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文达人”朱大路现在是“达人”满天飞的世界,各个领域都有“达人” 。窃以为,能深谙杂文精义,对杂文有独到见解,能写一手出色杂文,又能在培养作者、编出有影响的杂文选本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方能称之为“杂文达人” 。以这个说法来筛选,我感到朱大路大概可成“入围”者之一。作为文汇报的高级编辑,朱大路主持文汇报 “笔会”的杂文栏目二十余载。杂文成为这家报纸的一个品牌,离不开他的精心策划和编辑。经他手编辑的杂文,不知凡几,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数清。他说自己经历了两个杂文繁盛期:“第一个,是 1987 年到 1989年上半年,约两年半。当时,思想开放,可写的题材相当多,也好发。一次征文,来稿三千篇,奖品是十
2、辆崭新的自行车,很吸引眼球。第二个,是 1996 年到 1998 年上半年,也是两年半。这期间, 笔会每年发表二百二三十篇杂文,数量空前,质量也可以。 ”作为一个杂文爱好者,我记得那个时候,他将杂文这个栏目编得活色生香,千姿百态。我们看到过不少汇聚各种类型、各方作者的杂文专版;以精选代表作,介绍评论作者并配以漫画、对话的杂文家专辑;每期“笔会”版面上几乎都有杂文,文章加框,楷体排字,非常醒目。他可说是杂文兴旺时期的“弄潮儿” 。他编杂文的眼光很高,选篇很严,不以人取文,而以文取人。他要求杂文不但要有思想性,因为“杂文是思想的产物” ,还要有艺术性和幽默感,要有悬念,引人看,文字活泼。他的作者中
3、不乏名家,那么多名家杂文在他掌中流逝,因此,他对杂文家的运笔个性,了如指掌:“曾彦修的厚重,邵燕祥的老到,黄一龙的犀利,朱铁志的严谨,王乾荣的峭拔,鄢烈山的实诚”当然,他并不唯名家是从,文章只要够格的,他都会与作者切磋,精心编发。他谦虚地说:“为一批杂文家的成长,助过一臂之力。 ”很多杂文作者都受过他的“助力” ,笔者也是受“力”者之一。这体现了一个杂文编辑的操守,默默地耕耘着“笔会”这块杂文园地。如今那些只讲关系,只在圈子里转,或者只把版面当作自己园地的编辑,在大路先生面前大概会脸红吧。致力于杂文的精选出版,也是大路先生殚精竭虑之举。他编选的杂文 300 篇 、 世纪末杂文 200 篇和世纪
4、初杂文 200 篇 ,展现了十多年来中国杂文的风采神韵,不但为杂文开创了三块“文汇品牌” ,也被誉为“新世纪杂文的文化结算” 。这三个选本描绘了杂文的发展历程,荟萃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杂文精品,可以说为杂文“树碑立传” 。他的编选别具一格, 世纪初杂文 200 篇不但囊括了杂文界的优秀作品,还精选了圈子以外的佳作,他说:“多一些圈外的生活底子,有时反倒新鲜,实在;横看竖看,是从野地里刚掐下的果实,带着几颗露珠。 ”对于杂文的本质,他说得很好:“杂文没有被五颜六色的价格迷住眼,它追求的是人性的价值,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社会进步的价值。 ”他选编的眼光,步步深化,2000 年编杂文 300 篇时,他
5、的遴选标准是六个字:“尖锐、热闹、雅致” ,到 2011 年编选世纪初杂文 200 篇时,则提出选本的三项标准:“批判元素,文学元素,信息量。 ”与时俱进,由表及里,走出了“投枪、匕首”的套路,形成了一个新时期的“新说法” 。他对杂文家的职责,也避开了大义凛然的说教,说得既俏皮幽默,又入木三分:“杂文家是这样一个群落:他们吃自己的饭,却为天下操心;他们不是对一个领域说话,而是对整个社会发言;他们敢于在高慢的脸面上拨一拨,在威赫的虎须上捋一捋,在棘手的蜂窝上戳一戳。他们不指望笔底文字对社会能起多大实际效用,只求自己像负责的清洁工一样,为搭建现代化大厦犁庭扫穴、清污剔垢。 ”这段话说到了杂文家的心
6、坎里,原来这批“家” ,只是一群好事之徒,对现实说三道四,点点戳戳,不求有功,无求回报!他不仅主持杂文栏目,也是杂文写作高手。不过,在他主持杂文栏目时,自己绝少(只是我接触到的版面)占有一席,并不“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是恪守一个编辑的职业道德。退休后他写了许多杂文,也是远离自己服务过的版面,大都发在香港的媒体。但他写的杂文,常常引人注目,脍炙人口,在网上不断流传,如总编辑的“腔调” 、 把人当作人 、 写在“笑”的边上 、 乌纱与道德符号等。其实,他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他写过长篇小说上海爷叔 、 三教九流 、 梦断上海 、 末路皇孙 ;传记文学上海笑星传奇 ;报告文学盲流梦等。他在指出有些杂文作者写作手法单一时说:“只会写杂文,结果写出来的是时评。如果也写写散文、小说,把活泼灵动的长处吸收过来,可能让你的杂文面貌从此改观。 ”其实,这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他就是有多副笔墨,他的杂文文句精短,内容深邃,幽默风趣,没有时评的影子,不见板着的脸孔,是那种可以一读再读、读了还想读的杂文。杂文界有此赤子,是杂文之幸!达人朱大路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