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荐】广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章阅读2.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4633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广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章阅读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荐】广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章阅读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荐】广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章阅读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荐】广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章阅读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荐】广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章阅读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散文类文章阅读 02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但站在这棵

2、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

3、,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

4、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 ,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人们惯

5、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 年 8 月号,有删改)1文章把小花称作“ 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答: 。【答案】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答: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 见

6、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语言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二是在表意上的分析。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答: 。【答案】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和对文中信息的概括能力。根据第 11 段来理解“浩歌的境界” “寂寞的境界”是分别相对于“参天的大树和“小花、小草”而言,文章第 2 段写了银杏,第 69 段写了小花,结合第 12 段

7、可得出两种“境界。两种境界的相同点,可从第 2 段提取“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 ”“抽黄谢绿的顽强 ”,第 6 段提取“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篷帆轻易降落”概括出一个相同点:展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第 10 段是一个小结段,从中提取关键词句:都是生命的奇观。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 朝菌” 、 “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C “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 美

8、”,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D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答案】CE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A 项错在“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结合第2、 10 段来推断。8 项错在“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草的伟大” 。文章用“朝菌” “蟪蛄”目的就是强调“生命是短暂的” ,结合第 3 段来判断。D 项错在 “从三个角度说 明生命的力量” 。文章第 2、6、8 段虽然描写了三个生活场景,但是第 6、8 段都是写小花,展示小花的生命风采,第 2

9、 段展示银杏树的生命风采,再结合文末三段可知,作者从两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名师点睛】就阅读整篇散文而言,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环节:(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读懂题干,包括题干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3)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理清与试题内容相关语句的关系;可用铅笔将有关词句标识出来。(4)理清思路,确认重点。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主旨句,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词句作标识,抓住“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的思路,确认文章主题和感情基调。整合词句,分条作答。散文阅读题以简答题为主,作答时要注意整合关键词、中心句等词句,分条列出,清晰明了。考点 3:抒情性散文阅读【解题指南

10、】主要的答题步骤有:(1)理清线索,明确思路。散文的结构线索有时间、空间、物件、情感和逻辑线索等。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 ,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2)分析材料,把握主旨。散文之“散” ,往往来自于联想(相似、相关、相反、因果等等 ),所以我们要对散文中描写、引述的事物进行分析。然后加以归纳综合,把握文章的主题。还需注意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3)推敲语句,抓住关键。包括“文眼”以及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或词语、抒情句或议论句等。(4)注意题目,联系作者。因为有时题目能够显示有关线索、情感或主旨的信息。如果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应联系作家思想、生平、

11、风格以及时代背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乡村的风许俊文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

12、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 ,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

13、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

14、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

15、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 ,想必也该知足了。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答: 。【答案】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答: 。【答案】说明

16、树的成长离不开。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解答本题,需要立足第四自然段,断清行文的意义单位,进行条块归纳。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答: 。【答案】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文中带情感的字眼或中心句,如“风是乡村的魂” “亲亲热热” “迎接” “赶也赶不走” “陶醉” “诗意” “神奇”“永远不老”等,理清其中蕴含的情感及情感灌

17、注的对象,用简洁的语句“分要点”加以概括。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答: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子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说法,进行赏析,均可)第五自然段:“庄家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得提示信息。 “可见

18、可感”即生动形象,使描写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不外是比喻、拟人等。第二步是搜索指定区域。第二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第五段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不难找出。答题关键是要各写一个例句,并分别指出写的是什么内容,产生什么效果。【名师点睛】阅读此类散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把握。一、宏观角度1观其大略,把握中心抒情类散文,讲究整体阅读,观其大略,即通读全篇,抓住作品话题,初步把握作品大致的中心或主题,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突出文体特点, “披文”以感知形象,感知形象以“阅情” ,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或语段,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通读作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关注作品中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语句

19、,作一些标记,以备后用。2审题察意,按文索骥观其大略,旨在整体把握,目的是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准备。审题察意则标志着迸人了答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能力。高考通常不会在题干上设置障碍,所以考生在理解题意上一般不会有困难。只要细心,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限制修饰语,便能快捷准确地把握题意。部分题目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略作概括就可得到答案。按文素骏,就是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通读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迅速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答题。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上下文语境,关照作品前后的联系,既要避兔答题宽泛而欠准确,又要防止考虑不周,以偏概全。3

20、体味语境,言外觅意抒情类散文同诗歌一样,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 ,最忌“浅、直、露” 。解答一些简答、分析类试题时,有时不能从作品文本中直接求得答案,而需要对形象和语言作深层次发掘,有时还需要从语用或修辞角度去分析。抓语境,包括对标题、注释以及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高中生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发展,散文阅读训练过程中,更需要在形象思维、情意思维方面加强。4涵泳觅词,遣句造义主观题的解答难点更多表现在“语言的痛苦” 。学生很多时候能够理解作品,但是不能够按题意要求组织好语言答题。心中似懂,口不能言,笔不能写,此所谓“语言的痛苦” 。涵泳的功夫,在于反复咀嚼体味,把形象的感知、情意

21、的感受上升为概念,化而为词语。在内心先捕捉到能大致概括思维概念的词语,是思维概念向语言转化的关键。只有找到了合适的词语,甚或一组词语,才能组织成流畅的句子或语段,进而推敲、调整、润色。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复习过程中应侧重语感的训练,有意识地选择题目去感受、体验,但不能脱离作品本身。二、微观角度1析主要有三点(1)挖掘词句含义。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意蕴丰富,通过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可以揭示其深刻哲理性。(2)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散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对此学生须认真思考。(3)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某一观点的若干要点,是常见的题型。2赏有两个要求

22、(1)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 “作用”等要求考生体味咀嚼,说出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2)评价抒情类散文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读了文章后对某一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高考常见的题型。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抒情类散文阅读题以简答、分析为主要考查形式,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心中有例子、答题有路子,分条分款,为阅卷者提供方便。答题的语言表达一般宜用说明或议论性的,少用记叙或描写性的,这一点务必予以重视。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

23、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 “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

24、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 ,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

25、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 ,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

26、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

27、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 、 “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

28、,真相难以认清。D 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 ,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分)【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 200 字) (10 分)【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