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425472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 年 山 东 省 泰 安 第 一 中 学高 一 10 月 学 情 检 测历 史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2、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乱。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是指( )A 夏人后裔B 商代遗民C 周朝百姓D 少数民族2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 )A

3、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B 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 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D 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3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 民间信俗B 等级制度C 分封制度D 乡土历史4观察以下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 B C D 5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度通过血

4、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6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集权B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 “天下一家”开始取代 “天下为公”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7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

5、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 )A 宗法制度重新确立B 天子共主地位丧失C 等级制度遭受冲击D 政治改革运动频繁8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B 燕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 指的是郡县制10史记叙述西周历史时写道:“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下列有关周公受封的叙述,正确的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对燕国进行世

6、袭统治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A B C D 11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指的是( )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213 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上文中的“师古”指(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13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

7、反映了九卿( )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14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 颁布“推恩令”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 颁布“附益之法”15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分封建国B 剥夺王侯爵位C 推恩令D “附益之法”16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

8、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年 108 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7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 设通判,监督知州1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

9、,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9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20“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21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

10、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工部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工部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工部22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御史大夫通判御史台军机处A B C D 23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B 中央官制简化C 君主专制强化D 行政效率提高24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说明了( )A 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B 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C 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

11、皇权D 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25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B 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C 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D 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26“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2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28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

12、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 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 秦、

13、唐、元B 汉、宋、明C 秦、唐、明D 秦、元、清3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3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

14、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设置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3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代指丞相)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 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 B C D 3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

15、革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35以下文字摘自张琳同学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的课堂笔记。因一时理解不清出了差错,请判断笔记中有几处错误( )A 1 处B 2 处C 3 处D 4 处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6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

16、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

17、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

18、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018-2019 学 年 山 东 省 泰 安 第

19、 一 中 学高 一 10 月 学 情 检 测历 史 答 案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所以商朝又称殷朝,西周建立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西周平叛后,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可见殷民应该指的是商代遗民,B 项正确。殷民六族”是指商代遗民,与夏人后裔、周朝百姓、少数民族无关,排除 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2D【解析】材料中主要阐述了微子启由于母亲地位低贱,而不能继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叫辛,由于母亲是正王后,故而辛被立为继承人,由此可知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故 D 项正确。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是西周时期,故 A 项错误。王位继承

20、是按照血缘关系,不是长幼顺序,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并非到达十分完备地步,故项错误。3C【解析】题干中的“神”即妈祖,据此可以看出,妈祖是民间的信仰习俗,这也可以用来研究当地的乡土历史,故 AD 符合材料;由题干中的“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可知这能体现等级制度,故 B 也符合题干;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C。4A【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时期的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因此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说法错误,排除项,故选 A。在西周,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

21、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因此正确,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C【解析】分封制度下,分封的内容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奴隶,奴隶不在分封制等级之中,故 C 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说法。6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亲属血缘强调的是“家”,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强调的是“国”,即材料意在强调西周社会已经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还不是中央集权,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密切相连而非界限分明,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始于夏朝而非西周,选项 D

22、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7C【解析】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下层分封等级要服从上层统治,材料中“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了破坏,故 C 项正确;宗法体系是按照血缘关系维护,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诸侯权力被卿大夫破坏,并不能说明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故 B项错误;政治改革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点睛: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应尽的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8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

23、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 B。9B【解析】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0B【解析】材料“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反映了分封制

24、下周公受封到曲阜地区,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故正确;曲阜地区属于山东,当时是鲁国,不是燕国,故错误;作为诸侯,应该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故正确;官僚政治建立于秦朝,西周没有形成官僚政治,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角度出发,同时明确曲阜的地理位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D【解析】毛泽东口里的“政制”指的是秦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D;三公九卿制虽然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后来逐渐演化成虚职和加官、赠官,故对

25、后世的影响没有 D 大,故排除 A;郡县制后来被行省制度所取代,故排除 B;宗法制主要适合皇族,但是秦朝开始就因为官僚政治的实行而不再是主要的政治制度了,故排除 C。12B【解析】据材料“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淳于越主张效仿殷周分封制巩固秦朝统治,故“师古”指分封制,故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禅让制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封子弟功臣”也不是郡县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世袭制的内容,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学生对于“

26、封子弟功臣”可以正确理解出分封制的知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 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 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 D。所以选 B1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海内新定”可以推断出是汉初采取的措施;根据“同姓寡少”可以推断出该措施与血缘有关系;根据“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说明该措施要恢复被秦朝废除的分封制度。由以上推断可以得出为郡国并行制,A 符合题意

27、。BD 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削弱诸侯权力的措施。编户齐民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而采取的措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国并行制15C【解析】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实行“推恩令”。16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 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

28、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 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 A 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

29、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17A【解析】“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是说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改派文臣管理地方,据此可知,A 符合题意;B 属于中央官员,故排除;CD 都不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而是负责财政和监督职能的官员,不符合题干中的“最重要”,故排除 CD。18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

30、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9B【解析】

31、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 A 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 B 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C【解析】材料中的“金榜、十年寒窗”等字眼体现的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

32、度取代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世官制、察举制以及科举制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21D【解析】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负责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工部负责水利工程的具体实施,所以本题只有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2A【解析】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

33、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清朝军机处为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不属于监察机关,因此选A。23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 4 反映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图 5 反映的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这反映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中央官制的简化是本题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 B 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是结果不是实质,故 D项错误。24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

34、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个部门之间过度牵制导致效率低下,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三省的弊端,而不是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排除 A 项;三省的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三省的弊端,而不是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排除 D 项。所以选 B25A【解析】“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属于历史叙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针对军机处史实得出结论,故 A 项正确;B 项顺序颠倒,排除;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说明和解释,故 C 和 D 项错误。26C【解析】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排除 AB,选

35、 C。清朝沿用明制,也没有设立丞相,排除 D。27B【解析】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故 B 项正确;A 不是分割宰相权力;C 属于地方分权措施;D 是负责行政权力。2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 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而 B 项“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的表述,明显具有片面性,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9C【解析】根据中“蜀郡”、“丞相与诸卿

36、”结合所学可判断是秦朝,秦朝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根据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以上分析可知,C 正确。3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和军机处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军机处31A【解析】材料反映了军机处处理事情的基本流程: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由此可得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本题选 A。32C【解析】秦始皇始

37、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 C 项符合要求。【点睛】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2.特点:分工明确 效率高 互相牵制 分散相权,集中皇权。3. 意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

38、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33B【解析】西汉时期的内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也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其余两项属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它与加强皇权无关,故错误。在此,学生要明白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概念、区别。综上,本题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3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

39、直至废除,故 B 项正确;ACD 项不符合题意。35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是大宗,诸侯在分封的国家内是大宗,故正确;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基本继承秦朝制度,这体现了“汉承秦制”,故正确;汉武帝没有废除御史大夫,而是设外朝牵制中朝,故错误;宋代三司使掌握财政权,故正确;元朝山东地区没有设行省,而是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故错误;明朝设立内阁的是明成祖,不是朱元璋,故错误。故错误之处有 3 处,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错误。故选 C。36(1)分封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亡。(2)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行省制;地

40、方无权,权只在中央(有中央无地方)。(4)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的信息可知是分封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亡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可知是郡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以及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角度思考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可知是行省制度;第二小问从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回答。(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回答。37(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

41、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应当根据材料反映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来回答。(2)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历史影响应当根据教材所学科举制的影响来回答。(3)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逐渐制度化、公平公开化,以及适应中央集权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