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基础点:“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归纳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把其中某一部分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需要运用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综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此考点是每年高考在论述类文章中的必考内容,一般要求选出“对本文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 “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 不正确 )的一项” 。重难点
2、:对于没有明显中心句或主要语句的文章,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主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得出内容要点。考法综述 (1) 归纳内容要点。首先应知其大意,其次要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特别要理清文中存在的诸如并列、层进、对照、总分等关联方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整合各段落的中心意思。(2)概括中心意思。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没有分论点,选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等等。命题法 1 直接考查概括主旨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
3、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
4、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
5、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
6、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选自梁漱溟 朝话 ,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答案 A解析 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
7、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B、C、D 项都有失偏颇。解题法 1 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1)寻找中心句,采用摘句法概括中心这种概括主旨的方法,通常适用于论述类文章,从议论文的构段特点看,每段的起始句( 或终结句) 是十分关键的,一般情况下,它就是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概括。即使有时不是十分明显,也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贯穿始终的中心意思。摘句法对于典例 1极为合适, “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 “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 ,这些总括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2)合并段内主要内容,采用联合法概括中心有些段落所表述的意思比
8、较复杂,而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的意思,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完整地把段落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在概括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意思合并起来,综合出段落的中心意思。(3)通观文章内容,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有些论述类文章,无法从中找到一个中心句或合并某些内容作为中心意思,则可通过阅读文章(文段) 来把握其内容,从整体出发,感受文意,把贯穿全文的内在意思“吃透” ,结合一些关键词句所透露出的含义,尽力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命题法 2 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推断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城乡文化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
9、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的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 ,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
11、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 “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 ,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
12、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
13、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
14、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答案 B解析 无中生有,原文第 6 段中只提到“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解题法 2 此类试题的选项均为对原文部分或整体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设误方式往往比较复杂,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六种:(1)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对策】抓住论述中心或主语;抓住概念的限制性或修饰性成分。(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将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
15、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 。【对策】细读选项,明确表述对象;根据相关语境,判断论述中心或主语是否一致。(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对策】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根据原文相关信息,判断选项内容是否无中生有。典例 2 中设误方式即为“无中生有” 。B 项对应范围为第 6 段,很明显最后一句为总括句“城乡文化逐步走向统一,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再细谈此段,并未找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即可确定 B 项为错误。(4)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
16、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造成选项与原文叙述对象范围不同。具体表现为:以部分代整体( 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对策】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要特别注意文中重要词语前后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如“一些” “绝大多数” “全都” “几乎” “总是” “偶尔”“除之外” “到为止”等;根据相关语境,判断论述范围是否一致。(5)关系错误关系错误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把“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
17、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又分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表意应符合特定的关系,否则就是错误的。【对策】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根据相关语境、句意,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因为” “由于” “因而” “因此”及“如果就”“只有才”等关联词语。(6)状态不当状态不当是指选项改变了原文肯定与否定的性质,先期与后期的状态,已然与未然的状态,或然与必然的状态等。混淆肯定与否定:就是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或将存在的事物说成不存在。混淆已然与未然:“已然”是已经出现的情况, “未然”是尚未出现的情况。命题人设置选项
18、时,会故意将“尚未出现的情况”转述为“已经出现的情况” 。混淆或然与必然:常见的情况是把“偶然”说成“往往” ,把“可能”说成“必然”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转述为“既定事实” 。【对策】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根据相关语境,紧扣词义,注意搭配,特别注意一些表示否定的词语和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此六种对策,不仅适用于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试题,也适合论述类文本的其它题型,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活学活用,切忌生搬硬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
19、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 ”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 “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
20、产生积极的影响。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 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
21、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 “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 ,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 “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
22、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 ,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
23、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答案 C解析 选文第 1 段指出, “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 ;第 2 段进一步指出“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 ;然后,在 3、4、5 段里,具体解释了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二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最后,作者指出性格元素的本质让人难以捉摸,只有多下一番功夫,才能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据此,可以判断A、B、
24、 D 三项不是文本的主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四时之外朱良志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 ,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副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副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
25、于冷峻。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是对未来的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这副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禅家以“万古长空,一
26、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就这样交织到一起。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而是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作时空的遁逃。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被闻一多称为“泄露了天机”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像的
27、思考。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而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传达了更为放荡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 ”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正像沈周诗中所说的:“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 ”(题天池亭月图)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
28、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 “万古江山在目前” ,大道就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所见的十五圆月。明代心学家陈白沙说:“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 ”关键在于“我在” ,此在并不因为过去而失去意义,目前不因为广远而丧失可观之处,此顷我在此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圆满而无缺憾, “我在” ,世界因而有意义。(选自文艺争鸣 2011 年第 8 期)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间和空间只会带给人局限,谁都无法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B禅家借助对月亮的丰富联想,达到了对未来妙悟的最高境界。C中国诗人在对生活现象的认知中都能达到“和合物我 ”的境界。D只有“我在” ,时间和空间才会被赋予意义,世界才会圆满而无缺憾。答案 D解析 A 项, “谁都无法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表述有误,原文中有“超越思想” “刹那永恒” “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等表述。B 项,把“妙悟”的对象限于“未来” ,而原文第 3 段则说“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由当下所见一月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就这样交织到一起。这里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 ,所以此处“未来”表述不当。C 项,将原文第 4 段中的“这些天才诗人 ”转述为“中国诗人” ,并用“都”做限制,扩大了范围,说法过于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