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中考面对面初中(湖南)语文复习课件: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289367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中考面对面初中(湖南)语文复习课件: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版中考面对面初中(湖南)语文复习课件: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版中考面对面初中(湖南)语文复习课件: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版中考面对面初中(湖南)语文复习课件: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版中考面对面初中(湖南)语文复习课件: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部分 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点击链接至 第17篇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脚步,在文中的意思:_,走,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F】:_ (2)欣然起行 欣然【F】: 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_乐: _ (4)怀民亦未寝11张家界 寝【F】: _ (5)相与11张家界步于中庭 相与: _ (6)但17湘西少闲人 但【F】: _,(单扇的)门,高兴的样子,想,游乐,睡觉,一同,共同,只是,3. 文言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_ (2)盖竹柏影也 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介词,

2、到,表示推测,罢了,4. 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015岳阳)(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11张家界),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庭院的地面,好像积着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5. 文意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叙述全文。全篇先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_;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的地点,为写景做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_。(2014宁夏),夜游的缘由 借景抒情,

3、(2)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态?(课后习题),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却仍感到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3)请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月色的千古名句的妙处。(2011张家界),运用比喻修辞,首先运用明喻,写月光如水将整座庭院注满,“空明”二字运用奇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接着借喻,以客为主,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写“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先客后主,明暗交替,

4、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中。,一、(2017湘西)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14题。(共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猜押训练,【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

5、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箕畚铁锹。,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徙知徐州 ( ) 2.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盖竹柏影也 B.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C.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缺少,迁移,这里指调任,D,【解析】A项“盖”古义表示推测,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B项“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衰老的样子”;C项“是”古义为

6、指示代词“这”,今义为判断动词;D项“气象万千”古义今义均可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故选D项。,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同走到庭院中。,(他)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4. 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4分),【甲】文苏轼的感情比较复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集于一体。【乙】文则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品质。,二、(2017曲靖改编)阅读记承

7、天寺夜游,完成14题。(10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 2.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B. 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D. 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想,走到,C,【解析】A项中“然”分别是“的样子”“这样”;B项中“者”分别是“的人”“判断句的标志”;C项中“遂”的意思都是“于是,就”;D项中“于”分别是“到”“比”。,3. 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沐浴

8、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 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示例: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1分)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1分)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1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看见美丽月色的愉悦心情,据此可知作者乐月色之美,即景色之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了作者为拥有知

9、音而乐,即友情之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因与好友在庭中漫步而乐,即情趣之乐。然后据此提炼概括即可。,三、(2018原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10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念无与为乐者 ( )怀民亦未寝 ( ),游乐,睡觉,2.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皆朝于齐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 苛政猛于虎也,A,【解析】A项中的“于”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均为介词,可译为“到”;B项中的“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对象,译为“对”;C项中的“于”可译为“从”;D项中的“于”可译为“比”。,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