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科学巨人玻尔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 ,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
2、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
3、 1917 年申请,并于 1921 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做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 40 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 600 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
4、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 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
5、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 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 1913 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 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 1922 年
6、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1918 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
7、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 分)答:_(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6 分 )答:_(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8、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 分)答:_12(1) 答案 答 B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A 项, “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C 项, “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D 项, “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2)答案
9、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每答出一点给 2 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这主要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争论内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辩论的爱因斯坦和玻尔都堪称当时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辩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之间的较量;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他们的辩论吸引并参与进来。(3)答案 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集体;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10、)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主要体现在:团队的领导、骨干成员和团队精神。哥本哈根学派有着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引领学术导向的领导,有着异常活跃且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团队,并且有着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4)答案 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每答出一点给 2 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传主人格魅力的能力。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一是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理,并给予学术之争高度
11、评价,由此可看出他具有坦荡的胸怀;二是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链接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三是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四是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12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
12、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
13、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
14、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
15、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16、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 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 中国的高等真菌 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 第六版)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17、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18、,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 分)答:_(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答:_(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 分)答:_12(1) 答案 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B 项, “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有误。原文是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不是让他当即回国。E 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为保持黄河上游水
19、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A 项,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而不是他受到种族歧视。(2)答案 现实因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 ,答题区域在文本第五段及链接材料,在此区域内筛选出合乎题目的作答内容。(3)答案 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
20、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解题步骤是:先审题干,明确指向,寻找信息源;再对信息源进行筛选与整合。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第一段、第五段、第六段。筛选出邓叔群因岭南大学的需要而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捐款捐房减薪、带病编写教材辛勤工作等信息,并按要求分类整合。(4)答案 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21、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审题目,明确答题内容;锁定信息源,筛选整合信息。审题时要抓住“爱国科学家”这一信息,它既规定了传主行为的性质,也规定了答题区域,要求围绕“爱国” “科学家”筛选信息。答题区域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六段。注意分条作答。122014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 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 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 ”以失败告终,20 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
22、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 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 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
23、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 。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 ,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 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 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 5 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
24、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 ,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
25、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在北京定居 60 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 世纪 80 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 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 100 米。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
26、作“信手为之”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
27、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侯仁之发现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 ,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答:_(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_(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 分)答
28、:_12(1)A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B 项, “侯仁之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不准确,当时侯仁之“正在读研究生” ;同时, “巨大贡献”的说法也不够准确。D 项, “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 ”错,而是“跳出旧书堆” 。E 项,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而不是侯仁之。(2)答案 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纵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区域(本题的答案区域在第 段之后)
29、 ;另外要注意选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来组织答案,例如“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 “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等。(3)答案 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的能力。回答某段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第一段主要有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第一段主要有确立感情基调、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题、展示行文线索等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传记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4)答案 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
30、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目共有两问,第一问是要求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需要考生从文章中寻找信息并整合。第二问是联系现实谈启示,考生可以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某一点来谈。如可以结合侯仁之的创新精神,谈创新精神对个人的影响,对民族、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一)2014 开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 分)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 ,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 年,林纾作
31、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 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 年 11 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
32、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 ,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 ,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 “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 ,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 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 ,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
33、“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 ,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又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 ,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 ,再由他进行“笔述” 。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1899 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
34、,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 。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
35、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 179 种,涉及 11 个国家的 98 位作者,被誉为“译界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
36、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捣。无暇作谑,但有深悲” 。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 “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B
37、中法之战,中国马尾港的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 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被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 分)答:_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 分)答:_4
38、林纾是怎样成为一位可叹的“遗老”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_(一)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 项“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于文无据;D 项“他补栽垂柳幼苗”说法错误。【答案】 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2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维新思潮的主要影响:启蒙、新文学、君主立宪。回归材料,应从第二段和第四段中筛选相应的信息并加以整合,进而从以上三个不同方面分条概括作答。【答案】 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 ,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译介
39、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3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文中第二段至第三段;其次,要对各段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最后,概括时要注意把握好角度(数量、范围、影响)。【答案】 林纾的翻译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文化,引起了巨大反响;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4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遗老”的内涵,
40、它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本题可以以时间为区分点作答。要注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题要点,且要对要点加以分析,写出自己对此要点的看法。【答案】 辛亥革命前,林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甲午战争后,林纾接受维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不赞成改朝换代;辛亥革命后,林纾对现实忧心如焚,对“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亦新亦旧的矛盾思想使林纾政治立场落伍,复归到立宪派,成了可叹的“遗老”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二)2014 长春一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 分)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
41、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言。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信函上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查遍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 1947 年 12 月 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 ,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
42、不已” 。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 年, 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四十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
43、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 ,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 35 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 。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 年 9 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