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必会考点集训:第5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4376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必会考点集训:第5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必会考点集训:第5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必会考点集训:第5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必会考点集训:第5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必会考点集训:第5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限时综合规范训练 1(用时:45 分钟 满分:43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7 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的那一天。时间真如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D休戚相关

2、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答案 C解析 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东山再起: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 不同于一般。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不管是跟着长征火箭“大叔 ”的长途跋涉,还是和嫦娥“三姐”的翩翩落广寒,以及那标志性的自拍和月球

3、第一步, “玉兔号”往日那俏皮可爱、活蹦乱跳的形象都历历在目。B刘师培与章太炎齐名的国学大师,因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己又涉猎广泛,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对经学、小学、汉魏诗文皆有深入研究,被称为扬州学派的“殿军” 。C巴黎图书沙龙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书展之一,自 1980 年创办以来,每年举办一次,主宾国或主宾市重点推荐该国该市的文化、图书及作家。D “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内一些教育专家对此持否定的态度。答案 A解析 B 项成分残缺,可在“ 刘师培”后加“是” 。C 项结构混乱,前面分句的主语是“巴黎图书沙龙”

4、 ,中途易辙,转为叙述“主宾国或主宾市” 。D 项表意不明,由于代词“此”的指代对象不确定, “国内一些教育专家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表意不明。3下面是书信中的句子,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某学生给编辑写信:“编辑,您好!奉上涂鸦之作一篇,敬请拜读。 ”B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让他处理一件事情:“此事由你钧裁。 ”C某学生给一位刚病愈出院的老师写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D某学生给他的同学写祝贺信: “祝贺你取得与陈景润一样的骄人成绩。 ”答案 C解析 A 项拜读:敬辞,阅读。多用于读别人的作品或书信。此处应用谦辞。B 项钧:敬辞,用于称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对尊长或上级用

5、) 。 D 项“与陈景润一样” ,夸大其词,用语不合适。4下列句子顺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早在 2 000 多年前,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把中阿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传播之路。中阿文明的交流传播,其意义不仅是限于双方的,而是普及到世界的,两大古老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在现代,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在论坛框架内,成立的中阿文明对话机制,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国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阿占据其三,即当今的中国、埃及和伊拉克。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先传到阿拉伯,再由那里

6、传到欧洲。中国的丝织、制瓷、医药学也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的。A BC D答案 D解析 第句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关系;第句强调丝绸之路把中阿文明联系在一起;第句紧承第句,具体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交流;第句谈双方交流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第句分析了中阿合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 分)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 ,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

7、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 50 个字。答: 答案 评价人物形象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附着到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及思想、情感等对形象进行个人加工。(每点 2 分)二、名句名篇默写(8 分)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人间如梦,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大漠孤烟直,_。( 王维使至塞上)(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靡有朝矣。 (诗经氓)(4)半卷红旗临易水,_。( 李贺雁门太

8、守行)(5)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商旅不行,樯倾楫摧;_,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7)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8)落红不是无情物,_。( 龚自珍己亥杂诗)答案 (1)一尊还酹江月 (2)长河落日圆 (3) 夙兴夜寐 (4) 霜重鼓寒声不起 (5)箫鼓追随春社近 (6) 薄暮冥冥 (7)此情可待成追忆 (8) 化作春泥更护花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郭 莹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

9、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家和万事兴”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 “兄弟和” “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

10、,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 ,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 “和”包含着“中” , “持中”就能“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 ,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

11、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 “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12、。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有删节)7结合文意思考,如何理解“和”与“中”?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6 分)答: 答案 “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根本。 “和”与“中”是中

13、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 “和”包含着“中” , “持中”就能“和” 。8如何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答: 答案 中国人处世遵循的是“贵和尚中”的思想,凡事讲求适中,恰如其分,反对思想上的过激言论,道德上的过激行为。9结合文意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贵和尚中”思想的?(8 分)答: 答案 (1)正确认识“贵和尚中”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发扬光大。 “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因而应对其积极的一面有选择地发扬下去。(2)深刻认识“贵和尚中”思想的负面效应,积极应对。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这些不良影响必须引起我们注意,在生活中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消除这些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