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关联 1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古代中国 古代雅典政权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皇权至上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参政 )、陪审法庭 (司法、监察)人民地位及权利专制统治下的臣民,无参政权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资格,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成员来自公民群体生产方式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文化特色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后世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一定的积极
2、作用,但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对点演练 1 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解析 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 B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 B关联 2 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古希腊人文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相同点都强调道德
3、的作用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主张以德治民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个体”的人,即以个体(个人 )为中心强调“社会”的人,即以集体(社会 )为中心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不同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对点演练 2 根据下表中古希腊思想家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材料可知,这些思想家( )国别 人 物 观点或名言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 苏格拉底
4、 认识你自己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中国 孟子 养浩然之气;人性本善A.都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解析 从材料中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看出,他们都强调人本身,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 A 项正确。答案 A关联 3 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中西方社会的比较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2)秦朝开始确立封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1)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2)原来集体耕作的奴隶制经济解体,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确立。
5、(3)重农抑商政策推行(1)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居于世界先进地位。(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活跃。(3)秦汉时期逐步走向思想文化专制统治,出现“大一统”局面西方(1)前 5 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呈现繁荣局面。(2)前 5 世纪以来,罗马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体系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1)古希腊文化空前繁荣,成为西方文明之根。(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成为西方民主思想的滥觞对点演练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 “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6、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 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7、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 、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 20 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答案 (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
8、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主题一 古代中国的地方机构变革和都城变迁1.地方机构(1)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郡守和县令都由
9、皇帝任免;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2)汉朝:设刺史监察地方,后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地方机构以“州、郡、县”为主。(3)唐朝:地方分州(府)、县两级,另设 “道”为监察区域。(4)北宋:将地方行政、军事及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宋朝改为路、州(府、军、监)、县制,但对州一级严密控制,权力集中在中央。(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以行省、路、府(州) 、县四级为主。(6)明朝:废行省、实行三司分权。地方实行“省、府、县”三级;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规律:地方机构的演变,一方面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创新,古代的机构调整更多地是为了统治需要而变革;另一方面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在区域经济
10、发展的推动下,区划顺应的进行调整。2.都城变迁规律: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更主要的是政治统治及周边防御的需要,都城的政治、军事功能强大,经济及文化因素弱。非都城的城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押题预测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
11、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 ,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答案 (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变”的
12、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议政;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
13、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其他言之有理即可)主题二 “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1.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1)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2)两汉路线: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罗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海路: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从水路建立了东西外交联系。(3)唐:海陆并举。海
14、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从长安向西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4)两宋:陆路受阻,海路为主。宋代西北先后有西夏、辽、金、蒙古等,丝绸之路被封锁,宋朝只能另寻贸易道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海路比陆路更安全且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因此南宋以海路为主。(5)明清:明朝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随着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天朝上国的愚昧无知,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海外贸易衰落。2.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
15、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这也是现代国际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是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要求。押题预测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丝绸之路被誉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世界文化的大运河” 。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遣副使访问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当时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西方的玻璃、琉璃等特产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植物传
16、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东汉末年,由于匈奴控制西域一带,丝绸之路一度梗阻。唐代是丝绸之路达到最终繁荣的时期,阿拉伯和欧洲商旅往来不断,将中国与当时强大的东罗马两大文明古国联系起来,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丝绸之路梗阻。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北丝绸之路日渐衰退。材料二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主席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西
17、北丝绸之路繁荣与日渐衰退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答案 (1)繁荣: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位置,政府政策的支持,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衰退:宋朝国力的衰落,指南针与航海技术的应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西北自然环境的恶化,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2)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加强欧亚大陆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可引领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主题三 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的变迁1.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1)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其
18、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 、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2)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儒家思想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思想只能退居边缘。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3)儒学逐渐现代化的原因:儒学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学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从历史上看,儒学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用儒学价值理
19、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2.儒家思想的精华及现代价值(1)思想精华人与人的关系:提倡仁爱,主张推己及人的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与人交往,主张言而有信的精神;提倡尊老敬贤的为人准则。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以德治国的精神;提倡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提倡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历史责任感。人对自身的反省与追求:提出修身要求,主张慎行自省,格物正心,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人与自然、天的关系: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等。教
20、育智慧与求学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学与思相结合。(2)儒学的现代价值教育:“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伦理道德:“孝” “仁义” “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个人修养:“正身自省” “舍生取义”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政治建设:“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仁” “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押题预测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
21、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 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 ,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 ,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复杂性决定的。材料二 “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 ,新加坡在 80 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
22、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1995 年, 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 、 儒学与现代公关 、 儒学与生态环境等。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答案 (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原因:儒家思想内容方面: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社会形势方面: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
23、,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原因:破 “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 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建议: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 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 对儒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板块提升练(一) 古代中外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2018湖北武汉模拟) 周初康叔封于卫,周公特地关照他,周人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24、” ,若殷人“乃湎于酒,勿庸杀之” 。由此可知,西周初年( )A.政治制度建设缺乏统一性B.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森严C.实行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D.治国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面对同一问题,周公对周地百姓和殷商遗民采取不同的对策,这反映出西周初年治国策略的灵活性,故选 D 项。材料表述的是关于饮酒的管理,不是关于政治制度的建设,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森严, B 项错误;周人和殷人是居住地区分布不同,不是民族不同,C 项错误。答案 D2.(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 “戎”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与“戎”的对立
25、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解析 根据材料中可知“戎” “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华夏族之间并未有此污蔑性的称呼,说明当时华夏族成员出现对种族和文化的认同,故选 B 项。材料中仅仅是对少数民族称为“戎” “夷” ,不涉及国家统一,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文明的冲突,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的认同,不是血缘关系, D 项错误。答案 B3.(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
26、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 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故答案为 D 项。A 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 B 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 C 项。答案 D4.(2018陕西西安五校联考)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姓,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
27、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C.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D.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皇室子女跟随母姓,对皇室的外戚不能作为异姓对待,且太后及长公主拥有发言权,导致了外戚家族尊贵局面的出现,表明汉代外戚参与政治统治的特色,故选 B 项。答案 B5.(2018四川资阳一诊) 汉纪指出:“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 ”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已削弱 B.将实行盐铁官营C.低税率于民不利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解析 从材料
28、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轻税政策对富豪有利,不利于农民,必然使富者日富,而贫者日贫,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 D 项正确,C 项包含在 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 A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提出盐铁专营,故 B 项排除。答案 D6.(2018湖南衡阳模拟)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 ,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
29、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选 D 项。答案 D7.(2018山东济南期末) “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 “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 。如晋书纪瞻传有“瞻中亮雅正,识局经济” ,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 )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C.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D.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经邦(或国)济世” “经世济民”
30、“瞻中亮雅正,识局经济”“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可知,经济人才做官可以造福百姓和社会,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安民富国思想,体现出士人兼济天下的入世初衷,故选 C 项。答案 C8.(2018山西临汾调研) 据 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解析 据题干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 ,即
31、文化的发展传播,故选 D 项。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 “普遍使用”, A 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代, 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C 项错误。答案 D9.(2018河南安阳调研)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解析 据题干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
32、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并成为定制”可知,在宋代随着中央机构的调整和完善,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加强,选故 A 项。 答案 A10.(2018广东深圳模拟) 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选 C 项。两宋时期并没有相较以往更明显的社会危机, A 项错误;科
33、技的发展并不会导致画家对生活体验的变化和艺术风格的变迁, B 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统治阶级并没有对绘画风格进行直接倡导, D 项错误。答案 C11.(2018东北三省四市模拟)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地方权力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故 C
34、正确。答案 C12.(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明朝正德、嘉靖年间, “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 ,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 ,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 ,也“坐拥一县之田” “安然衣食租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D.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致富后巨额的商业财富被用来大规模地购买土地,主要是由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 项正确。B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C、D 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答案 A13.(2018安徽合肥模拟) 清
35、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 ,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官员向皇帝递折奏事的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解析 材料中的“密折奏事” ,是由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专人送达皇帝,这便于皇帝掌握行政体系,故选 B 项。材料中仅是“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密折奏事,并不是所有官员,故 A 项错误;密折奏事并不能消除臣下和君主间的隔阂,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特许官员的奏事不是文秘制度建立的表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B14.
36、(2018全国 “超级全能生”联考)嘉庆六年(1801 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 185 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 年)到道光九年(1829 年) ,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 “出口的棉布”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可知,这与长途贩运有关,故选 D 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开辟广阔的外贸市
37、场,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岭南经济和北方的比较,故 C项错误。答案 D15.(2018湖南四大名校联考)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 “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 、 “志” 、 “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解析 题干信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
38、殇” 、 “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进取精神,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融入诗词,融入社会生活,故选B 项。道德观念依附于政治早于诗词出现, A 项错误;题干诗词表达了诗人们的思想,不能体现经世致用,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诗人们的思想追求,不能反映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D 项错误。答案 B16.(2018广东佛山质检) 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B.殖民活动促成了希腊的政
39、治共同体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解析 从材料中介绍的自由民的出现,我们能够得出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往往会带来社会新秩序的产生,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说法错误,并不是对所有的外邦人开放,是有一定条件的;B 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殖民活动的重要意义;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D17.(2018湖北武汉调研) 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 )A.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B.人文主义思想滥觞
40、C.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D.城邦制度日渐衰落解析 根据“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 ,说明雅典民主制度下,社会环境宽松,思想自由,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公民自我意识、城邦制度日渐衰落,排除C、D 项。答案 A18.(2018广东深圳调研考试)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
41、范经济行为解析 据题干可知,该规定有利于规范物品交易,打击出卖人的不诚信行为,保护买受人的权益,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故选 D 项。答案 D19.(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古罗马法学家谈到立法原则时说: “因为恶法非法 ,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这体现出罗马法( )A.维护法律的权威 B.始终保持正确性C.强调自然法原则 D.维护社会的稳定解析 据题干可知,罗马法强调自然法原则,保护生命权、财产权等人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维护正义和公正,而非法律的权威, A 项错误;罗马法是不断完善的,不可能始终保持正确性,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维护正义和公正,
42、非社会的稳定, D 项错误。答案 C20.(2018河北邯郸摸底) 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的传统文化,说明易产生人文思想,故选 D 项。A、B、C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4 分,第 22 题 14 分,第 23 题 12 分,共 40 分)21.(2018福建宁德模拟)
43、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1 167.7 3.85 90%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
44、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7 分)(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3 分)解析 第(1)问 “趋势”根据材料一信息从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耕地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及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变化角度回答。 第(2) 问第一小问“表现” ,(中国) 结
45、合所学从宋朝商业政策、城市经济发展、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及货币等方面归纳;(西方)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第二小问“根本原因” ,根据所学影响社会变革的根本因素应当从经济发展的不同社会属性角度回答对中西社会的不同转型影响。 第 (3)问第一小问“基本结构”结合所学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评价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据材料及所学从小农经济及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作答。答案 (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4 分,任答四点即可) (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
46、;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 分,任答三点即可) 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2 分,任答两点即可)根本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2 分)(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1 分)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2 分,言之成理即可)22.(2018广西桂林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
47、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材料二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
48、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评述这一变化。(6 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约束政权为政权服务”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民本思想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信息“破陈立新” “启蒙精
49、神”等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明清时期社会转型与思想界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答案 (1)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儒家思想及其代表既约束政权又服务于政权;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4 分)成因:中国较早确立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较早形成了民本观念。(4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变化: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检讨和破陈立新;出现了民主启蒙思想;思想界强调经世致用。(4 分)评述:思想的变动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体现出时代的转型;明清思想界的变动有利于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发展。(2分)23.(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