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 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解读考点知 识 点 名师点晴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能理解浅近的文言文学生能够用原文理解内容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文言文 文言知识积累。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掌握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准确、完整、生动地翻译文句,培养学生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能力2 年中考2015 年题组一、(2015 届福建漳州中考)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6 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
2、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 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 史记)【注释】封:封赏。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 分)(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3 分)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4 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 之。(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8回答下面问题。(5 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 分)(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 分)【答案】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 分)6B (3 分)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 分) (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4、2 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 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3 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6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 项中“国”都是“国都”的意思。【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7试题分析:疏通全
5、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相”和“寿”两字都是名词做动词,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8试题分析:阅读两文,梳理文字,读懂内容,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两人的志趣。第一题,庄子用借写南方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而鲁连仲不受平原君的“千金”,从这来看两人的志趣是相同的,即都是淡泊名利。第二题,根据两文的内容可看出,庄子以“鹓鹐”自比,是比喻说理,鲁连仲把自己与商人比较,
6、说明自己的不同,是对比说理。【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2015 届广东中考)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原:原国卫:卫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
7、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 分)【答案】9A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 0 分。用了 13 条“/”,每对 1 处给 1 分。)1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 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 分)。(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 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8、,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 分)。(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 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 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 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 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 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 解 B。10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9、”根据句意即可断句。【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 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
10、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三、(2015 届湖北天门中考)文言文阅读。(10 分)教 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11、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注释】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节:约束,限制。 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 稚:儿童。 笞(ch):用竹杖、荆条打。 恣:放纵。诃:同“呵”。怒斥、喝斥。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下愚虽教无益(好处) 邑人奇之(认为奇特)B师保固明(本来) 处处志 之(做记号)C宜诫翻奖(反而) 互相轩邈(高大)D导习之矣(引导) 动心忍性(使坚韧)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河曲智叟无以
12、应B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义不杀少而杀众C骄慢已习,方复制之 吾妻之美我者D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 分)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3、2 分)(2)诚哉斯语!(2 分)【答案】7C(2 分) 8B(2 分) 9C(2 分)10(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用诚实之心对神说实话。(2 分)(2)这话确实有道理!(2 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8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虚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B 句中“而”表示转连,译作“却”。【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9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
14、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字,找到相关的信息点,比较判断正误。C 项的分析是错误的,根据文中“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一句可知,作者是不赞成“体罚”的,认为体罚“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即对孩子成长不利。【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四、(2015 届湖北孝感中考)文言文阅读(12 分)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后面题目。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5、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 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
16、史伶官传,有删改)注: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从事:一般属官。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仇雠(chu):仇敌。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
17、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1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3 分)【答案】10C1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 分)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2 分)12B13答案略。(3 分。)【考点定位】理解常
18、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结合注释翻译“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12试题分析: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B 项“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错误。【考点定位】13试题分析:围绕“忧患
19、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五、(2015 届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 以布衣富侔 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
20、“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 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注释】陶之朱公:即范蠡(l),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侔(mu):等同。缯(zng):丝织品的总称。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C不知当狱 当:应当D殆未有也 殆:恐怕9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家有二白璧 侧而视之其径相如也 然其价一者千金A用法相同,用法不同B用法相同,用法相同C用法不同,用法不同D用
21、法不同,用法相同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 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答案】8C9D10B11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4 分。“虽”、“决”、“是”各一分,句意通顺 1 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9试题
22、分析:考察常用实虚词“之”与“其”的用法,解题思路同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为助词“的”,为代词,代“白璧”,为代词“它们的”,为代词“它们的”,故答案为 D。【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A 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 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 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
23、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虽、决、是,翻译后要疏通句子。【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2014 年题组一、【2014 年中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卷】文言文阅读(10 分)崔昭行贿事李肇裴佶 尝 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 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
24、,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 ,又令秣 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 千匹。( 选自唐国史补)【注释】裴佶(j):人名。常:通“尝”,曾经。阍(hn)者:看门人。馔(zhun):食物,多指美食。秣(m):喂牲口。絁(sh):粗绸子。8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会其朝退(适逢,正赶上)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B如此安 得不乱(怎么) 窥谷忘反(通“返”)C束带强出(勉强) 皆朝于齐(朝廷)D又令秣马、饭仆(用饭招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答案】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25、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9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佶至宅看其姑 门人弟子填其室B将鞭之 公将鼓之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面山而居D乃昭赠官絁千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项两句中的“其”皆为代词“他”。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文中崔昭是一个靠行贿博得“众口称美”的朝廷官员。B裴佶姑父“呵阍者”“良久,束带强出”,表明他是一个素有雅望、为官清廉的人。C这则小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朽与黑暗。D文章塑造崔昭这一人物形象运 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各项表述的要点与短文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B 的分析错误,根据“乃昭赠官絁千匹”这一句话以衣裴佶姑父的言行来看,裴佶姑父是一个表里不一虚伪的人,并非为官清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