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 1 单元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题:(2014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
2、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
3、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
4、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
5、毁剩余的肉食。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项中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表述有误,由原文第 2 段所引二年律令原文“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及对此所作解说(“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吏”)可知, 二年律令规定涉案当事人及相关官员都要追究责罚,并没有“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的意思。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6、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 项中“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表述有误。根据第 3 段中“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的
7、表述可知,行会当为民间组织而非“政府机构” ;此外,第 3 段中相关内容还表明,宋代统治者为加强对从业者的监管,采取的是“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的措施,而非直接设立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
8、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中 “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理解有误,由原文第 3 段“宋代规定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可知,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是各个行会的责任,而不是政府职能。 答案:B。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内容(俗称 “考点 ”)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
9、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或短语。其含义是文本中特定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其含意也是文本中特定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侧重于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主要指对“文中的信息”作拣选提炼和分类概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
10、联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作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侧重于对文中作者的重要观点进行分析概括。综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在题材选取、考查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文本题材看,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选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且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如 2011 年选的是论述诗经的文章,属文学范畴;2012 年选的是论述“科技黑箱”的文章,属
11、科技范畴;2013 年卷选的是论述“老子其人其书”的文章,卷选的是论述“中国凤文化”的文章,皆属文化范畴;2014 年卷选的是论述“悲剧”的文章,属美学范畴;2014 年卷选的是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文章,属社会学和历史学范畴。2从考查目的看,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从能力要求看,这项考查会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只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3从命题形式看,本大题一般设置三个小题,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而且都是选择错误项。题干表述基本上为“下列关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
12、,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从考查内容上看,在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考点中,重点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这几个考点。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的考查,通常会单独设题考查,而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等考点的考查,通常是在一道综合性试题中(一般是第 3 题)通过不同选项落实。5从命题角度看,体现出重能力的趋势。例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1 小题( 文本及试题见本单元第 20页“相关链接”栏,因学生学案无“相关链接”栏目,故该题文本及试题只在教师用书呈现),这道从概念外延角度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题目,形式比以往有了一点变化:之前高考命题的选项基本能够直接从阅读文本之中筛选出答案,而 2014 年的试题所给四个选项的内容没有一个出自阅读文本,而是拓展到文本之外。这一变化表明,今后高考将更加重视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