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湛江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次大考”高二级 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林阳彪审题人:黄励 做题人:叶红梅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
2、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文化是一个民
3、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 ,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
4、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 ,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
5、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来源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经济、
6、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B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C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D文章阐述了
7、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鹤汪曾祺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
8、,上初二了。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 ,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 “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
9、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
10、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
11、。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 。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
12、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
13、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李小龙痴立在桥上。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
14、都描写得十分生动。C. “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D. 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5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6 分)6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孙自法为中国
15、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1943 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 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1947 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多年后,郑哲敏回忆,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
16、等基础学科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1948 年 4 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着眼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1955 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1956 年 1 月,钱学森回国后,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1984 年 2 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
17、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郑哲敏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三是开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并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郑哲敏还通过对“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认为“
18、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于煤层瓦斯中含有的机械能。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郑哲敏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他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在材料力学研究中,郑哲敏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被广泛引用,还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 CC 方法。引领中国力学发展的郑哲敏为促进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融、提升中国力学国际地位等做出重要贡献。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19、郑哲敏认为,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 “科研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极大地制约整体科技的发展。 ”在郑哲敏眼里,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腊时代传承下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纵观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自由探索”精神相对薄弱,这也是造成中国科学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创造力, “自由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也应成为一种人生目标。郑哲敏指出,中国当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压力很大,各种评奖评审、项目申请等, “把人搞得很浮躁,东迎西迎,像无头苍蝇
20、一样乱撞” ,年轻人急功近利,必然影响到他们从事科研的决心。他呼吁尽快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压,把他们从浮躁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已 89 岁高龄的郑哲敏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近年来,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带领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作贡献,并指导有关课题组继续进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 年 1 月 18 日,有删改)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A在钱伟长的课上,在清华大学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使他确定了研究力学的道路。B郑哲敏是中科院力学弹性力学组组
21、长,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1984 年 2 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C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D郑哲敏创立了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1955 年,钱学森与郑哲敏师生俩冲破美国的阻挠相继回国,并且郑哲敏回国源于钱学森的鼓励,他们回国后都投入到祖国力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中。B郑哲敏早期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
22、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才开始爆炸力学研究。C郑哲敏认为制约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在于学术界浮躁的风气,主张科研需要耐心,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要急于求成。D本文通过描写郑哲敏的语言、动作,勾勒了一位成果颇丰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风范,给人以启迪。9郑哲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有人认为是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你的看法呢?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
23、县以廉称。胡安国 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 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
24、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 ,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 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 而行事 , 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谛 于庄公 , 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 。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 ,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
25、的牌位。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缔:一种祭祀大典。祠: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
26、三年兵食自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B.河南: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D 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
27、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D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9 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14-15 题。送梓州
28、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 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D.这首诗立意
29、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高远。15.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哀而神伤” 。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哀而不伤” ,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2)杜甫蜀相以“ , ”,赞美了诸葛亮“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精神。(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中 “ ”一句,写面对社会的不公、人生的不平,诗人内心愤然不平,但面对现实却只
30、能“ ”黯然神伤。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享受着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31、。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 ( )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A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B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C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D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18下列在文中括
32、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C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20.名著阅读语文常谈 ,请根据下面的表述选出两项不正确的选项( ) (5 分)A根据字义约定俗成的道理
33、,字义形成后就带有强制性,但字音和字义结合却是任意的、武断的。B例如“生产”和“产生” 、 “平和”和“和平”等意思相近的字连用,因为排列次序不同,意思也有分别,说明字的组合也常常带有约定俗成的性质。 C并非所有语言里的双重否定都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D汉语语言的简洁性,体现了语言实践中讲究经济原则,但经济原则在不同语言里不一定完全相同。E.我们日常用到的字或词大多是单义的,这是由于语言是发展的,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21.请根据新闻内容补充新闻的导语,字数不超过 80 字。 (6 分)巨塔登录东海岛本报讯(记者何有凤)11 月 13 日上午, 据了解,裂解装置乙烯塔 T-402 长 89 米,重
34、 602 吨,是裂解装置核心设备之一。与乙烯塔同船到货的还有长 66.25 米、重 396 吨的甲烷塔。为了确保乙烯塔顺利上岸、运输,大件吊装工作组,在施工管理部领导下,精细收集、研究海上运输、船舱水调节、潮汐水文等资料,精心统筹,持续优化运输方案。根据 13 日凌晨一点达到潮汐最高位的实际,湛江中科炼化与参建单位人员通力合作、挑灯夜战,乙烯塔于凌晨 3 点上岸。乙烯塔的上岸、运输工作,为后续到货的“巨无霸”设备长 108 米的 2 号丙烯塔、裂解装置 4 台大塔等卸船、运输积累了经验。据悉,自 10 月 20 日中科炼化百日劳动竞赛号角吹响,现场大干快上氛围浓厚,每天投入的施工力量比活动前增
35、加了 1000 多人,现场土建进入施工高峰。11 月份,项目各种设备迎来集中到货,预计达到 102 台(套) 。四、作文。 (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袁枚续诗品尚识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修身 )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2017 年感动中国颁奖辞:黄大年)名句化育后世,滋养我们的精神。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