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种溶甲配方除甲治疗指甲真菌病对比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 年第 1 期第 29 卷作者:苏敬泽 王蓉琴 徐晓云 薛梅新 胡伟忠单位:苏敬泽 徐晓云 薛梅新 胡伟忠(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200050);王蓉琴 (上海市石泉医院皮肤科)关键词:临床皮肤科杂志 000117 1 病例资料40 例甲真菌病患者,单手或双手有 4 个以上灰指甲,经 KOH湿片显微镜检查,真菌阳性。40 例患者中男性 27 例,女性 13 例,一般健康情况良好。依次编为 A、B、C、D4 组。有下列情况者不入选:3 个月内曾服过抗真菌药;有免疫性疾病或服免疫抑制剂者;有明显系统性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有出血、凝血
2、障碍者;妊娠及哺乳者;伴有足癣及趾甲真菌病者。部分患者封甲前后作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2 治疗方法先用胶布条于指端及甲周作“U”型护卫,另于甲根部皮肤皱襞处横加一条,形成贮药槽,然后分 4 组封包: A 组(尿素+氧化锌+2%酮康唑粉 )、B 组(尿素+10%水杨酸粉+2%酮康唑粉)、C 组(尿素+10%硫磺+2%酮康唑粉)、D 组( 尿素+10%碘化钾+2% 酮康唑粉),其中尿素为纯医用尿素,占 88%。为保证同时治疗所有病甲,除靶甲外,其他病甲均封包 A 药。一般封包 3 天(干冷天延长 1 天)后,去除胶布(勿洗) ,用手术刀去除软甲及刮去污物,尤其注意清除甲根皱襞处(以不出血为度)
3、,原甲板正常部分保留。随访与评估:(1)除甲时评估化学溶甲剂的优劣:观察甲板松起的良好、甲下角质物的浸软、甲板易削、除甲后甲床面平整干净者为() ;松起不良、角质物欠松、甲板软但韧、刮后甲床不平、有软硬角质物残留者为(+);介于两者之间者为() 。同时记录甲周皮肤反应情况。(2)真菌学检查。(3)疗后第 1、 3、6 和 12 周随访,记录真菌学检查、检查甲板生长及复发情况,并作临床疗效评价。3 结果共观察靶甲 207 个,并取标本作镜检(见表 1)。A、B 、 C、D4 组溶甲剂封包 3 天后,真菌转阴率在 61%84%之间(平均 73.91%),可能存活率 6.28%14.90%之间。评价
4、:B 组基质溶甲效果最佳,甲板及甲下角质物全部浸软,刮后甲床平整干净;D 组次之,削刮后甲床欠平缓,个别地方有未浸软角质物;A组和 C 组效果相近,削刮时颇费力,易出血。新生甲、真菌学及复发情况:除甲后 1 个月复查,各组情况基本相同,甲板面呈干燥粗糙面,在甲半月处出现新甲板或原甲板前推,质好,基底无堆积物。3 个月后均长出新甲。但 6 个月后个别甲侧缘前端出现灰变,甚至有角质物堆积,其中 A 组 7 个甲(14.58%)、B 组 3 个甲(6.0%)、C 组 8 个甲(16.33%)、 D 组 6 个甲(10.00%),KOH 湿片镜检阳性,提示复发。12 个月后复发病例经局部刮削,外用 4
5、0%冰醋酸,复诊时痊愈。透皮毒性吸收观察:对 15 例封甲前各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均未见全身毒副反应。表 1207 例靶甲除甲时镜检所见 例(%) 组别甲数(-)均匀物()偶见孢子(+)关节菌丝(+)活菌丝A4834(70.83)2(4.17)10(20.83)2(4.17)B5042(84.00)1(2.00)5(10.00)2(4.00)C4930(61.22)4(8.16)10(20.40)5(25.00)D6047(78.33)3(5.00)6(10.00)4(6.67)合计207153(73.91)10(14.83)31(14.90)13(6.28)4 讨论本文旨在探索更好的化学
6、溶甲基质及配方,经对比,尿素加水杨酸基质(B 组)为最好。已知尿素能改变甲蛋白中的肽链结构,水杨酸也有软化和溶解角质作用,可使蛋白变性1,溶解糖蛋白,溶解细胞表面蛋白而破坏角质的完整2。其次为 D 组,可能与加入碘化钾有关。本文研究显示,复合基质软化溶甲效果较好,配方仍有待今后研究开发。本疗法局部用药,反应小,使用安全。作者认为今后应提倡价廉效好的局部治疗,以取代全身用药治疗甲真菌病。参考文献1,朱文元主编.甲病与甲真菌病.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242,赵永铿主编.实用皮肤病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436收稿 1999-01-26修回 1999-03-26 (苏敬泽 王蓉琴 徐晓云 薛梅新 胡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