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涩药在防治肿瘤转移中的理论初探固涩药在防治肿瘤转移中的理论初探刘复兴王旺胜胡志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o75)摘要:侵袭转移行为是恶性肿瘤本质的特征.其巨大危害是使局部病变扩散成全身多灶性,弥漫性分布的疾病.而且转移通常早期发生.在临床诊断出原发病时.约有 60%的患者已发生远处转移.因此,转移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障碍.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基于癌毒扩散与正气耗散是肿瘤转移的根本病因和主要病机的认识.提出固涩药可收敛癌毒,固摄正气.从而在肿瘤转移中达到解毒扶正,标本同治的功效.关键词:固涩药;肿瘤转移:活血化瘀中图分类号:R730.52 文献标识码:A肿瘤转移是复杂,多步骤
2、的连续过程.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远处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开发针对转移过程和微小转移灶的抗恶性肿瘤药,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复发和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无疗效显着的合成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探索中药防治肿瘤转移中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 中医学对肿瘤转移的认识中医学虽对肿瘤转移无直接论述,但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将其归属于“虚劳“,“ 瘕积“,“瘰疬“,“痰核 “等范畴 .对其治疗. 景岳全书提出了攻法,补法的治则:“治积之要在治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医学
3、心悟?积聚 更明确提出了按初 ,中,末三阶段治疗积聚.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毒和正气内虚等方面.现代中医学者结阳“ 以振奋上焦气机,肺气充沛 ,水道通调.则津液因肺气之畅行下以润肾,而“肾主五液 “.肾润不燥.五液各归其所,肠道得润.便不难矣.然在此数方中“风药 “仅一,二味 ,尚多配伍滋阴 ,养血,润燥药,这种配伍或可谓“增水行舟“(用滋阴药)又“顺水推舟“(用“ 风药 “).2.2.2 风药行经升阳是“风药 “最显着的功效.而“风药行经“ 亦可一说 .(1)“行经“ 以“ 引经“.补中益气汤立方本旨有言“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试 .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
4、气味上升“,“风药引经“ 正是引补中药味上行阳道而奏其功.(2)“行经“ 以“ 通经“.补中益气汤四时用药加减法中说“耳鸣 ,目黄,颊颌肿 ,颈肩脯肘臂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藁本,甘草,通其经血“. 灵枢 ?经脉谓“小肠手太阳之脉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颌肩牖肘臂外后廉痛“, 显然 ,东垣在此用 “风药 “是通手太阳小肠之经血.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隶属于胃.脾胃虚弱,小肠无所禀受则津液不濡,燥热生.在这里“风药通经“实即行津液以济经脉,亦含通散燥热之义.东垣还立“通气防风药 “一方 ,方后附言“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太阳经气不
5、利,以“风药“ 散之 ,也是“风药通经“的另一体现.须指出:“风药通经“ 与前述“风药升阳“的作用可有部分重叠或互参的地方.2.3“风药 “的使用注意东垣运用“风药 “治疗脾胃病 ,十分注意把握药量分寸:“ 脾胃不足之证 ,须少用升麻更少加柴胡“. 所以 ,在东垣所制脾胃治方中,即便有用“ 风药“ 味多者用量皆轻,合计亦不为过 .东垣亦言“如病去 ,勿再服, 以诸风药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脾胃虚弱 ,本已元气不足,而“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元气不足,阴火炽盛,而“风药 “多辛温,本可助热 ,若过用,久用,不免益其病.因此,“风药“ 治疗脾胃病当有所取舍 .诚如东垣在脾胃论?
6、 用药宜禁论 中所说“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风药“ 更主要的是需随病随证制方,如此方能恰到好处.(收稿日期:2004.04.19)?12?合西医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近十几年来,中医界对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了基本共识,可用 3 个字概括:毒,虚,瘀.1.1 肿瘤的根本病因是体内癌毒的存在中医认为,癌毒是癌瘤发生和发展的直接病因,也是造成癌瘤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其特性主要有两个:一是易于扩散,发生转移;一是易于耗散正气,导致正虚不固.癌瘤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癌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进入中期,癌毒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
7、境下又会形成转移病灶;癌毒淫溢,更耗正气,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正气固摄能力愈弱,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进入晚期.1.2 正气的虚损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机癌毒的产生,癌瘤的发生与发展均本于正虚.癌毒一旦产生,正气立即作出反应,发挥其抗癌作用;同时,正气还具有固摄和抑制癌毒扩散的作用.正虚失于固摄,则使癌毒更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加重正虚.特别是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如果过度损伤正气,使已虚的抗癌力进一步下降,则可加速肿瘤的转移.正气的耗散是肿瘤转移的必备条件.此外,“最虚之处 ,便是客邪之地 “,机体某一局部的“ 最虚 “,亦是癌毒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1.3 瘀滞则是肿
8、瘤的主要病理变化全身或局部的气滞血瘀和痰凝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癌毒本身具有善于增殖结块的特征,肿瘤一旦形成,便易产生气滞,血瘀,痰凝及湿阻.当癌毒在扩散时受到阻滞,则易结成癌栓,随血运或淋巴道转移到新的地方或脏腑,形成转移灶.瘀滞贯穿于肿瘤的全病程,是肿瘤最主要的病理变化.2 收敛固涩药在肿瘤转移中的应用符合传统中医理论近年来对肿瘤转移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有正虚,血瘀,水湿,痰毒等认识,治法包括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燥湿利水法,软坚散结法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收敛固摄法,却暂无临床及实验研究.但是,收敛固摄的治法切合肿瘤转移的机理,符合中医关于肿
9、瘤转移的理论.2.1 癌毒的扩散及正气的耗散决定了收敛固摄法应用的必须性肿瘤的转移,本于癌毒的猛烈及易于扩散,又因正气的耗散不固.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癌毒内生 ,属阴,属实,其性猛烈,江西中医药 2004 年 8 月第 8 期总 35 卷第 260 期易于扩散,易耗正气,可致“阳强不能秘“ 而发生扩散,形成转移.内经云:“散者收之“,“ 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因此 ,对于肿瘤转移的治疗应一方面通过固摄正气,防止正气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收敛癌毒,防止和减少癌毒的扩散和转移.以上论述均显示了收敛固摄法在治疗肿瘤转移中的必要性.2.2 活血化瘀法在防治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
10、局限决定了收敛固摄法应用的必要性瘀滞贯穿于肿瘤的全病程的病理变化.活血化瘀药可通过抑杀癌细胞,改善血液高粘高凝状态等方面抑制肿瘤转移,然而活血化瘀药又可促使癌细胞脱落致使肿瘤转移,如徐德成等研究活血化瘀强度与胃癌转移率之间相关性中发现,胃癌转诊率随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强而增高.赵玉娟等通过观察 30 例血瘀证恶性肿瘤患者 t-PA 和 PAI 的活性改变,发现活血药对肿瘤的转移有促进作用,而提出对肿瘤转移的治疗应慎用活血化瘀攻法.如何使癌细胞既不易脱落又不易在远处附着是应该探讨的问题.如何解决活血化瘀法使癌细胞脱落的负面效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活血化瘀药应与收敛固摄药配合应用,通过配合实现使瘤细胞
11、既不易脱落又不易在远处附着的作用.2.3 固涩药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理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收涩药,主要是用其收敛固涩之性敛其耗散,因其滑脱,以治滑脱病证.肿瘤的转移,是癌细胞从原发灶脱落且向远处转移形成转移灶.因此,肿瘤转移应属于滑脱病证(从原发灶脱落).陈藏器说:“涩可固脱.“ 说明对于肿瘤转移应以收涩药治之,以抑制其从原发灶脱落(滑脱). 李时珍亦指出:“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肿瘤的转移,癌毒的扩散为标,正气的耗散为本,阴湿药隶属于补益药而不同于补益药,既能收敛气,血,津,液的脱失(正气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状态,发挥正气固摄癌毒抑制其扩散的作用,又能收敛癌毒,防止其从原发灶脱落形成转移.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正气水平得以提升,使之抗癌,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也同时受到抑制,从而达到解毒扶正,标本同治之功,同时可纠正活血药促使癌细胞从原发灶脱落的负面效应.当然,在应用固摄法的基础上,应结合扶正培本,祛邪解毒及活血化瘀等几方面的治法,从而发挥全面的抗肿瘤抗转移作用.(收稿日期:2004.04.29)?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