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428431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青年亚文化概念与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从而倡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的构建。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青少年教育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1主流文化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这里说的文化我认为应该

2、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且我认为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主流文化,其余都属于支流文化,就象一条大河干流只有一个支流却有许多,主流文化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脉相承而延绵不断!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主流文化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按地域,人群,宗教,性别,乃至性倾向及其他分类方式下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承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而任何主流文化,不论如何分类,要完成这一重任,都应当有以下特征:自信、开放、包容。1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

3、流文化呢?纵观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研究过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的人就会找到答案。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由对鬼神的崇拜到诸神归天,接下来就是周文王作的(很可惜,都已经失传)。在这本看似占卜实是哲著的经书中就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它直接开启并影响了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前者寂寞著述五千言讲出了“道”与“德”,后者言传身教说出了“仁”与“义” ,这四个字涵盖的“大同和谐”的无私利他思想与文化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筛选并经过先哲们不懈的传承与发展潜移默化之下使之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髓之中。2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大众的与精英的、高雅的与通俗的

4、统一。我 们 不 能 因 为 其 传 播 与 主 流 文 化 相 左 的 思 想 观 念 而 阻 断 其 传 播 通道 , 更 不 能 因 对 主 流 文 化 形 成 冲 击 遏 制 其 发 展 , 主 流 文 化 只 有 深 深 地 扎 根 于 大 众 文 化 鲜活 的 土 壤 之 中 , 汲 取 民 族 的 、 大 众 的 、 科 学 的 文 化 营 养 , 才 能 成 为 文 化 融 合 、 文 明 传 承的 中 坚 力 量 。2亚文化亚 文 化 ( subculture) :又 称 集 体 文 化 或 副 文 化 , 指 与 主 文 化 相 对 应 的 那 些 非 主流 的 、 局 部

5、 的 文 化 现 象 , 指 在 主 文 化 或 综 合 文 化 的 背 景 下 , 属 于 某 一 区 域 或 某 个 集 体 所特 有 的 观 念 和 生 活 方 式 , 一 种 亚 文 化 不 仅 包 含 着 与 主 文 化 相 通 的 价 值 与 观 念 , 也 有 属 于自 己 的 独 特 的 价 值 与 观 念 。因此,与主导(流)性文化相反,亚文化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亚文化是主流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历史时期,亚文化

6、也会转化成主流文化。原来主流文化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也会被边缘化。在 外 国 的 历 史 上 , 著 名 的 爵 士 乐 与 摇 滚 乐 都 曾 经 是 亚 文 化 ,但 随 着 专 业 人 士 与 文 化 学 者 的 不 断 介 入 , 它 们 到 后 来 都 成 了 正 规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亚 文 化 有 各 种 分 类 方 法 , 罗 伯 逊 将 亚 文 化 分 为 人 种 的 亚 文 化 、 年 龄 的 亚 文 化 、 生 态学 的 亚 文 化 等 。 如 年 龄 亚 文 化 可 分 为 青 年 文 化 、 老 年 文 化 ; 生 态 学 的 亚 文 化 可 分 为 城 市文

7、化 、 郊 区 文 化 和 乡 村 文 化 等 。 由 地 亚 文 化 是 直 接 作 用 或 影 响 人 们 生 存 的 社 会 心 理 环 境 ,其 影 响 力 往 往 比 主 文 化 更 大 , 它 能 赋 予 人 一 种 可 以 辨 别 的 身 份 和 属 于 某 一 群 体 或 集 体 的特 殊 精 神 风 貌 和 气 质 。3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

8、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2青 年 亚 文 化 代 表 的 是 处 于 边 缘 地 位 的 青 少 年 群 体 的 利 益 , 它 对 成 年 人 社 会 秩 序 往 往采 取 一 种 颠 覆 的 态 度 , 所 以 , 青 年 亚 文 化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就 是 它 的 边 缘 性 、 颠 覆 性 和 批 判性 。 问 题 在 于 这 种 处 于 破 坏 、 颠 覆 状 态 的 亚 文 化 容 易 使 涉 世 未 深 的 青 少 年 产 生 错 觉 , 从3而 将 全 部 媒 体 上 的 青 年 亚 文 化 内 容 当 作 主 流 文 化 来

9、 接 受 , 把 亚 文 化 宣 扬 的 价 值 观 念 当 作主 流 的 健 康 的 价 值 观 念 来 吸 收 。青 年 亚 文 化 研 究 的 历 史 可 以 追 溯 到 20 世 纪 六 、 七 十 年 代 , 英 国 伯 明 翰 大 学 的 学 者集 体 撰 写 了 一 部 叫 仪 式 抵 抗 的 著 作 , 对 英 国 工 人 阶 级 青 少 年 的 亚 文 化 给 予 了 广 泛的 关 注 。 研 究 者 认 为 , 青 少 年 中 流 行 的 亚 文 化 构 成 了 对 体 现 中 产 阶 级 价 值 观 的 英 国 主 流文 化 的 反 抗 , 在 当 时 的 社 会 情 景

10、 下 , 阶 级 的 对 立 也 表 现 在 文 化 领 域 , 平 民 阶 层 的 青 少 年因 无 法 进 入 主 流 文 化 而 自 创 了 一 种 时 尚 文 化 , 这 一 文 化 富 有 反 抗 的 象 征 意 味 。 例 如 ,“光 头 仔 ”的 行 为 表 面 上 是 在 追 求 一 种 粗 野 彪 悍 的 形 象 或 风 格 , 但 在 其 背 后 却 隐 藏 着一 种 意 识 形 态 企 图 。 迪 斯 科 夜 总 会 、 光 头 党 、 朋 克 、 嬉 皮 士 、 摇 滚 乐 直 至 群 居 、吸 毒 、 同 性 恋 等 从 文 化 到 生 活 各 个 层 面 , 这 些

11、 一 度 成 为 英 、 美 60 年 代 的 一 道 文 化 景观 。 青 少 年 就 是 通 过 这 些 活 动 来 创 造 新 的 大 众 文 化 形 式 , 因 而 , 这 种 带 有 反 叛 色 彩 的 青年 文 化 具 有 后 现 代 的 倾 向 。二、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1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处在一个转型期。在当代中国,在主流文化和先进思想熏陶下,众多的“优良青年”是建设先进文化和健康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他们对时代的脉搏有着最

12、敏锐的感觉和反映。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贯穿于青年的价值观、生活、行为方式、自我形象之中。青年亚文化又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多元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创造出来并被青年所接受、学习和模仿,由此产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并具有青年人的主体性,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

13、政策,80 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方面。43 “追星文化”当下的媒介对中国青年的追星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从 2003 年开始每年一届“超级女声”以及正在受到追捧的“快乐男声”比赛,日、韩电视剧所创造的“哈日” 、 “哈韩”现象,都是青年追星文化的突出表现。尽管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些消极的成分,但在青年们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和愉悦,自然就很容

14、易得到他们的认同。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 、长篇电视剧还珠格格 、周杰伦的 MTV、西方影视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部分青少年那里变成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式” 。这些狂欢化的青年亚文化是有些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特有方式,也是他们情感沟通和身份认同的渠道。4 “80 年代后”的亚文化“80 年代后”的亚文化正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属于这一代人的一批年轻的作家或写手,也就是所谓的“80 后作家”,热衷抒写成长的困惑与迷惘,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或想象中的奇妙而魔幻的世界。通过这些他们传达他们的美学观点以及对梦想与现实的看法。许多“8

15、0 年代后作家”喜欢运用瑰丽华美的词藻,以绚烂、细腻以及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尽管有时会表现出幽默、讽刺或辛辣的风格,但大多作品都具有这些特征。在许多“80年代后作家”看来正是他们青春的特征。 “80 年代后作家”并不是孤独的写作者,他们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群,或称“粉丝”(来自英文的音译)。5网络文化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海量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

16、。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络“话语权”(cyberpower)。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文化交流渠道,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3三、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形象的再现,它反映了青年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不同侧面。可以认为,尽管亚文化以一种反叛和背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但它却发生在象征的领域,对青年来说能够起到情感的宣泄作用。而且,青年亚文化对文化主流的某种反叛和背离可以起到警醒社会的作用,消除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也是对社会主

17、流文化的必要补充。西5方文化理论家对亚文化的论述对我们不无启迪,“如果我们将要建立多元文化社会,我们就需要着手构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括各种现存进步和积极的亚文化。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反抗消极的传统文化,与反动和倒退的文化势不两立。 ”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亚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转型,亚文化与生俱来的变革性和非确定性也是当今青年亚文化的特征。青年乐于求新,不畏艰难,他们既是文化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发展的开拓者,更是未来文化事业的中流砥柱。当代的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环境中长大,对他们来讲,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以

18、此融释这种压力。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年寻找到自己价值和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青年行为“出轨”或误入歧途。然而,亚文化的极端性也不可忽视,如非理性的反叛和过度张扬个性的表现,和由此产生了问题青年给社会造成困扰与负担。关注青年亚文化,就是关注社会和青年本身。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进,青年必将赢得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主体地位,必然成为各个领域内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前进的动力。积极向上的青年群体的形成来自于文明健康的文化熏陶和习得。青年亚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主流文化的引导,其中包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只有强化历史传统和主流文化,才能为社会、为青年提供核心理念和可供选择的文化标准,让青年用主

19、流文化丰富、提高自身,从中获得高尚的文化追求,成为健康文化的代言人。总之,青少年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特征,对于青少年乃至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青少年动态群体文化特征十分突出,流行不仅成为青年文化的突出符号,而且强烈影响部分青少年的生存形态和价值确立。青年亚文化新鲜、刺激、甚至新奇、怪异,内容、形态呈现多元性。从本质上看,它虽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但总体上往往是进步性、创新性和破坏性并存。引领青少年文化,关系到一代青少年的发展成长,而且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及道德建设。在当代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

20、推进青年文化建设;认真研究、积极面对和引领青年时尚及流行文化;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建设特色文化等等,都应引起充分重视。参考文献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主流文化?http:/ 2000,12,15 新浪娱乐2伯尼斯.马丁.当代文化流变的社会学M.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P169.63Brake,M.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85.4Jordan,T.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London:Routledge,1999:162-1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统计图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