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哈佛学子们倾听杜维明宣讲中国儒家文化时那凝神静止、近乎入定的专注神态,显示了杜维明宣讲中国儒家文化对哈佛学生的巨大吸引力。(2)“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 有
22、如世纪般地深沉”运用对比和比喻,以夜晚的短暂反衬世纪的漫长,把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关于中国儒学的深刻讨论比喻成“深沉的世纪” ,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关于中国儒学的探讨的意义十分深远。4有人说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有人说他是传统的士大夫,有人说他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你怎么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答:_答案:观点一: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杜维明富有强烈的使命感,以传播儒学为己任,利用一切时机向世界传播中国儒家文化。他在哈佛课堂上给美国学生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在美国教堂里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总想利用包括圣诞节在内的一切时间到世界各地传播儒学。他在哈佛、在英语世界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 哈
23、佛儒学研讨会,使哈佛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中国学问的道场。他的儒学研究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组织学者在自己家里探讨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儒学身体力行的特点、儒家的宗教性情怀。担任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身体力行向世界传播儒家文化。他通过传播中国儒学,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观点二:杜维明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认为“ 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失传的情况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大陆从事儒学活动,敢为天下
24、先。向美国学生讲述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如何设定,在西方世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与学者探讨中华民族的再生、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为中国重新振兴而筹谋。担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担当起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观点三:杜维明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他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学问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他与学者们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包括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