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点训练四 探究意蕴复习方略 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考生在此方面存在着探究角度单一、探究不准等问题。二轮复习的对策是:要充分、深入地阅读文本,只有把文本理解透彻了,才有探究的可能和展开;要掌握多角度探究的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充分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梦中芦苇黄蓓佳小时候对于故乡的印象,仿佛别的都缺,唯独不缺的是水。河流沟渠、池塘湖泊,遍布大街小巷、村庄田野。坐汽车从这个县城到那个小镇,走一路有一路的水跟着,像是扯不断的灵魂,依恋着牵挂着撕扯着我们的肉体,生怕我们跑出太久,远离故乡,迷失自己。有水的地方
2、就有芦苇,芦苇是水的伴侣。小小的河流池塘陪伴着小小的芦苇,瘦茎茎的,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像忧愁的林黛玉。而在我插队落户的那个江心小岛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完完全全呈现出了那种雄性的勃发的力量。一到深秋,岛上聚满了四乡八村乘船过来的乡民,他们拖家带口,在广阔的芦苇滩上安营扎寨,收割芦苇。冬日里庄稼收割进仓,小岛上一片空旷凄凉,唯独江滩上那些高高的芦苇垛,碉堡似的矗立着,老远老远就能看见,给小岛平添了很多的威风。芦苇开花的时候最是好看。初开出来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轻轻捋过去,手心只觉冰凉滑腻,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小时候年年秋天下乡“支农” ,走一路我总要
3、摸一路的芦苇花,手心张开从一穗穗芦苇花上扫过,苇花低眉顺眼从掌心这边钻进去,又从掌心那边冒出来,浅浅地笑着,好脾气地任凭我抚摸,活像天性中喜欢人的亲近。待到芦苇花长老,不知道是见的世面多了还是对生命感到厌倦了,总之脾气变得张扬起来,手轻轻一碰,苇花四散,纷纷扬扬飘撒在空中,杂乱无章的一片。有时候风的拥吻也使它们极不耐烦,苇絮乘风而去,躲得老远老远,真不知道哪儿才使它们感到宁静和满足。秋风一阵紧似一阵,苇絮一片跟着一片飞扬起来,翻滚飘舞,为身不由己而哭泣而愤怒而抽咽,一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凄美场景,令人观之心碎。据说芦苇是有许多实用价值的,否则不会年年有那么多人浩浩荡荡驻进江滩割苇子去。我
4、这里念念不忘的倒是用芦苇花编扎成的一种鞋,老家俗名叫“毛窝” 。冬天一到,便有四乡农民一串一串挑了上街来卖。自然极便宜,两三毛钱就可以买一双。外婆年年都要买几双回来,自己再动手加工一番:用棉花和绒布垫了底,旧的棉毛衫剪开,鞋口和鞋里衬上圈,粗针大线缝结实了,穿在脚上暖和无比。老家的屋子高大阴森,窗户是老式的木格子窗,门也是老式的排板门。晚上我坐在窗前呕心沥血写小说,头上悬一只 25 瓦电灯泡,风把窗纸拍得呼啦啦响,身后的毛巾转眼冻成冰帘子。我手上戴着无指手套,脖子上裹了围巾,脚上穿“毛窝” ,居然写得忘却时空,丝毫感觉不到寒冷,而且脚上真的没有生过冻疮。如今我在保温性能良好的楼房里写作,脚上穿
5、着电热靴,身边开一只电暖器,想到从前穿“毛窝”写小说的日子,心中感慨得想哭!哭我现在的堕落,哭我一去不返的青春健康,哭我当年对文学的虔诚执着,也哭我去世多年的外婆,我多想再有一双她老人家针针线线缝制的“毛窝”。住在大城市,看见芦苇的机会少得不能再少。有一次偶尔在装潢漂亮的鲜花店里发现有两三根芦苇花插着,一片片花团锦簇中,灰色调的芦苇花倒显得高贵无比,仿佛舞女群中的贵妇人。我只觉心里有一根弦被轻轻弹响了一下,就快步走开了。我不忍去问她的价钱,我知道没有几块钱是别想买到一支的。这与我心中梦魂牵绕的故乡的芦苇相距甚远!问了她的价钱好像就有亵渎她的感觉。还有一次去邮局寄信,发现柜台里的营业员们手上正传
6、递着一双“毛窝” 。她们嬉笑着品评着不屑着,仿佛面对一只“丑小鸭”玩具。我隔了柜台,伸长脖子呆呆地看着,忽觉脚下有了一种毛扎扎的、异常温暖异常熟悉的意念。后来回家,我懊悔了许久,没有鼓起勇气问问她们“毛窝”是从哪儿买来的。再想又觉得问也白问,南京难道还有卖“毛窝”的地方吗?年年的数九寒天,故乡的小岛上,无边无际的芦苇还会被人割得干干净净吗?这时候扒开滩泥,可以挖出雪白雪白的芦根。芦根脆嫩清甜,我们插队时用它解馋,也曾是一大乐事呢!( 有删改)曾有人评价本文:“点滴聚合、细想有意。 ”请以文中叙写“毛窝”的内容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请简要作答。答: 答案 同意这一评价。作者从芦苇的实用价
7、值勾起对“毛窝”的回忆和叙写,借助空间变化,把有关“毛窝”的生活画面联系起来:外婆为“我”加工“毛窝” , “我”穿着“毛窝”呕心沥血写作,如今回想“毛窝”的日子感慨得想哭,营业员们嬉笑不屑“毛窝” , “我”懊悔没问“毛窝”是从哪里买来的。是“毛窝”给了作者青春健康,鞭策作者对文学虔诚执着,“毛窝”倾注了外婆的爱和故乡的温暖。文章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感情线索:现代文明抹不掉作者对故乡“毛窝”的一往情深、对故乡温暖的依恋。那物、那人、那情,在“点滴聚合”中让人“细想有意” 。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1请探究(标题或句子 )的丰富意蕴(内涵) 。2请探究作者安排(标题或句子 )的用意(意图) 。3文
8、章说,请谈谈你的看法。4这篇文章有人,有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二)审题要点1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看它是哪类探究题(文内探究还是延展探究) ,要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 标题、句子、情感、构思等 )。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探究。2审有无提示。有的探究明确了探究方向,如“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其中的“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就提示了探究的角度和方向。审题,要会抓住这些提示性信息。规范答题答案构成 结论依据(或:依据结论 )特别注意 它要求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故每一个探究要点须由结论和依据构成,这里的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答题示例(2014安
9、徽卷第 14 题)在本文中, “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 独 木 舟 的 技 巧 ,更 指 由 荡 舟 引 发 的 诸 多 感 悟 。探 究 提 示 :“独 木 舟 之 道 ”有 实 有 虚 请 结 合 文 本 ,从 两 个 不 同 的 角 度探 究 要 求谈 谈 你 所 悟 到 的 “独 木 舟 之 道 ”。探 究 点答案 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剖析 该探究题探究的是文本的丰富意蕴,要求多角度切入(至少两个) ,每一个探究要点均是由“观点文本依据”构成。如何由表及里,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淡红深碧挂长竿车前子什么地方没有
10、缸?石门的缸让我有印象。以致我觉得石门就是一只缸,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丰子恺故居这一只缸里,我第一次去,装满黄酒, “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 ,这两句诗如果没记错,是王安石写给妹妹的绝妙好词;第二次去,相隔不到五六年,故居对面青山绿更多,我却觉得这只缸里装满掺了水的黄酒,味道不对了。第一次去,那天黄昏,我从丰子恺故居出来,黑漆漆的门发出摇橹一般声响,在我身后摇上。石门像码头的话,码头上没几个人,形体黯淡且瘦。抽烟的;咳嗽的;一边抽烟一边咳嗽的;帽子下警觉的神色;老头;老头。我在石门镇上瞎转,走进供销社,瓶子里装着红红绿绿的硬块,我知道这是糖。肥皂。套鞋。柜台里还有连环画,是营
11、业员自己的读物。第一次去丰子恺故居,许多房间都没开放。我觉得好,有想象。想象丰子恺在这间房里喝酒,在那间房里读书,或者干一点不可以给我们看见的事。这多好。后来再去,修葺一新,房间全都打开了,成了展览馆:到处挂着复制品。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是丰子恺代孙子或者孙女“捉刀” ,画了一个红小兵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图画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分:“良。 ”想象丰子恺的孙子孙女回家,缠着爷爷不放,说画画作弊,让你代笔了,结果还是没得到“优” 。早知道自己画了,也不用老忐忑不安的,怕被图画老师发现。于是他们上前,啪,啪,啪,揪下丰子恺三根胡须为什么是三根?他们要去玩三毛流浪记。一个丰子恺,一个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中国
12、这两个艺术家,对孩子是真有体会的。丰子恺故居外有一块空地,临河地方萧散,连野草也懒得从泥地爬出。这是一块泥地,颜色较深,一直潮湿没干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它的尺寸大概有我读过的小学的操场那么大小。在这个“操场”上,却只有三只缸。一只缸独自站立,在那里练习立正;两只缸套在一起,在那里练习叠罗汉。这三只缸是何用途,打听颇费周折。问了几个经过我身边的当地人,他们瞧瞧我,咕哝一句,立定两脚,陪我一起看。有个人还走上前去,敲敲一只缸,回过身来瞧瞧我,再敲敲另一只缸,最后回到我身边,继续陪我看。其实我在打听这三只缸用途的时候,已经认定它们是染缸。即使它们本来是米缸、酒缸、水缸,或者是从陕北长途跋涉而来的酸菜缸
13、,我还是认定它们是染缸。从书本上看来,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放在民国二三流小说里,他就是一个怀着理想去日本求学的染坊店小开:梳着分头,抹着发油,戴着金丝边眼镜,一身缩水西装,皮鞋却怎么也穿不惯,常常穿的还是黑布鞋。我头脑里真想象不出当初丰子恺东渡日本之际的形象,丰子恺在我的生活里,是没有少年,也没有青年的。他是从中年开始的,渐渐须发皆白。范成大有句诗“淡红深碧挂长竿” ,说的是染布的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这句诗用来说染坊店也是传神的: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挂在长竿上晒着,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这句诗用来说丰子恺的绘画也是贴切的,丰子恺画中的色彩极其鲜艳,他是在染坊店玩大长大的,淡红深碧,耳
14、濡目染。夕阳独红,大家普蓝。淡红深碧挂长竿,底下坐着个丰子恺。三只缸,排成队,在石门镇上跑起来,咕隆咚,掉下水,呼噜呼噜沉没了。(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好花好天 ,有删改)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考生答案 1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家庭的染房环境“染出”了丰子恺鲜明的画风。考生答案 2丰子恺故居的环境给了丰子恺以深刻的影响,是这样的“一只缸”培育了丰子恺质朴、天真的性格。考生答案 3故居、故乡就是一只大染缸,丰子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丰子恺是在染坊店玩大长大的,是家庭、故居这样的“染缸”形成了丰子恺色彩鲜艳的画风。问题诊断 探究角度单一,答
15、不出深层意蕴。剖析矫正考生答案 1、2 都只答出了一点,暴露出考生不能多角度探究的通病。考生答案 3 从两个角度探究,得出两个正确的要点,可惜第三个要点未答出,而这一点正是探究题最深层的意蕴。满分答案答案 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的做人品格。丰子恺从故居走出,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印痕。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意,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
16、神等。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 ,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1深层次挖。 “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精忠报国;崇尚自然;宁静,中庸,稳重;追求大一统;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人文精神” ,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
17、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 、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2换角度挖。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常见的角度转换有: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历史与现实的转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垂向大地的杨柳原文见本章题点训练二“问题例析”部分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答: 答案 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 ;“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用“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高而能下不忘本的品质,表达了对作者的敬仰和怀念;杨柳是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