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选择题(12 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1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出A 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 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 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 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答案】B【解析】【详解】【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本题材料主旨信息是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 ,被各国君主“兼而礼之” ,由此即可知道答案。2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学观点是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
2、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D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案】B【解析】【详解】3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B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C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 D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天人关系,没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也没有涉及唯物思想,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存在相同点,但
3、不能得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的结论,故 C 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下列各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B 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C 朱熹的“理先于气”D 王守仁的“灵明就是本心”【答案】A【解析】【详解】5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D 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
4、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 D。A 依天行事,说法绝对;B 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C 与材料中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6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 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 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 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 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 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答案】A【解析】【详解】7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A “我心即
5、宇宙,宇宙即我心。 ”B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D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是感性的人文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是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思想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 A 项正确。:“阴阳二气充满太虚”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 B 项错误。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出自荀子劝学 ,不符合材料唯心主义观点,故 C 项错误。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属于朱熹理学观点,故 D 项错误。8景教属
6、基督教的一支,唐初,景教僧侣阿罗本来华宣扬其教义博得太宗好感,准许其在华传播,此后景教一度在中国流行。唐武宗时灭佛,景教同时被禁。这反映出唐代A 对外来文化接纳程度有限B 统治政策决定宗教兴亡C 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保守D 宗教是维护统治的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9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藐视一切权威,王守仁讲求理于心,主张“心即理也” ,这说明陆王心学A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B 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答案】C【解析】心学都是从内心进行反省,达到良知,故 C 正确;A 中束缚不符合心学思想特点;B 中否定不
7、符合事实;D中自有阐释错误。10明末清初,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 ,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是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批判宋明理学 D 追求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中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封建”的“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B 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不符,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宋明理
8、学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是指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D。11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在此,黄宗羲A 提出了“天下权寄于天下人”的主张B 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C 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D 抨击“孤秦” “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答案】C【解析】【详解】12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 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 开启了
9、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 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 “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等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 C 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 A 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 B、D 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点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
10、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二、非选择题(13 题 27 分、14 题 25 分,共 52 分)13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 “政”之语义源头是“正” ,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又说:“为国以礼” 。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
11、子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
12、的孔子”的理解。(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答案】 (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解析】【详解】(3)依据材料三“当作生活的金科
13、玉律”归纳出理学走向僵化;依据“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知是思想文化专制。14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 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 “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
14、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 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5、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 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
16、国出现的时代背景。【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解析】(2)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17、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 年的教育法和 1995 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