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解析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8811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十二 )古代诗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咏贫士(其七)晋陶渊明昔在黄子廉 ,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惠孙 一晤叹,腆赠竟莫酬。谁云固穷难 ,邈 哉此前修。注 黄子廉 :古代贫士。风俗通载: “颖水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 惠孙:人名,与黄子廉同时人。邈:远。(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黄子廉的?请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运用对比手法,将辞官归乡的黄子廉与一般人对比,突出了黄子廉为官清廉;运用侧面衬托手法,通过

2、表现其妻子饥年涕泣感慨和惠孙的感叹,突出了黄子廉的清廉和贫寒。(2)第一问: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谁说君子贫穷坚守志节就难?我深深思念从前那些贤士”。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贫而守节的贤士的钦佩之情和安贫守节的决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1)颔联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傍晚阴森森的树林比做色彩暗淡的画轴,将田地比做棋盘上零落的方格

3、,两处比喻想象奇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生动地表现出孤山景色的独特之美。(2)到了该回家的时候,诗人对眼前美景仍恋恋不舍,他想着自己的住处离这儿近,等到春天再到这儿看雪景。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孤山自然景象的喜爱,对端上人居于此处的羡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青门引春思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 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 画角 :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 以竹木或皮革制成 ,外加彩绘,故称“画角”。秋千影:指荡秋千的少女的倩影。(1)请简要分析“ 又是去年病” 中“又”字的表达效果。答: (2)请从情与景关系

4、的角度赏析下阕。答: 答案:(1)“又 ”字说明词人不只是在今年的清明时节感到孤单寂寞、愁绪难遣,而是多年如此。“又”字突出了词人忧愁之深重。(2)下阕以景衬情。通过写画角鸣响、重门寂静、明月送影等景象,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寂寞。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梦中作郑光祖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 ,赋罢高唐 。风动罗帏 ,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注 歌罢钱塘 :用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故事。钱塘, 即杭州,曾为南宋都城,古代歌舞繁华之地。赋罢高唐:高唐, 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古云梦泽中。相传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其欢

5、会,见宋玉高唐赋。罗帏:用细纱做的帐子。(1)“月照纱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 (2)这首曲的最后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答案:(1)“月照纱窗 ”描写的是一片淡月倾泻在随风舞动的纱制窗帘上,四周万籁无声的景象。这一景象与前文的“风动”“爽入” 相配合,显得特别的凄清、孤冷。这一景象既表明了作者由梦境而渐渐清醒,又抒发了梦醒后的凄凉、忧伤之感。(2)最后三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思量” 一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写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使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一往情深无法割舍的相思。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居和兰轩弟明唐钲富盟幽 注 结屋水云

6、村,阗寂嬴无吏打门。一榻清风醒午梦,半窗晴日盎春温。缓扶竹杖过荒境,新出松醪注瓦盆。醉后倚栏歌一曲,柴扉深掩月黄昏。注盟幽:与幽静结盟。(1)“盟幽”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答: (2)“柴扉深掩月黄昏”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 答案:(1)“盟幽 ”从字面看是与幽静结盟之意 ,反映了诗人所住地方环境的幽静,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恬淡幽静。“盟幽 ”一词是全诗的诗眼 ,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着“盟幽” 二字展开,叙写诗人生活的恬淡幽静。(2)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日暮山居图:朦胧的月光下,诗人轻轻地关上柴门,准备休息了,一切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悠闲。作者通过这一画面,既为诗人一天的生

7、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又用月色、黄昏、柴门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挚爱。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塞上曲明李开先堂上张灯酒正豪,帐前骏马缩寒毛。忽闻羽檄传来急,上马酕醄弄宝刀。塞上曲送元美明李攀龙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1)两首诗在描写塞上寒冷这一特点时, 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答: (2)塞上曲是如何表现边关将士的英豪之气的?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1)两首诗都突出了塞上寒冷这一特点,但表达方式又有不同:第一首诗主要通过描写战马被冻得紧缩寒毛这一细节,侧面突出塞上的寒冷;第二首诗用“出塞寒”直接说明塞上的寒冷。(2)塞

8、上曲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的。先是正面描写,“张灯 ”、豪饮这一场面描写,再用 “酕醄”和“ 弄宝刀”这些神态及细节描写,正面表现军人的英豪之气,同时“ 骏马 ”“宝刀” 也侧面烘托了军人们的英武形象。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雨过桐庐 注清查慎行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注桐庐,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钱塘江沿岸 ,相传东汉严光隐居垂钓于此 ,并留下著名的严子陵钓台。(1)诗歌的颈联在用词上有何特点?这样用词有什么作用?答: (2)诗歌尾联中的“ 惭愧

9、”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 答案:(1)诗歌在颈联中使用了两个叠词“依依”“汩汩” ,叠词的使用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韵感,使诗歌读起来节奏更加婉转流畅,而且“依依” 一词是拟人的用法,赋予“帆影” 和“枫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韵。(2)“惭愧 ”一词,既写出了溪水的清澈可鉴,又表现了作者面对这样的好山好水不能像古人那样流连其间,而只能匆匆经过的遗憾与愧疚之情,还表现了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向往。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日登滕王阁清彭孙遹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1)首联中的“苍

10、凉” 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在内容上有何关联?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1)“苍凉 ”是全诗的诗眼 ,它总领全诗,在写景上通过多种意象,如“极浦”“寒潮”“夕阳”等,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所到见的苍劲萧瑟之景;在抒情上,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怆惆怅之情。(2)颔联描写了夕阳下苍茫浩荡的赣江江景,着以“依然”“终古” 二词,说明这些景象和千百年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而颈联却写高士离去,亭草绿了无数回,却难以再见到他们,甚至连遗迹也荒杳难寻,这两联在内容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高士的向往缅怀之情。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

11、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帝劳曰:“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娅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卿宜思有以称吾举者。”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 ,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帝悦,赐彩段二百。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帝谓正伦:“吾儿幼,未有就德,我常物物戒之。今当监国,不得朝夕见,故辍卿于朝以佐太子。慎之勖之。”它日又言:“朕年十八,犹

12、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且人主不可自骄,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故朕孜孜延进直言。卿其以是晓太子,冀裨益之。”出入两宫,典机密,以办治称。后太子稍失道,帝语正伦:“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徙,其语我来。”故正伦显谏无所避。太子不从,辄道帝语督切,太子即表闻。帝责曰:“何漏泄我语?”对曰:“ 开示不入 ,故以陛下语怖之,冀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太子废,坐受金带,流驭州。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

13、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思恭归,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选自新唐书 杜正伦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起居注 知:主持B.冀裨益之 冀:希望C.冀当反善 反:返回D.故世衣冠 衣:衣服解析:衣:此处作动词,穿。答案:D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 既凿/川流如血/ 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 /恭夜直论文章 B.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 川流如血/阅十日止 /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 /论文

14、章C.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 川流如血/阅十日止 /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D.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 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 恭夜直论文章解析:原文标点: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正伦工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章。答案:B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正伦聪颖能干,美名远扬。杜正伦因高中秀才被太宗知晓,被请入职秦王府文学馆;后又被魏征举荐,受到重用。B.唐太宗认为自己年轻时历经世事, 即位

15、以后还需要臣下的劝谏 ,而太子长于深宫,未经世事,更需要臣子进言直谏。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 多次劝谏太子。然而太子骄横不听 ,还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D.与城南杜氏联宗的要求被拒绝后 ,杜正伦对城南杜氏记恨在心。执政以后挟公报复,破坏杜氏地脉,致使杜氏衰落。解析:太宗并不是恼怒太子抗表闻奏,而是恼恨正伦泄露自己交代的话。答案:C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译文: (2)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译文: 答案:(1)朕选拔贤才,不是朕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能对百姓有好处。(2)今天如果昭告天下,敢上谏者死,将

16、不会再有人说话了。参考译文: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朝重视秀才科,考中者天下不到十人,而杜正伦一家有三个秀才,都是高中,被世人羡慕和赞美。太宗很早就知道了他的名声,上表召他入职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举荐他有才能,升任兵部员外郎。皇帝勉励他说:“朕选拔贤才,不是朕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能对百姓有好处。我对宗亲和故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才能,最终也不会任用。你应该考虑有所作为以不辜负我对你的选拔。”不久迁任给事中 ,主持起居注事。皇帝曾说:“ 朕坐在朝堂,不敢多说话 ,必须是对百姓有利,才敢说出口。” 杜正伦说 :“臣位居左史,陛下一言有失 ,不仅损害百姓,而且记入史书,千年以后拖累圣德。”皇帝听后

17、很高兴,赐给他彩缎二百匹。太子代行国事,诏令杜正伦任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皇帝对正伦说:“太子年幼,没有形成好的品德,我总是事事告诫他。如今他担当监国的大任,不能够朝夕相见,所以停止你在朝廷的职务以便辅佐太子。你一定要谨慎努力。”过了几天又说:“ 朕十八岁时,还生活在民间,世上真假无不亲身经历;即位以后,处置有失误,必要等到有人劝谏,才恍然大悟,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不经世事呢?况且君主不能骄傲,今天如果昭告天下,敢上谏者死,将不会再有人说话了。所以朕孜孜不倦地让人进谏直言。你要用此开导太子,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帮助。”杜正伦出入皇宫和东宫,掌管机密,以办事精明著称。后来太子逐渐品行不端,皇帝对正伦说

18、:“太子经常亲近小人,你可要明白地告诉他,教育他,如果他不改正,那你就告诉我。”所以杜正伦大胆劝谏无所顾忌。太子不听,正伦就转述皇帝的话来督劝他,太子随即上表奏闻。皇帝责问正伦说:“为什么泄漏我的话?” 正伦回答说:“教导他而他听不进去,所以拿陛下的话吓唬他,希望他能弃恶从善。”皇帝大怒 ,将他贬出朝廷任谷州刺史,又贬任交州都督。太子被废,杜正伦因接受金带,被流放驭州。杜正伦与城南杜姓宗族关系向来疏远,请求与他们联宗,没有被对方接受,怀恨在心。众杜姓宗族所居之地号称杜固,世人相传此地有兴旺发达的地气,所以世代为官绅。正伦执政后,建议开凿杜固通水以利百姓。开通以后,水流如血,过十多天才停止,从此

19、城南杜姓逐渐衰落。杜正伦善写文章,曾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晚当值,谈论文章。思恭回府后,对人说:“和杜公评论文章,今天发觉我的文章顿有长进。”(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李应升,字仲达,江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出无辜十九人于死,置大猾数人重辟。士民服其公廉。天启二年征授御史,谒假归。明年秋,还朝。时天子暗弱,庶政怠弛。应升上疏曰:“陛下不先发皇志气,群臣孰肯任怨以破情面之世界者?祖宗有早午晚三朝,犹时御便殿咨访时政。愿俯纳臣言,奋然力行,天下事尚可为也。”报闻。四年正月,疏陈外番、内盗及小人三患,讥切近习,魏忠贤恶之。已,复疏陈民隐,言有十害宜急除,五反宜急去,帝为戒饬所司。京师

20、一日地三震,疏请保护圣躬,速停内操。忠贤领东厂,好用立枷,有重三百斤者,不数日即死,先后死者六七十人。应升极言宜罢,忠贤大恨。应升知忠贤必祸国,密草疏列其十六罪。将上,为兄所知,攘其疏毁之,怏怏而止。杨涟劾忠贤,得严旨,应升愤,即抗疏继之。中言:“忠贤一日不去,则陛下一日不安。臣为陛下计,莫如听忠贤引退,以全其命;为忠贤计,亦莫若早自引决,以乞帷盖之恩。不然恶稔贯盈,他日欲保首领,不可得矣。”时魏广微方深结忠贤,为之谋主,知应升讥己,大恨。万燝之死也,应升极言廷杖不可再,士气不可折,讥切忠贤辈甚至。已,代高攀龙草疏劾崔呈秀。呈秀窘,昏夜款门,长跪乞哀。应升正色固拒,含怒而去。十月朔,帝庙享颁历

21、,广微后至,为魏大中等所纠。广微恚,辨疏诋言者。应升复抗疏论之,广微益怒,谋之忠贤,将镌秩。首辅韩爌力救,乃夺禄一年。六年三月,假李实劾周起元疏,入应升名。遂逮下诏狱,寻于闰六月二日毙之,年甫三十四。(选自明史 李应升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二年征授御史,谒假归 谒:请求B.帝为戒饬所司 戒:告诫C.知应升讥己,大恨 恨:遗憾D.假李实劾周起元疏 假:假借解析:恨:怨恨。答案:C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李应升敢作敢为的一组是疏陈外番、内盗及小人三患 言有十害宜急除,五反宜急去 疏请保护圣躬,速停内操 昏夜款门, 长跪乞哀 应升正色固拒 ,含怒而去 辨疏

22、诋言者A. B. C. D.解析:是作为人臣的正常所为,是崔呈秀所为,是魏广微所为。答案:A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朝天启年间,皇帝昏庸懦弱,荒废朝政,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 ,倒行逆施,激起士林公愤。B.李应升知道魏忠贤必将祸国殃民, 于是上疏揭发魏之罪状 ,结果奏疏被兄长夺去毁掉,应升只好作罢。C.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严旨斥责, 李应升上疏声援,指出魏氏不除,朝政将一日不安,奉劝魏氏及早自裁。D.魏广微结交魏忠贤,李应升代高攀龙草拟奏疏弹劾魏广微。后来魏广微假魏忠贤之手, 置李应升于死地。解析:李应升代高攀龙草拟奏疏,弹劾的是崔呈秀,而非魏广微。答案:D

23、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无辜十九人于死,置大猾数人重辟。士民服其公廉。译文: (2)应升极言廷杖不可再,士气不可折,讥切忠贤辈甚至。译文: 答案:(1)释放十九名被判处死刑的无辜者,判大奸猾数人重罪。士民佩服他的公正廉洁。(2)应升极力陈说廷杖不可继续,士人的志气不可摧折,讥讽斥责魏忠贤等达到极点。参考译文:李应升,字仲达,江阴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释放十九名被判处死刑的无辜者,判大奸猾数人重罪。士民佩服他的公正廉洁。天启二年被征授御史,请假还乡。第二年秋天,回到朝廷。当时天子昏庸懦弱,各种政务懈怠废弛。应升上疏说:“陛下不先发扬志气 ,群臣谁肯承受怨恨来破除人情面子的

24、风气呢?祖宗有早午晚三次拜朝,还时常驾临便殿咨询时政。希望陛下采纳臣的劝谏,奋然力行,天下事还可有所作为。”皇上批复说知道了。四年正月,上疏陈述外番、内盗和小人三大祸患,讥讽指责皇帝身边的小人,魏忠贤厌恶他。之后,又上疏陈述百姓隐情,说有十害应当立即除去,五反应急速除去,皇帝因此告诫有关部门。京城一日地震三次,上疏请保护皇帝安全,立即停止操练太监。魏忠贤掌管东厂,喜欢用立枷的酷刑,有的枷重三百斤,被枷者不数日就死去,前后死了六七十人。应升极力言说应该罢除,魏忠贤非常憎恨他。应升知道魏忠贤必定祸害国家,秘密草拟奏疏列举他十六条罪状。将要呈上,被他兄长知道了,夺取他的奏疏毁去,应升生气地作罢。杨涟

25、弹劾魏忠贤,得到圣旨严厉指责,应升愤怒,就继他之后继续上疏。疏中说:“魏忠贤一日不除去,那么陛下就一日不得安宁。臣替陛下谋划,不如听任魏忠贤引退,以保全他的性命;替忠贤谋划,也不如早早引咎自杀,以求赐棺之恩。否则恶贯满盈,以后想保全首领,也不能够了。”当时魏广微刚刚深交魏忠贤,是魏忠贤主要的出谋划策者,知道应升讥讽自己,十分怨恨。万燝死后,应升极力陈说廷杖不可继续,士人的志气不可摧折,讥讽斥责魏忠贤等达到极点。之后,代高攀龙草拟奏疏弹劾崔呈秀。呈秀窘迫,夜晚敲门,长跪哀求。应升正色坚决拒绝,崔呈秀含怒而去。十月初一,皇帝祭祀宗庙颁布日历,魏广微后到,被魏大中等人举发。魏广微愤恨,辩解的奏疏谴责

26、进言的人。应升再次上疏直接弹劾他,魏广微更加愤怒,与魏忠贤合谋,将降他的官阶。首辅韩爌竭力相救,于是夺去俸禄一年。六年三月,假借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写入李应升的名字。于是逮捕下到监狱,不久在闰六月二日被折磨致死,才三十四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守仁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

27、,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

28、,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节选自尊经阁记)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天地,亘古今 亘:贯通B.其不明于世 明:明白C.尚功利,崇邪说 崇:崇奉D.既敷政于民 敷:施行解析:明:显扬。答案:B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 /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B.呜呼/ 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 焉其亦庶乎

29、/知所以为尊经也矣C.呜呼/ 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 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D.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 /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解析:原文标点: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答案:C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沟通人与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间,无处不存在, 它是永恒不变的真理。B.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 也就是亲、义、序、别、信 ,是同一件东西。C.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靠诡辩取胜等,像这样的人, 他们不知什么叫做尊重六经。D.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亲手在稽山书院后面修尊

30、经阁。解析:“亲手在稽山书院后面修尊经阁” 错,应是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命山阴县令吴瀛君修造的。答案:D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译文: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译文: 答案:(1)秉赋于人称为“性” ,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2)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参考译文: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 ,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 “心”。心、性、命,是一个东西。它沟通人与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间,贯通往古来今,无处不存,无处不是同样,无处可能改变,所以它是永恒不变之道。它表现在人的情感里,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因此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也就是亲、义、序、别、信,是同样一件东西;都是所说的心、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