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二十二) 文言文阅读( 四)(建议用时:3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19 分)迹 府公孙龙 注 ,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孔穿曰:“先生之所以教穿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 齐
2、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 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 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 尹文曰:巨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
3、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齐王无以应。“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 公孙龙子
4、 迹府 ,有删改)【注】 公孙龙,据说是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 ,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穿,孔子之裔也 裔:后代B交友则信,处乡则顺 处:相处C言之敢无说乎 说:根据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B 处:对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D 都是连词,表转折。A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
5、,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C 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孙龙是战国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 “白马非马”的著名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就在这个方面。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他成为公孙龙的弟子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非马”这个观点。C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观点,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但他却未能真正明白“士”的概念的类别。D文章中孔穿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说明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的学术观点的荒谬性,并阐明这个观点是不符合逻
6、辑的。C 这是孔穿的观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先生之所以教穿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 分)译文:_(2)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4 分) 译文:_【答案】 (1)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像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2)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也要处罚他。【参考译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能言善辩的人。他痛恨当时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脱离的混乱现象,借事物取譬喻理,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孔穿是孔子的后代。孔穿拜会公孙龙,便说:“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想来受学承教
7、很久了,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一点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马非马的学说而已。请您放弃白马非马的主张,我就甘心拜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说:“先生的话未免荒唐了。我的学问就在于白马非马这个学说。要我放弃它,我便没有什么可教的了;我没有什么可教,而你却要跟我学习,这就荒唐了。 ”孔穿说:“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像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齐王曾经对尹文说: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什么缘故?尹文说:想倾听大王所谓士的标准是什么?齐王一时说不上来。尹文接着说:现在有这样的人,效劳君主很忠诚,侍奉父母很孝敬,结交朋友很诚实,对待乡亲很和顺,有这四种德行的人,可称为士人了吗?齐王说:那太好了!这正是
8、我所谓的士人了。 尹文说:大王如果得到这样的人,愿意任用他为臣下吗?齐王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呀!“当时齐王提倡勇敢战斗,于是尹文便说:假使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欺负而始终不敢搏斗,大王还肯用他为臣吗?齐王说:难道这也算士人吗?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 尹文说:虽然受到欺侮而不争斗,可是并没有失去这四种德行。既然没有失去四种德行,那么人并没有失去作为士的资格。然而,大王一会儿想用他为臣,一会儿又不肯用他为臣,那么您刚才所说的士的标准,不算数了吗?齐王没有什么话来回应。“尹文接着说: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
9、错也要处罚他;有功劳便奖赏他,没有功劳也要奖赏他,(这样管理他的国家,)却反而埋怨人民不好管理,对吗?齐王说:这当然不对。 尹文说:我看下面的官吏治理齐国的办法,就像这个样子。 齐王说:寡人治理国家,倘若像先生说的那样,人民即使不服管理,我也不敢埋怨的。不过我想情况不至于那样吧?“尹文说:我那样说岂敢没有根据?大王的法令规定:“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判刑。 ”畏惧大王法令的人,受到欺负侮辱而始终不敢起来争斗,这是成全大王的法令啊!然而大王却说:“受到欺负侮辱而不敢起来争斗的,太耻辱了!”大王说这种行为是耻辱的,就是宣布它是错误的。本来并没有过错而大王却加以谴责,因而国家取消了他做官的资格,不用他为
10、臣了。不任用为臣,就是惩罚他。这是无罪而被大王惩罚了。既然大王鄙视不敢争斗的人,必然赞扬敢于争斗的人;赞扬敢于争斗,就是宣布他是正确的,也就必然起用这种人为臣了。必然起用为臣,就是奖赏他。这种人毫无功劳而大王却奖赏他。这样,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官吏所要诛罚的;君主所赞扬的,却是法律所禁止的。赏罚是非,四个方面互相矛盾,即使有十倍于黄帝本事的人,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齐王无话可答。“如上所说,所以我认为您的话,是类似齐王的言论。您只知道驳斥白马非马的命题,却不懂得逻辑反驳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您跟齐王一样,只知道喜好士的名称,却不明白士概念的类别。 ”5用“/”给下面的语段断句。(3 分)所憎者有功
11、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 六韬盈虚)【答案】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 存善天下鳏寡孤独 /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 /其赋役也甚寡 /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参考译文】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 分) 【导学号:74812046】赠丁掾 序清 侯方域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而请
12、于侯子为之文,曰: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若丁掾者,可谓能佐其上矣。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犂然 不可欺,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椽循循者可用也。终徐公之治。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徐公去,其所以事其后之太守者,亦然。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呜呼!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 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
13、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余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 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何也?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由今思之,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
14、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掾敬勖矣,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选自 壮悔堂文集 ,有删改)【注】 丁掾(yun):其人不详。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犂(l)然:明察,明辨貌。骫(wi)法:枉法。积轻: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掾治其室成 治:修建B当世以此贤之 贤:尊重C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 不肖:没有才能D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 效:尽力C 不肖:品行不好,道德败坏。7下列各组句子中
1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A A 项,都是介词,表示被动。B 项,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代词,那。C 项,副词,表示数目接近,将近;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尚且。D 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作者写丁掾的笔墨不多,但通过描写徐太守的清正威严、明察秋毫,从侧面烘托出丁掾廉洁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B朝廷、官员、吏胥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朝廷是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治理要取得成功必须自上而下地革除官场弊端。C与
16、现在平庸的吏胥不同,过去的吏胥经过长时间的官场历练,重视文章修养,用法律政令来自我约束,熟悉为官做事的章程。D作者通过盛赞一位吏胥,而生发出一番吏治得失成败的道理,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表达了作者革新吏治的愿望。B B 项, “朝廷是弊端产生的根源”无中生有, “治理要取得成功必须自上而下地革除官场弊端”的表述也与文意不符。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解析】 通过分析可知,所给文言语句中有“循” “变” “偏重” “矫”“推移” “救正” “治”等动词,根据主谓短语成句
17、的原则,可以大体确定答案。另外, “矣” “也” “之” “然”等虚词,也可以为我们得出正确答案提供帮助。【答案】 上下相循/ 而古今之变尽矣 /当其势之偏重也 /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 而推移而救正之 /天下未尝不治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3 分)译文:_(2)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4 分)译文:_【答案】 (1)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的选择不重视。(2)地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18、参考译文】丁掾把自己的房子造好后,他的同僚与朋友都来祝贺。他请我来为他写篇文章作纪念,文章写道: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的选择不重视。要是选的都是像丁掾这样的人,就能辅助他的上司了。从前太守徐公到这个郡上任,为官清廉而有威严,明察秋毫而不被蒙骗,因此那些害怕违反法令的人都畏缩不敢接近徐公。徐公贤明而知人善任,说只有丁掾遵循法度,可以重用。因而丁掾一直帮助徐公处理事务,直到徐公的任期结束。丁掾能坚守廉正的节操,为上司做事谨慎认真。徐公走了以后,丁掾对待继任的太守的态度也和以前对待徐公的态度一样。丁掾被郡府重用了那么久,自始至终没有傲慢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尊敬他
19、。唉!丁掾,是府县推举选拔出来辅佐太守的。要是选拔的官吏都像丁掾一样,官吏治政的成绩怎么会不像古时候那样好呢?我听说治理的成功,就像流水一样,上游影响着下游,朝廷公正,任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吏胥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弊政的革除,就像下游连通着上游,吏胥办事不歪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那么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依赖,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吏胥的势力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使它不发展到那种地步;而推动、转移,挽救、匡正它,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这
20、个人不一定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最少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他们竭尽全力去学习文学,并且用法律政令来约束自己,做官处事的一切章程,都能熟练地从嘴里说出,都能反复地在手上练习,上司传唤,吏胥马上过去听令,上司谋划,吏胥马上就答应去做。这样过了百年,吏胥就越来越被轻视,一些平庸之辈混杂在吏胥之中,因此其中虽然也有一些杰出的人才可以显露出来,可是因为被当政者轻视,于是自己也不爱惜自己了,才气消磨殆尽。所以政治的得失,并不在于下面执行政令的吏胥啊!然而,按照如今选拔吏胥的习惯,想要像过去一样,任用没有经过挑选的吏胥,没有不把事情办糟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成功;而
21、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失败。况且天下人几乎都没有看到廉洁谨慎的好处。拿现在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明的节操,那么对别人不会做过多的要求;如果做事能对上司谨慎负责,那么就不会倚傍那些不正当的方法。没有太多的要求,那么社会就安宁了;不倚傍那些不正当的方法,那么政治就清明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是可以想见的啊!所以效力于某个职位,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尽力去做好它才合乎道理。如果自己担任某个职位,却认为这个职位太低微不值得去做,那么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县城的县令,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郡府的太守,更向上一步让你做天子的丞相,地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丁掾,请多加勉励啊,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失去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恐怕是不可限量的,难道仅仅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就算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