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特训 6 变异与育种问题分析1(2018河北五校第二次联考)豌豆腋生花对顶生花(花的位置性状)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甲:顶生红花高茎(aaBBDD),乙:腋生白花高茎(AAbbDD),丙:腋生红花矮茎(AABBdd)。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让甲乙,乙丙分别得到 F1,再让 F1自交。统计发现两个杂交组合的 F2均出现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331。由此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2)如果这三对基因独立遗
2、传,请利用上述三个品系培育出顶生白花矮茎品种,写出你的育种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用遗传图解表示其过程(可以结合适当文字说明,只需要写出所选育品种的基因型、表现型,不需要写比例)。答案 (1)不合理,该方案只能确定 A、a 和 B、b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b 和D、d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不能确定 A、a 和 D、d 的位置关系。(2)选择上述 F2中表现型为顶生白花高茎和顶生红花矮茎的植株继续杂交,获得 F1后自交获得F2,其中表现型为顶生白花矮茎的植株即为所育纯种。解析 (1)甲、乙杂交后,得到的 F1自交,F 2出现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331,该结果能说明 A、a 和
3、 B、b 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同理,乙、丙杂交后得到 F1,F 1自交得到的 F2出现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331,则可得出B、b 和 D、d 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 A、a 和 D、d 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还要用甲、丙杂交后的子一代自交,观察其 F2性状表现及比例才能推断。(2)分析如下关键2点:育种目标培育出顶生白花矮茎品种;育种材料甲、乙、丙三种纯合植株;育种要求操作简单;表示方法遗传图解文字说明(写出基因型和表现型不需要写比例)。方法一:可按答案给出的方法。方法二:用其中的两种品系杂交,子一代与另一品系杂交,子二代再自交,得到的子三代
4、中种植后可选出顶生白花矮茎品种。方法三:可使甲、乙杂交,同时使乙与丙杂交,得到的两种子一代再杂交,子二代自交,将子三代种植后可选择出顶生白花矮茎品种。2(2018济南模拟)红薯是杂合子,生产中通常使用薯块繁殖,不同品种杂交后代往往表现出优于双亲的性状,即杂种优势。现要尽快选育出抗病(Aa)抗盐(Bb)的红薯新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请完成下列问题:(1)进行杂交育种的亲本的基因型是_。(2)请用遗传图解的形式,写出红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的程序。答案 (1)aaBb 和 Aabb(2)遗传图解如下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红薯是杂合子,不同品种杂交后代往往表现出优于双亲的性状,实验的目的是选育出基因型
5、为 AaBb 的红薯新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说明原有红薯是单杂合子,因此选择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 的个体进行杂交,选育后代中的双显性个体即可。(2)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 的个体进行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aabb,其遗传图解见答案。3(2018成都第二次诊断)某雌雄同株植物有红花和白花两种类型,A 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研究人员将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 1都开红花,F 1自交所得 F2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31。在连续繁殖红花品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白花植株(突变体 M),研究人员将突变体 M 进行自交,发现子代中红花植株的
6、比例只占 1/4,为了解释此现象,有人提出下面两种假说。假 说 一 : 突 变 体 M 是 由 亲 代 红 花 植 株 体 内 一 个 A 基 因 发 生 突 变 而 形 成 的 , 基 因 型 表 示 为AA ,正常白花植株基因型为 aa;假说二:突变体 M 是由亲代红花植株体内一个 b 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基因型表示为AABb,正常白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3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假说一成立,突变体 M 自交后代出现红花和白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突变体 M 与正常白花植株杂交得 F1,F 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是_。(2)如果假说二成立,推测
7、 B 基因的作用效应可能是_;突变体 M 自交后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3)请利用突变体 M 和正常白花植株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对假说一和假说二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思路:_。实验结果及结论:若_,则假说一成立;若_,则假说二成立。答案 (1)A 和 A 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1/16 (2)抑制 A 基因的表达 AABB 或 AABb (3)实验思路:将突变体 M 与正常白花植株杂交,选取F1中的白花植株再自交,观察 F2的表现型 实验结果及结论:F 2不出现红花植株 F 2出现红花植株解析 (1)突变体 M 的基因
8、型为 AA ,突变体 M 自交后代出现红花和白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和 A 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根据假说一可知:P AA (突变体 M) aa(正常白花植株)F1 1/2Aa(红花)、1/2A a(白花)自由交配雄配子 F2雌配子1/4A 1/4A 1/2a1/4A 1/16AA(红花) 1/16AA (白花) 1/8Aa(红花)1/4A 1/16AA (白花) 1/16A A (白花) 1/8A a(白花)1/2a 1/8Aa(红花) 1/8A a(白花) 1/4aa(白花)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突变体 M 与正常白花植株杂交得 F1,F 1自由交配
9、的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是 11/16。(2)根据题干信息,若假说二成立,突变基因不是 A 的等位基因,对其不4具有显隐性,则只能是抑制了基因 A 的表达,则亲本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突变体 M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 AABB(白花)、AABb(白花)、AAbb(红花)。(3)为验证假说一成立还是假说二成立,可将突变体 M 与正常的白花植株杂交,取 F1中的白花植株再自交,观察 F2的表现型。若假说一成立,则 F1中的白花植株基因型为 A a,F 2的基因型为 A A (白花)、A a(白花)、aa(白花),即 F2都为白花。若假说二成立,则 F1中的白花植
10、株基因型为 AaBb,F 1自交,F 2中有红花和白花。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若 F2不出现红花植株,则假说一成立;若 F2出现红花植株,则假说二成立。4黑麦为二倍体,1 个染色体组中含有 7 条染色体,分别记为 17 号,其中任何 1 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二倍体黑麦中共有 7 种单体。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后代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请回答问题:(1)鉴别 7 种不同的单体可以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_。(2)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可以产生两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比例是_。(3
11、)已知黑麦的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若某纯合品种黑麦表现为抗病,且为 7 号染色体单体。将该抗病单体植株与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通过分析后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抗病基因是否位于 7 号染色体上。若后代表现为_,则该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若后代表现为_,则该基因不位于 7 号染色体上。(4)若已确定抗病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自交,后代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_。答案 (1)显微镜观察 (2)11 (3)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 抗病类型 (4)31解析 (1)1 个染色体组中的 7 条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单
12、体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2)单体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3)若抗病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产生含有抗病基因和不含抗病基因的两种配子,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若该基因不位于 7 号染色体上,则为抗病纯合子,后代均为抗病类型。(4)若抗病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后代中二倍体和单体均表现为抗病,缺体表现为不抗病,则后代中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31。5(2018广州毕业班测试)秀丽线虫的性别只有雄性(常染色体数目为 10 条,性染色体只有 1 条 X,表示为 XO)和雌雄同体(常染色体数目为 10 条,性染色
13、体为 XX)两种类型。雄性可使雌雄同体受精,雌雄同体可自体受精,但雌雄同体之间不能杂交。回答下列问题:5(1)科研人员用秀丽线虫研究其 A 基因和 Z 基因对肌细胞抽搐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可知,A 基因突变会使抽搐的频率_(填“增加” “降低”或“不变”)。_(填组别)的结果证明了 Z 基因的存在能降低抽搐的频率。(2)秀丽线虫某性状的野生型(由基因 D 控制)对突变型(由基因 d 控制)为显性。科研人员将雌雄同体(X dXd)与雄性个体(X DO)混合培养,F 1的基因型是_,选出其中表现为野生型的个体另行培养,所得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答案 (1)增加 2、4 和 5 (2)X
14、DXd、X dXd和 XdO 野生型雌雄同体突变型雌雄同体31解析 (1)对比分析 2 组与 1 组可知,A 基因突变后秀丽线虫的抽搐频率增加。对比分析 2组和 4 组可知,2 组含正常 Z 基因,4 组含突变 Z 基因,2 组的抽搐频率低于 4 组;对比分析 4 组和 5 组可知,当 5 组转入 Z 基因后,其抽搐频率低于 4 组,说明 Z 基因的存在能降低抽搐频率。(2)据题干信息可知,雌雄同体与雄性混合培养,二者可进行交配,XdXdXDOX DXd、X dO,此外还存在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其后代基因型为 XdXd。选出 F1中野生型个体(X DXd),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后代表现型及基因型为
15、:3/4 野生型雌雄同体(1XDXD、2X DXd)、1/4 突变型雌雄同体(1X dXd)。6(2018云南毕业班联考)科研小组用某种昆虫的野生型雌性(X AXa)和雄性(X AY)个体杂交,子代中偶然出现一只雌性的突变型个体,若该突变个体的出现有三种可能性(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不同变异类型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种可能性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且是由于染色体片段_引起的。(2)若甲情况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基因突变发生于_(填“父本”6“母本”或“父本或母本”)的减数分裂过程。(3)若是乙情况则是_(填“父本”或
16、“母本”)的减数第_次分裂异常导致的。答案 (1)丙 缺失 (2)父本 (3)母本 二解析 (1)雌性(X AXa)和雄性(X AY)个体杂交,子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XAXA和 XAXa,甲、乙、丙属于突变个体,如题图所示,甲中两条染色体正常,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图乙中有 2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中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正常情况下,子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XAXA和 XAXa,这两条 X 染色体应该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父方提供的染色体是 XA,而此时甲的基因型是 XaXa,所以基因突变发生在父本的减数分裂过程中。(3)乙多了一条 X 染色体,该染色体上携带的是 a 基因,所以是母本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细胞同一极而形成了 XaXa的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