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罗山初中 2015届初三历史一轮强化训练题(二十五)一、选择题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云南元谋。2.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磨制石器 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C.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 D.用骨针缝衣服【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用天然火。A、C、D 都与山顶洞人有关。3
2、.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半坡原始居民 元谋人北京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A. B. C. D.【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元谋人距今约 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 70万-20 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故选C。4.中国神话中的“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除神话传说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其中,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长江流域”“原始
3、农耕”。链接所学知识,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都是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不会种植农作物,他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故答案选 D。5.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半坡遗址。结合课文中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史实进行辨析,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陕西省、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由此排除 A、B、C,得出正确答案。【知识拓展】巧记原始农耕文化6.在我国
4、古老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来帮他作战,结果还是被打败。该大战是( )A.涿鹿之战 B.城濮之战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题干中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可以判断这场战役是涿鹿之战。7.每年清明时节,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黄帝的敬仰之情,那么黄帝之所以受到后人尊敬,是因为他( )A.打败蚩尤B.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C.与炎帝联盟D.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
5、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初祖”。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西周都是奴隶制国家,但不是第一个;秦朝是我国的封建国家。9.“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礼记里的这段叙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汤灭夏 B.尧传位给舜C.舜传位给禹 D.禹传位给启【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天下为家”“世袭”。链接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
6、下”变成“家天下”。【知识拓展】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历程:产生于夏朝,发展于商朝,鼎盛于西周,衰亡于东周。10.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齐鲁”“燕赵”的由来,并注意题干中“西周”这一关键信息。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卫、齐、鲁、宋、燕、晋等十几个诸侯国,齐、鲁位于今天山东境内,燕、赵位于今天河北境内,故选A。郡县制大规模推行开始于秦朝,科举制始于隋朝,行省制始于元朝。11.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7、”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链接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采纳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 B。12.(2014南通模拟)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春秋时期出现的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生产动力由
8、人力转变为畜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1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解析】选 D。春秋时期以来,铁器和牛耕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地主阶级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4.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 )A.建立县制 B.奖励生产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
9、强了中央集权。B、C 有利于实现国富兵强;D 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15.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美国时代周刊将这定义为中国的“历史性转折”年。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A.秦国 B.齐国 C.燕国 D.赵国【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二、非选择题16.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方式一 时政学史】“三月三,拜轩辕。”每
10、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1)“轩辕”指的是谁?“轩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后人是怎样尊称他的?【方式二 歌谣学史】建夏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 。夏桀本是亡国君, 灭夏建商朝。 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天子统治有加强, 行天下固。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根据歌谣各举两例“得天下”“失天下”的国王。【方式三 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
11、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4)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谁?他在称霸过程中打出了怎样的旗号?与图一相比,图二为什么没有晋国了?(5)图一、图二反映的史实处于哪一朝代的统治之下?两幅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领会与创新】(6)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炎黄子孙”“拜祖”,可判断“轩辕”指的是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根据歌谣中的“建夏”“建商”“炮烙”“西周”等关键信息,链接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商纣因暴政而失去民心;大禹、商汤、周武王因
12、得民心而得天下。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5)题根据图一春秋争霸和图二战国七雄,可知是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诸侯国势力强大,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主,战争不断。第(6)题是开放性题目,符合题意即可。答案:(1)黄帝。黄帝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人文初祖”。(2)大禹 世袭 商汤 商纣 分封制(3)得天下:大禹、商汤、周武王。失天下:夏桀、商纣。(4)齐桓公。“尊王攘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5)东周。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纷争。(6)网络学史;调查访问、文献学史等。【方法探究】材料分析题是历史学科的特色试题,具有一定
13、的综合性,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步骤有四步:第一步,阅读题目。明确问题,明白题目的考查意图。第二步,阅读材料。材料种类较多,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关键是读懂材料,要明白提供的材料大意,明确图文反映的主题。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结合问题找出文中或图中的关键词语、元素,进行知识的联系。第四步,按要求回答问题。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
14、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请写出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变法内容。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一中加引号的字,概括出这次变法的特点。(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材料一可概括出“奖励耕战”,由此可知与商鞅变法有关。这一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2)题。第(3)题根据材料一中加引号的字,可知变法的特点是奖罚分明。第(4)题根据材料二中的“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可知变法获得成功。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变法成功的原因。答案:(1)商鞅变法。公元前 356年。国富兵强。(2)奖励耕战。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奖罚分明。(4)“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秦孝公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等。(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