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张赟枫自动化 13040901130425一、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1、第一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一代工控机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盛行于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末期逐渐淡出工控机市场,其标志性产品是 STD 总线工控机。STD 总线最早是由美国 Pro-Log 公司和 Mostek 公司作为工业标准而制定的 8 位工业 I/O 总线,随后发展成 16 位总线,统称为 STD80,后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吸收,成为 IEEE961 标准。国际上主要的 STD 总线工控机制造商有 Pro-Log、Winsystems、Ziatech
2、等,而国内企业主要有北京康拓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等。STD 总线工控机是机笼式安装结构,具有标准化、开放式、模块化、组合化、尺寸小、成本低、PC 兼容等特点,并且设计、开发、调试简单,得到了当时急需用廉价而可靠的计算机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和采用,国内的总安装容量接近 20 万套,在中国工控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2、第二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 1981 年 8 月 12 日 IBM 公司正式推出了 IBM PC 机,震动了世界,也获得了极大成功。随后 PC 机借助于规模化的硬件资源、丰富的商业化软件资源和普及化的人才资源,于 80 年代末期开始进军工业控制机市场。美国著名杂
3、志CONTROL ENGINERRING在当时就预测“90 年代是工业 IPC 的时代,全世界近 65%的工业计算机将使用 IPC,并继续以每年 21%的速度增长”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IPC 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这时市场上主要是国外品牌的昂贵产品。 90 年代末期,ISA 总线技术逐渐淘汰,PCI 总线技术开始在 IPC 中占主导地位,使 IPC 工控机得以继续发展。但由于 IPC 工控机的结构和金手指连接器的限制,使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散热和抗振动等恶劣环境适应性问题,IPC 开始逐渐从高可靠性应用的工
4、业过程控制、电力自动化系统以及电信等领域退出,向管理信息化领域转移,取而代之的是以 CompactPCI 总线工控机为核心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IPC 工控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 PC-based 时代,对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 PCI 总线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 IPC 工控机的局限性,促进了新技术的诞生。作为新一代主流工控机技术,CompactPCI 工控机标准于 1997 年发布之初就倍受业界瞩目。相对于以往的 STD 和 IPC,它具有开放性、良好的散热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及可热插拔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工业现场和信
5、息产业基础设备的应用,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继 STD 和 IPC 之后的第三代工控机的技术标准。采用模块化的 CompactPCI 总线工控机技术开发产品,可以缩短开发时间、降低设计费用、降低维护费用、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仪器和仪表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CompactPCI 向仪器仪表领域的扩展总线就是 PXI 总线。PXI 产生于 1998 年,主要是面向“虚拟仪器”市场而设计的,但已经不局限于测试和测量设备,正在迅速向其它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扩展,并与 CompactPCI 总线互相补充和融合。PXI 总线工控机不但具有VXI 的高采样速率、高带宽和高分辨率等特点,而且具有开放性
6、、软件兼容性和低价格等优势。 21 世纪的头 20 年是新一代工控机技术蓬勃发展的 20 年。以 CompactPCI 总线工控机为代表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将在近几年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并在中国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新一代工控机的产业化及应用前景 从 1998 年至今,CompactPCI 总线工控机在国内发展迅速,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制约新一代工控机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由于 CompactPCI 总线工控机的生产规模和应用数量还不够大,成本过高,用户还在观望,等待价格的进一步降低;二是国产化的 CompactPCI 总线 I/
7、O 模板的种类和数量还不丰富,配套性还不够,用户难以得到完整的解决方案;三是 CompactPCI 总线设计技术难度大,普及程度不够,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自行研制系统配套 I/O 模板的能力;四是缺少权威的有关 CompactPCI 总线工控机设计和应用技术的指导性文献,需要培养更多的掌握该技术的专业设计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 到 2020 年,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 20 年,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 20 年,是工业自动化技术和信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也为新一代工控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应用前景广阔。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计算机
8、控制技术的网络化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与此同时,各种 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规模越来越大,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时代渐渐到来。 将控制系统网络化,使控制作用的实现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而是由各种仪表单元分别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并相互协作,最终实现预定完成的控制任务。这种近似于模块化的思想,可以使各部分独立工作,不产生干扰,有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控制网络中的个体,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2、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集成化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9、 System,简称CIMS)是在新的生产组织原理和概念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高等一系列极有吸引力的优点。CIMS 将成为21 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新型生产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已经把发展CIMS 定为本国制造工业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许多由政府或工业界支持的计划,用以推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集成化也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又一发展趋势。3、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智能化 目前的典型智能控制方法有: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模糊控制绕过了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噪声、非线性、时变性以及时滞性等影响,实现简单,适应
10、面广,但是其对控制规则的制定要求较高,对于复杂的工业过程以及对象的动态特性并不是完全适合。专家控制尚未形成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但是其作为一种智能控制形式,在实际中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它在控制中的应用已成为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它试图模拟人脑的功能,具有自适应和自学习的功能,但实时性方面还存在问题。 目前的各种智能控制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将各种控制策略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发展成更新型更实用的合成智能控制策略已经成为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必然趋势之一。4、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标准化 任何技术的发展最终都会趋向于标准化,计算机控制技
11、术也不例外,将计算机控制技术标准化,可大大促进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尚未建立,但已有很多厂商愿意采用一些通用性较强的产品,相信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控制技术必将建立一套国际化通用标准。三、结语: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快速处理数据的优势,结合自动控制理论尤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计算机控制技术大大的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实践中所提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与工程上的问题,又进一步促进了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到多种控制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高级控制策略、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水平必将大大提高,同时也为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学好这门知识的同时,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学会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将计算机控制技术进一步提升,适应更多领域的应用,并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开创新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时代。五、参考文献 【1】 计算机控制技术 于海生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 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