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 议论类作品阅读考纲测评解读考点梳理 类 题 题 型 中考指数论点把握 简答题 论据分析 简答题 论证方法 简答题 语句分析 简答题 1. 感知中心论点、分论点。2. 理解论据及论点间的关系。3.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 理清议论文的论证层次。5. 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语句含义 简答题 3 年中考2014 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1. (2014江苏南京1214,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警 句徐懋庸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
2、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 徒摘警句以自欺。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 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 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 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 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
3、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 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 ,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 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 华而不实,
4、实在是不足取的。(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有删改)(1)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B. 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C. 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D. 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答: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答:(3)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做简要分析。答:2. (2014安徽合肥1112,14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4
5、)题。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 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 就自杀以报, 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 ,决不作遁词 ,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 。这种态度, 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 ,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
6、这种态度。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 ,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 !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 ,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 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 正是我们中国
7、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注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B. /C. /D. /(2)从第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答:(3)第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答:(4)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答:3. (2014福建福州1215,14 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知 止(台湾)张继高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 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 ,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
8、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 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 ,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 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
9、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 愈是痛苦, 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 ?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
10、外, 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 结纳权贵,炒地皮的时候, 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 “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2)本文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
11、分析。答:(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答:(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答:4. (2014河北1417,12 分)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 1)(4)题。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 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 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 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待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钱钟书声名远播,时
12、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 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 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 ,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 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芥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
13、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着, 甚至有些固执, 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2)选文第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答:(3)选文第段加
14、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答:(4)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答:5. (2014河南1114,12 分)阅读下文,完成( 1)(4)题。阅历与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 ,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 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
15、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 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 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 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 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 而阅历则是
16、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 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 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 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到
17、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 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 只重读书不重阅历, 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 ,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 以阅历深化读书, 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作者:赵迎辉。有删改)(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答:(2)第段在文中有什
18、么作用?答:(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答:(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答:20132012 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1. (2013四川成都912,12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经营好你的人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 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 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罗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
19、你会抢救哪一幅?” 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 因为不切实际, 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 ,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 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 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
20、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 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
21、用在工作上”, 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有删改)(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答:(2)第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答:(3)第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答:(4)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