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湿剂.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4286394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197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湿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湿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湿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湿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湿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祛 湿 剂,方剂学教研室,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类专业本科教学课件,一、概念:组成:以祛湿药为主。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治证:水湿病证。,水湿病分类: 外湿: 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脉濡。(解表剂) 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湿温初起证。,内湿: 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

2、清热燥湿 适用于湿热诸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三、使用注意: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孕妇应慎用。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 胃 散,【组成】 苍术 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厚朴 去粗皮,姜汁制,炒香,三斤二两陈皮 去白,三斤二两甘草 炒,三十两【用法】,平胃散,苍术,【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3、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平胃散,湿困脾胃,【方解】 君:苍术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臣: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苍术配厚朴: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厚朴行气化湿,助苍术以加强健脾燥湿之力。,平胃散,佐:陈皮 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以促运化。使:炒甘草和中,调药。配伍要点:本方以化苦燥药配伍行气药,以“苦辛芳香温燥”为特点,其中苦降辛开能消胀除满,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脾助运。, 厚朴配陈皮:

4、相须为用,加强下气降逆,消胀除满之功。,平胃散,【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本方。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而厚。,3、本方亦主治:(属湿滞脾胃之证) 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常多自利;,平胃散,4、临证加减: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 兼便秘者,加枳实、槟榔; 寒湿者,加干姜、肉桂; 湿热者,加黄连、黄芩。,平胃散,5、现代应用: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 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证属湿滞脾胃者。,6、现代研究: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解痉,镇痛,抗胃溃疡; 抗细菌、真菌,抗病毒。7、衍化方: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8、病例分析

5、:,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组成】 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用法】,藿香正气散,【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湿滞于中,藿香正气散,【方解】 君:藿香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6、藿香正气散,佐:陈皮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大腹皮 行气除满,利湿。桔梗 宣肺宽胸利膈;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调和药性。,藿香正气散,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苔白腻。,3、临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

7、术易苍术;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藿香正气散,4、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于水土服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菌、抗过敏等作用。 6、类方比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7、病例分析:,藿香正气散,温病条辨,三 仁 汤,【组成】 杏仁 五钱 飞滑石 六钱 白通草 二钱 白蔻仁 二钱 竹叶 二钱 厚朴 二钱生薏仁 六钱 半夏 五钱【用法】,三仁汤,【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三禁”:禁“汗”、“下”、“润”。,【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

8、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脉弦细而濡。,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三仁汤,【方解】 君: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三仁汤,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配伍要点: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中焦

9、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三仁汤,【运用】 1、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湿重于热之证。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应用。,3、临证加减: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甚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 化湿; 若寒热往来,可表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三仁汤,4、现代应用: 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可用本方治疗。,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利尿等作用。 6、病例分析:,三仁汤,伤寒论,茵陈蒿汤,【组成】 茵

10、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用法】,茵陈蒿汤,茵陈,【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阳黄)。,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肌肤:一身面目俱黄。 热重于湿,热为阳邪: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热困阻脾胃:腹微满。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 热邪伤津:口微渴。 湿热之象: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茵陈蒿汤,【方解】 君: 茵陈蒿 善能清热利湿而退黄。臣:山栀子 清热泻火,通利三焦湿热,引邪从小便而出。佐:大黄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配伍要点:本方以清热利湿药与清热泻火药、泻火通便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

11、消而解。,茵陈蒿汤,【运用】 1、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滑数。,3、临证加减: 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若胁痛者,可加川楝子、元胡、郁金以行气止痛。,茵陈蒿汤,4、现代应用: 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内蕴所致者,可用本方治疗。,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 6、病例分析:,茵陈蒿汤,医效秘传,甘露消毒丹,【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 绵茵陈十一两 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五两 木通五两藿香四两 射干四两

12、连翘四两 薄荷四两 白豆蔻四两 【用法】,甘露消毒丹,【病机】湿温疫毒,邪在气分,湿热并重。【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熏蒸三焦。,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湿阻气滞:胸闷腹胀; 热毒上攻:咽肿,颐肿口渴; 湿热郁蒸于肌肤:身黄; 湿热下注:小便黄短赤,吐泻,淋浊; 湿热之象:舌苔黄厚腻。,湿热疫毒 熏蒸气分,甘露消毒丹,【方解】 君: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以除肝胆脾胃之湿热。滑石 清热利湿,使湿热、疫毒从小便而去。黄芩 苦寒燥湿,清热解毒。臣:木通渗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连翘清热解毒薄荷利咽止痛射干清利咽喉贝母 清热散结,利咽,清解咽喉之热毒,且散结消肿,甘露

13、消毒丹,佐: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芳香化湿,辟秽和中。配伍要点:本分在选择药物方面顾护三焦,亦含有宣上、畅中、导下的治疗原则,在应用除湿药方面,辛开肺气于上,是启上闸以开水源;芳香化湿于中,是理脾湿以复脾运;淡渗利湿于下,是通调水道以祛湿浊。,甘露消毒丹,芳化中焦之湿,使气化湿亦化。,【运用】 1、本方主治湿热并重之证。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胸闷身倦,口渴尿赤,发热,舌黄厚腻。,3、临证加减: 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 咽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兰根等。,甘露消毒丹,4、现代应用: 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可用本方治疗。,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退热、保肝

14、作用。 6、病例分析:,甘露消毒丹,霍乱论,连 朴 饮,【组成】 制厚朴二钱 川连姜汁炒,一钱 石菖蒲一钱 制半夏一钱 香豉炒三钱 栀子三钱 芦根二两【用法】水煎,温服。,连朴饮,【病机】湿遏热伏,升降逆乱。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霍乱。,升降失司:上吐下泻 阻滞气机:胸脘痞闷 郁蒸胸脘:心烦躁扰 湿遏热伏:小便短赤,舌苔滑腻,脉滑数。,湿热蕴伏脾胃,连朴饮,【方解】 君: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泻。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闷。臣:芦根清热除烦止呕;菖蒲芳香化浊;半夏燥湿和胃降逆。, 连、朴相配,苦降辛开,使气行湿化,湿去热清,升降复常。, 夏、蒲相配,化湿和中,降逆止呕。,连朴饮

15、,佐:栀子、淡豆豉 清宣胸脘郁热以除烦闷。 配伍要点:主用苦辛开降,畅利气机,消胀除满;辅佐以辛宣芳化,散邪与化湿浊并行。,【运用】 1、本方为治湿热霍乱之主方。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连朴饮,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属于湿热蕴伏者。,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降温作用。 6、病例分析:,八正散,3、临证加减: 本方治证以呕吐为主,若腹泻较著属湿浊较盛者,宜加干姜、茯苓以温化湿浊。,丹溪心法,二 妙 散,【组成】 黄柏炒 苍术 米泔浸,炒 (原方未注用量) 【用法】上二味,沸汤,入姜汁调服。,二妙散,苍术,【病机】湿热流注下焦

16、。【治法】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留着下肢经络筋脉:两足痿软无力。 流注筋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疼痛。 浸淫下焦,郁滞肌肤:下部湿疮。 流注带脉:带下黄臭。 湿热之象: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湿热,二妙散,【方解】 君:黄柏清热燥湿。 臣:苍术燥湿健脾。, 君臣相配:功善燥湿清热,湿热同除。,二妙散,【运用】 1、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痿、痹、带下、湿疮等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3、临证加减: 湿热痿证,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 若湿热脚气,宜加薏仁、木瓜、槟榔等; 若下部湿疮、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二妙散,4、现代应用: 急、慢性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

17、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于水湿内停者。 5、现代研究: 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利尿,镇静。 6、衍化方: 三妙丸 四妙丸 7、类方比较:二妙散龙胆泻肝汤 8、病例分析:,二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 正 散,【组成】 木通一斤 瞿麦一斤 车前子一斤 萹蓄一斤 滑石一斤 甘草炙,一斤 大黄煨,一斤 山栀子一斤【用法】,八正散,【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漓不畅,溺时涩痛,苔黄腻,脉滑数; 膀胱水道不通:小便点滴难出 (癃闭),小腹急满; 膀胱脉络受损:小便浑赤; 津液耗损:口燥咽干。,湿热下注,八正散

18、,【方解】 君:瞿麦、扁蓄 清利湿热,利尿通淋。臣:木通 清心利小肠通淋。车前子 利水通淋。滑石 渗湿清热通淋。, 君臣药相配,增强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之力。,八正散,佐:山栀子 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 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灯心草 清心除烦 使:炙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配伍要点:本分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热泻下药,组方用药侧重于苦寒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应用,故名“八正散”。,八正散,【运用】 1、本方适宜于膀胱湿热证。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尿频涩痛,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3、临证加减: 血尿可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石淋涩痛加海金砂、金钱草以

19、通淋化石; 小便浑浊较甚,加萆薢、石菖蒲。,八正散,4、现代应用: 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属于湿热下注膀胱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抑菌、抗结石形成作用。 6、病例分析:,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 苓 散,【组成】 猪苓 去皮,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八铢 桂枝 去皮,半两【用法】,五苓散,猪苓,【病机】 a.风寒客表; b.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外解太阳表证,内化膀胱蓄水),【主治】 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痰饮。,五苓散,【方解】 君:泽泻 重用之以

20、甘淡渗湿利水。臣:猪苓、茯苓 利水渗湿。君臣相须为用。佐:白术 健脾而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之力。桂枝 温阳化气以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五苓散,配伍要点:方中泽泻配茯苓、猪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综观全方,重在利水渗湿健脾,佐以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脾气健运,表邪得解则诸证自除。,【运用】 1、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化气健脾之功。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3、临证加减: 若水肿较甚属于水湿壅盛者,可酌加大腹皮; 湿热泄泻,可加车前子、藿香。,五苓散,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对肾功能不全的保

21、护、降血压等作用;对尿路结石的防治以及对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6、衍化方: 四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7、病例分析:,4、现代应用: 急、慢性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于水湿内停者。,五苓散,伤寒论,猪 苓 汤,【组成】 猪苓 一两 泽泻 一两 茯苓 一两 阿胶 一两 滑石 一两【用法】,猪苓汤,【病机】水热互结,热伤阴液。【治法】利水清热养阴。,【主治】水热互结证。,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 津液不得四布:发热,口渴欲饮。 热邪扰心:心烦不寐。 上逆于肺:咳嗽。 中攻于胃:呕恶。 下渗于大肠:下利。 热伤阴津: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水热互结,猪

22、苓汤,【方解】 君:猪苓 淡渗利水,清热。 臣:泽泻、茯苓 利水渗湿,助君之力。佐:滑石 利水清热。阿胶 滋阴润燥。 配伍要点: 利水渗湿与清热养阴并进,则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证除。,猪苓汤,【运用】 1、本方主治水热互结证。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3、临证加减: 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若治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猪苓汤,4、现代应用: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泌尿系感染、肾结核、 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小便不利兼阴虚有热者。 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利尿作用

23、;对实验性肾功能不全有治疗作用;对实验性结石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癌作用。 6、类方比较:猪苓汤 五苓散 7、病例分析:,猪苓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组成】 防己 一两 黄芪 去芦,一两一分 甘草 炒,半两 白术 七钱半【用法】,防己黄芪汤,黄芪,【病机】肺脾气虚,风湿郁滞于肌肉、关节、经脉。【治法】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气虚之风水、风湿证。,卫气不固,伤于风邪:汗出恶风。 风夹水湿郁滞肌腠、经脉:身体重着。 水湿泛滥肌肤:小便不利,浮肿 正虚湿停:舌淡苔白,脉浮。,肺脾气虚,防己黄芪汤,【方解】 君: 防己 利水消肿,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黄芪 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 二药相伍,补

24、气祛湿利水,祛风散邪固表。臣:白术 健脾燥湿,既助黄芪益气实卫固 表,又助防己利水以祛湿。佐使:甘草 调和诸药,姜、枣 调和营卫。 配伍要点:本方以防己与黄芪共为君药,一祛风除湿,一益气扶正,补气与利湿兼施,脾肺双补,邪正兼顾,使利水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防己黄芪汤,【运用】 1、本方为治疗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3、临证加减: 气虚较重,可加党参补气; 水肿较重,可与五皮散相合,以利水消肿。 寒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散寒邪; 湿盛腰腿重着,加茯苓、苍术以健脾燥湿; 胸腹胀满属湿阻气机者,加陈皮、枳壳以行气化湿。,防己黄芪汤

25、,4、现代应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肾性水肿属于气虚不固、风湿郁滞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机能,抗菌,降血压,解热,抗炎,镇静,镇痛,调节机 体免疫功能。 6、病例分析:,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组成】 茯苓 四两 桂枝 三两 白术 二两 甘草 炙,二两【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苓桂术甘汤,【主治】痰饮病。,气阻:胸胁胀满。脾阳不足 凌心:心悸。水饮内停 犯肺:短气而咳。湿阻,清阳不升:眩晕。* 病位在脾,影响心肺。,苓桂术甘汤,【病机】 伤寒,误施吐、下后,损伤脾胃之

26、阳,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先胀后喘治在脾(苓桂术甘汤)治咳喘之法 先喘后胀治在肺(苓甘五味姜辛汤),苓桂术甘汤,【方解】 君: 茯苓 健脾渗湿,利水化饮。臣:桂枝 温阳化气以助化饮,平冲降逆。* 苓、桂相配,一利一温,温化渗利,有温中阳,健脾运,祛水湿,化痰饮之效。佐:白术 健脾燥湿,利水以助茯苓渗湿治饮。使:炙甘草 益气和中; 合桂枝辛甘化阳而增强温中阳之力; 调和药性。,苓桂术甘汤,配伍要点: 本方苓、桂相伍,一利一湿,通阳化饮,对水饮留滞而偏寒者有温化渗利的功效。佐以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是以通阳

27、化气药与健脾利水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湿化饮以治其标,为治疗痰饮之和剂,【运用】 1、本方为治疗痰饮的有效方剂。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3、临证加减: 若咳嗽痰多者,加法夏、陈皮; 若寒饮甚而痰稀喘咳者,加干姜、细辛、紫菀; 若眩晕者,加天麻、泽泻、白蒺藜。,苓桂术甘汤,4、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慢性肠炎、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脾阳虚弱,痰饮内停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镇静作用。 6、病例分析:,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真 武 散,【组成】 茯苓 三两 芍药 三两 白术 二两 生姜 三两

28、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用法】,真武汤,附子,【主治】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之水肿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泛滥肌肤: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失于气化:小便不利。 脾肾阳虚 失于温养:畏寒肢冷。 水气内停 水阻清阳:头晕。饮邪凌心:心悸。经脉失养: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病机】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内停。【治法】温阳利水。,【方解】 君:炮附子 温肾暖脾,化气以行水。臣:茯苓 利湿健脾。生姜 温胃散寒,行水,助君温化水气。, 君、臣相配,以增强温阳利水之效。,真武汤,佐:白术 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白芍 养阴以和阳; 柔肝缓急以止痛; 利小便; 制约附子之辛热燥烈

29、。,配伍要点: 一是以温阳药与利水药配伍,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祛湿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二是补阳药与养阴药同用,俾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相济,阴平阳秘,则诸证可愈。,【运用】 1、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有效方剂。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四肢沉重或浮肿,小便不利,苔白不渴,脉沉。,3、临证加减: 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腹泻较重者,去白芍,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 止泻; 呕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真武汤,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强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利尿、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6、衍化方: 附子汤 7、病例分析:,4、现代应用

30、: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于脾肾阳虚者。,真武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实 脾 散,【组成】 厚朴 去皮,姜制,炒,一两 白术 一两木瓜 去瓤,一两 木香 不见火,一两草果仁 一两 大腹子 一两 附子 炮,去皮脐,一两 白茯苓 去皮一两干姜 炮,一两 甘草 炙,半两【用法】,实脾散,【主治】阴水属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水气内停:身半以下肿甚,口不渴,舌苔厚腻,脉沉迟。气机不畅:胸腹胀满。不达四末:手足不温。水走肠间:大便溏薄。【病机】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停气滞。 【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 土不制水,实脾散,【方解】

31、 君:附子 温壮脾肾阳气,化阴霾寒湿。干姜 温中阳以化阴水,温肺以通调水道。* 二药相配,使脾肾阳气振奋而湿化水湿。臣:茯苓 健脾渗湿; 白术 补脾燥湿,利湿; * 二药相配,培土制水,使湿不壅脾,健运自复。,实脾散,佐:木瓜 悦脾化湿。厚朴、草果 芳香醒脾化湿,行气消胀除满。木香、大腹子生姜、大枣 健脾和中。使:炙甘草和中调药。,实脾散,配伍要点: 以健脾利水药与温阳祛寒药相配,化湿药与行气药同用,使脾健则能利水,阳复则寒祛,并伍以行气化湿之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运用】 1、本方是治疗阴水的主要方剂。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3、临证加减:

32、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 大便溏泻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 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实脾散,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强心和利尿、调整胃肠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抗菌,抗炎的作用。 6、类方比较: 真武汤实脾散 7、病例分析:,4、现代应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属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者。,实脾散,丹溪心法,萆薢分清饮,【组成】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 各等分【用法】原方上锉,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萆薢分清饮,【病机】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治法】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主治】下焦虚寒之白浊。,气化无权,封藏失职:小便频数寒湿下注,清浊不分:小便混浊,

33、白如米 泔,凝如膏糊。,下焦虚寒,萆薢分清饮,【方解】 君:川萆薢 利湿,分清化浊。臣:益智仁 温肾暖脾以散寒湿,缩小便止遗浊尿频。乌药 温肾祛寒,暖膀胱以助化气。石菖蒲 芳化湿浊,温膀胱,暖小肠以分清别浊。* 萆薢与石菖蒲相伍,增强分清别浊之力。* 益智仁与乌药相伍,温肾祛寒而缩小便。,萆薢分清饮,配伍要点: 本方温肾行气药与祛湿药相配伍,其中以温化为主,祛湿为辅。因为本方主治证是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如此配方,可使肾气得温,而湿浊亦化。,【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肾气虚弱,湿浊不化所致得膏淋、白浊。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频数,尿液混浊如米泔。,3、临证加减: 若肾阳虚甚,可与肾气丸

34、合用; 若兼有中气不足,可加党参、黄芪; 若寒湿带下,可选加熟附子、肉桂、苍术、茯苓。,萆薢分清饮,5、现代研究: 用本方水煎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试验表明,本方无明显的抗淋球菌的作用。 6、病例分析:,4、现代应用: 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属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者。,萆薢分清饮,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组成】 独活 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各二两【用法】,独活寄生汤,【病机】风寒湿日久不愈,肝肾损伤,气血不足。【治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肝

35、肾不足,气血亏虚: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细弱。风寒湿邪内阻: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 肌肤麻木不仁,畏寒喜温。,独活寄生汤,【方解】 君:独活 善祛下肢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而通痹止痛。桑寄生 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止腰腿疼痛。 臣:细辛、肉桂心 辛散寒湿,温通经脉而止痛;防风 祛风胜湿而止痛,透邪外出。* 辛、防助独活祛风散寒去湿,止痹痛。秦艽 搜筋肉之风湿,通经止痛;杜仲、牛膝 益肝肾、强筋壮骨,止痹痛。* 杜仲、牛膝助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独活寄生汤,佐:当归芍药 养血活血以治风、体现“治风先治血,干地黄 血行风自灭”。川芎人参、茯苓 益气健脾。* 杜仲、牛膝与佐药相配,益肝肾,补气血,

36、扶正祛邪。使:甘草 调和诸药。,独活寄生汤,配伍要点: 本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运用】 1、本方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3、临证加减: 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 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独活寄生汤,4、现代应用: 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

37、善患部血液循环,抗贫血作用。 6、病例分析:,独活寄生汤,* 衍化方1: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组成:本方+藿香、半夏 功效:燥湿化浊,和胃止呕。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平胃散, 衍化方2:柴平汤(景岳全书) 组成:本方+小柴胡汤 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平胃散,苍术药材及原植物,许叔微云:苍朮能治水饮之澼囊,盖燥脾以去湿崇土 以填精,日用苍朮一斤大枣五十枚,去皮捣麻油半两水二盏,研滤汁和丸,名神朮丸。,“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

38、以平敦阜之土。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吴昆(医方论),名医论方,平胃散,上四味药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厚朴,*主诉:呃逆5个月。* 病史:患者女性,28岁。呃逆频作已5月余,曾在医院进行各种检查,诊断为“胃肠功能官能症”。经用各种解痉药、镇静药,不效。现患者呃逆频作,腹胀较甚,面色苍黄少华,纳呆,食后腹胀尤甚,四肢沉重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脾虚湿困,胃气上逆。治法:祛湿运脾,降气和胃。选方:平胃散法夏、茵陈、茯苓、丁香,病例分

39、析,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纳呆,苔白腻等证,为燥湿和胃的代表方。,均具芳香化湿,辟秽祛浊,行气和中之功, 都可用治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 舌苔白腻等证。,藿香正气散,兼能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之寒热头痛 ,腹痛吐泻等证,为解表湿并 用之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藿香,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

40、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为药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汪昂(医方集解),名医论方,藿香正气散,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水 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 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 盖,再煎并服。,茯苓,藿香正气散,*主诉:恶寒发热1天。 * 病史:某男,24岁。患者自诉受凉后7小时,恶寒、发热、头痛,继而出现腹泻。于7小时内,大便4次,呈水样便,伴有腹胀、微痛、欲吐,查舌苔白薄稍腻,脉浮。 * 辨证:外感风寒湿邪,湿困脾阳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选方:藿香正气散,病例分析,藿香正气散,白蔻仁,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薏苡仁药材及原植

41、物,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本草蒙筌:“薏苡仁,去湿要药也。”,杏仁药材及原植物,长沙药解:“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吴瑭(温病条辨),名医论方,三仁汤,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白通草,三仁汤,*主诉:发热10天。病史:某男,自春分午后身热,至今不愈。曾经大泻后,身软不渴,现在虽然不泄泻,大便久

42、未成形,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赤浊。脉弦细,沉取有力。,病例分析,三仁汤,* 辨证:湿温证治法:清热祛湿,行气利水选方:三仁汤 * 处方: 飞滑石30g 茵陈20g 苍术15g云苓25g 杏仁15g 生薏苡仁25g黄芩10g 白通草8g 海金沙20g山连5g,茵陈药材及原植物,本草述钩元:茵陈蒿“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匹配黄疸湿气盛,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茵陈性虽微寒,而能治湿热黄疸及伤寒滞热,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栀子苦寒泻三焦火,除胃热时疾黄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烦懊憹,郁热结气,更入血分;大黄

43、苦寒下泄,逐邪热,通肠胃。三者皆能逐湿热,去郁滞,故为阳明发黄之首剂。”钱潢(伤寒溯源集),名医论方,茵陈蒿汤,上三味药,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大黄,茵陈蒿汤,*主诉:高热20天。 * 病史:患者男性,27岁。不明原因高热20天,体温达39.2,头痛,昏蒙不清,咽干,经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症见发热,神疲乏力,头重如裹,口干不欲饮,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燥,3日一行,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滑数。,病例分析,茵陈蒿汤,* 辨证:湿热熏蒸治法:泄热祛湿选方:茵陈蒿汤加减处方:茵陈蒿15g 大黄10g 栀子12g黄芩12g 滑石20g 薏苡仁12g竹叶

44、10g,滑石,长沙药解:“滑石甘寒,渗泻水湿,滑窍坠而开凝郁,清膀胱而通淋涩,善治黄疸、水肿、前阴闭癃之证。”,“此方治湿热郁蒸,挟秽浊搏于气分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名医论方,甘露消毒丹,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射干,甘露消毒丹,*主诉:发热10天。病史:某男,35岁,10天前开始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伴有腹胀,纳差,查肥达试验确诊为肠伤寒,现体温不减,高热39.4,头目昏胀,四肢倦怠酸痛,口渴

45、思饮,胸痞纳呆,小便短赤,表情淡漠,舌边尖红,苔厚腻,脉濡缓。,病例分析,甘露消毒丹,* 辨证:湿热郁结,气机失畅治法:化湿清热,宣气透邪 选方: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飞滑石18g 藿香10g 连翘10g薄荷6g 白豆蔻6g 茵陈20g黄芩10g 石菖蒲10g 木通10g,名医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厚朴药材及原植物,“霍乱吐利为本方主证,湿热内蕴为本证病机治法不在止泻止吐,惟求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褚证自愈。方中用黄连、山栀清热解毒,苦寒燥湿;厚朴、半夏燥湿行滞;菖蒲、香豉芳香化浊;芦根宣肺祛湿,清热生津。合

46、用以成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之功。”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名医论方,连朴饮,*病史:某女,43岁。头痛形寒,身热咳嗽咽痒,舌苔黄腻而滑,口渴思饮,胸脘痞闷,两脉濡滑,沉取弦滑而数,两腿清冷,大便滞下不畅。,病例分析,连朴饮,* 辨证:湿温病(湿热并重)治法:宣阳化湿,解郁宣肺,通利三焦选方:连朴饮加减处方:香豆豉12g 焦山栀4.5g 前胡3g白蒺藜10g 枇杷叶10g 法夏10g甘草6g 川连2g 薏苡仁10g白豆蔻5g 陈皮6g 赤苓10g,* 衍化方1:三妙丸(医学正传)组成:本方+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补益肝肾。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痿软无力。,二妙散, 衍化方2:四妙丸(景岳全书) 组成:本方+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