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平台互联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思想及实践,目录,历史 机遇 现况 问题 思路 解决 实践,历史,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自主建设时期。相关信息系统由各省市自主研发,无统一标准(数据元,数据集,业务规范) 国家统一建设时期。以国家大疫情(直报)、结核病专报信息系统为代表,初步形成相关标准,各省市相关系统无接口,上下分离(报告、评估、干预分离) 医改建设时期。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为代表的省级整体设计发展时期,国家颁布健康档案标准,推动并鼓励省级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体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化初始阶段,开展了系统与系统间的互联工作,表现在: 国家大疫情系统开放了数据交换接口,试点了医院信息
2、系统直联大疫情的信息系统 部分省市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与改革卫生相关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表现在医院医生工作站直报信息到省级公共卫生系统,如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系统的互联上。,机遇,国家3521框架的形成,对公共卫生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级、地市级平台建设的热潮已经兴起 相关各类信息系统,特别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也成为重点 部分省市提出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中心,挑战,信息化带来理念的转变 疾病管理走向健康管理 孤立走向整合(监测、评估、干预) 服务于事,走向服务于人(含绩效) 过程管理走向结果管理 信息化带来业务的变革 流程的变革 岗位的变革,问题,系统该怎么建设?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平台是什么
3、关系? 系统间直接耦合的老问题 系统、本级平台、上级平台相互关系 怎样利用平台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现实,外部环境 三级管理体系本身存在 三级公共卫生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并经历考验 三级财政模式短时间不会改变,现实,相关信息系统分布 医院信息系统 省级公共卫生机构内信息系统 地市(县)公共卫生机构内部信息系统 基层机构内信息系统,从信息化角度看(IRP) 数据产生(原始数据):来源医院、基层 数据加工(驱动业务,产生自主数据):各级公共卫生机构 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展示):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基层,思路,利用平台实现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交换 多层次系统与多层次平台架构 兼顾现实和发展后的选择,思路
4、,信息系统(三系统二平台) 医院信息系统(HIS、LIS、医生工作站、RIS、电子病历)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机构使用) 社区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六位一体基层信息系统) 省级平台 地市(县)级平台,思路,功能定位 平台:数据交换和数据整合 系统:业务逻辑实现 医疗系统:原始数据生产,报告 公共卫生系统:数据多级加工,统计、报表、展示 基层信息系统公卫部分:追踪随访,报告,思路,公共卫生学是人类处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其目标主要是人群健康 三大主要手段和方法 了解人群健康及健康影响因素 评估人群健康及健康影响因素 干预人群健康及健康影响因素,公共卫生信息化是当前支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5、,是公共卫生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系统论上看三大主要手段和方法,了解人群健康及健康相关因素 含各类监测(全人群、抽样、重点等) 疾病或症状报告、实验室检测、环境检测、体检报告(学生、妇幼)、出生死亡统计,各类情况报告(流行病调查【横断面调查、纵向调查】),健康相关因素监测(“五大卫生”中常见),干预结果监测(健康管理队列) 输入:健康评估所需监测内容及要求,健康干预监测内容及要求 加工:监测(框架、内容、流程、质控等) 输出:监测结果、干预结果,评估人群健康及健康相关因素 各类监测结果评估(全人群、抽样、重点等) (政策支持性报告、监测结果报告、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指导监测策略及内容调整,形
6、成干预人群队列,形成干预措施及策略建议,干预结果评估 输入:监测结果 加工:评估报告(人群健康状况、疾病发生状况、健康相关因子状况、干预结果评估等) 输出:健康评估所需监测内容及要求,健康干预监测内容及要求及各类调整、干预人群队列,干预要求,干预人群健康及健康相关因素 全人群和重点人群干预,干预过程及过程管理,干预指标管理 输入:健康干预监测内容及要求及各类调整、干预人群队列及干预内容、要求、策略 加工:干预(框架、内容、流程、质控等) 输出:干预结果及特殊情况反馈,解决,实现多级平台下的关联系统耦合,系统利用平台互联 数据交换利用平台,业务执行利用系统 逐层完成处理业务逻辑,利用数据整合实现多层管控 业务要求型业务模式向数据驱动型业务模式转变 “医疗诊治报告,疾控统计分析,社区随访管理”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拣确认新工序,健康档案不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全部 管住人才能管住事,实践,上海市疾控 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结核病管理妇幼保健 儿童保健,回顾,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框架 公共卫生信息体系联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