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综合提升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通史思维 热点主题 大题方法,板块一,时空坐标,内容索引,历史阶段特征,社会热点主题,大题审题突破,历史阶段特征,时段一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段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时段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段四 隋唐时期(581907年),时段五 宋元时期(9601368年),时段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时段七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社会热点主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
2、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主题一 “一带一路”习近平打开的筑梦空间,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1)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3)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4)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5)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6)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2.丝绸之路的
3、基本作用 (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
4、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了中西方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1.在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海上丝绸之路”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故B项错误; 材料
5、虽然提到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但强调的重点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故D项错误。,2.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壁画研究成果与人们长期以来认识的不同,无法体现壁画的史料价值高,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丝路的两种不同认识,不能体现对丝路缺
6、乏全面了解,故B项错误; 从题干中“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可知,人们认为丝路断了的原因是由于西域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即狭隘的民族观作祟,故C项正确; 两种认识的偏差与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3.据明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推行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说明
7、在清前期以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外国商人不断带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故A项正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构筑当代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题二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构筑中国精神,1.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当代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既表
8、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结晶,又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2.传统文化思想对国家治理思路的智慧 (1)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 儒家认为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 墨家认为是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平等、兼爱的社会。 道家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 法家认为旧秩序已经被淘汰,主张通过改革建立新秩序。,(2)诸子百家争鸣的焦点 儒墨之争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儒道之争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儒法之争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3.儒学思想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 (1)注重道
9、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对点训练,
10、解析 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2.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 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 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 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答案,解析 “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可知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11、故A项正确。,解析,3.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A.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则 B.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 D.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中讲到在秦国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功利主义的取向,日益强大追求功利便会倾向于兼并他国走向更强大,以推动统一,故C项正确。,近年来,中国人口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表示中国人口会在2025年下降,中国债务、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人口,区域间、城乡间人口流动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
12、接连出台的人口政策变化引发社会对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开发的关注。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主题三 古代中国区域开发与人口迁移,(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
13、;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2.人口迁移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对区域开发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
14、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4.命题者关注的古代中国文化现象 (1)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文明) (2)夏朝建立前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3)周朝时的礼乐文化、百家争鸣 (4)儒家思想的内容、演进、地位、影响 (5)中国古代文字的演进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7)民族融合 (8)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 (9)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0)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对
15、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11)大唐气象(唐诗、科举制、吸纳外来文化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 (1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1.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这一变化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反映出苏州吴江县商品交易的场所市数量增加,体现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中吴江县的市的数量增加,与对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2.长
16、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答案,解析,解析 明清之际“智略之人”“致力于经商”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商不再“卑”,人们崇尚经商,故B项正确。,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柱状图,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1)根据材料信息说明三个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状况并从社会
17、因素的角度分析成因。,答案,答案 西汉时北方人口多于南方。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耕发达,而南方开发水平较低。 唐代南北方人口接近。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北宋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唐末北方战乱使经济破坏,人口剧减,人口南迁又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得以开发。,(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本质问题?,答案,答案 本质问题:国税大部分来源于南方,江南经济开发水平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主题四 中国法制观VS罗马法制观公平正义价值观在东西方法律中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新境界,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法律是成文的道
18、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的六大区别 (1)法律观念 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体权利。 (2)法律地位 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4)法律内容 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而古代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 古罗马法学家地位
19、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的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古罗马法对公平正义的体现 (1)成文法诞生。平民为争取法律地位和权利,坚持同贵族斗争,取得巨大成果,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反映了文明公示、按律量刑原则。 (2)自然法精神。它倡导法律至上和人的自然权利,如理性、平等、自由、正义等,从原则和本质上规定了人的尊严与自主。 (3)私法。指关于普通公民的个人事务与财产关系的法律条文。在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万民法侧重于私
20、法建设。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私法最基本的法律原则。 (4)内容上,反映出注重证据的原则;重视司法程序,契约至上原则,追求公正合理的原则,理性原则。,1.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解析 这一做法可以减少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但不能杜绝,故A项错误; 这种审计的做法是对离任官员经济方面的审查,与行政办事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 对离任官员进行审计,有利于防止官员在任时贪污腐
21、败,从而监督官员廉洁从政,故C项正确; 这种审计是由政府官员进行的,与民众无关,故D项错误。,2.“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 A.小国寡民特点造就雅典民主政治 B.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C.古希腊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D.公民政治平等推动商业发展繁荣,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未涉及城邦政治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推动了民主政治理念的形成,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说明商业发展繁荣推动公民政治平等,
22、D选项将两者关系错置,故D项错误。,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答案,解析,解析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所述在材料中也未体现,可排除A、C两项; 罗马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材料强调“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但不能说“确保了平等”,排除B项; 材料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
23、求公平公正”的精神,故选D项。,大题审题突破,设问审读是解题的最重要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全面准确地审读设问,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与要求。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四个方面,下面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典例 (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33)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
24、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1)仔细阅读材料
25、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4分,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1.审答案来源 (1)纵观近四年来浙江新高考试题,设问无外乎两种呈现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本典例两个设问就是第二种。 (2)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
26、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3)本题设问重在对“秦制”的高度概括归纳,侧重于所学。,审题思路,2.审时空限制 (1)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本典例中时空限制信息是“秦始皇的制度建设”。,3.审提示词即怎么答 (1)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
27、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2)本典题提示词有三个:“指出”“概括”“阐述”,均需在材料与史实中加以适当概括提炼,不宜简单罗列史实,最好摆明自己的观点,忌照抄原材料文字。,4.审设问求答语即答什么 (1)首先是审清中心语,以明确答题范围或角度要求。这是整个题目设问所围绕的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思想、人物、国际关系等知识领域。其次是求答(答项)语:如背景类(背景、原因、条件、意图等)、性质类(实质、本质)、过程类(表现、内容、措施)、影响(作用、意义、地位),以及特点、异同点、胜败原因、启示与认识等。主要
28、求答语的思维切入点如下表所示:,(2)本典例求答项是“特点”“观点”“精神”等,需综合认识秦始皇功绩与评价。如统一全国,推广郡县制,创立中央集权、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思想等举措都是秦始皇的功绩,兵马俑、长城、秦始皇陵是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但该怎么组织答案就需紧扣材料信息。 (3)在考试中,上述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判断失误,都会造成答非所问。为此,在审题中要使用各种形式的符号,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标识,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设问中的任何要求。,答案 (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2)选择阐述,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
29、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精神:工匠精神。 选择阐述,制度依据:军功爵制。行政系统:郡县制。,(加试题)(201711月浙江选考,33)学习历史,贵在知识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这个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
30、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对点训练,材料二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北京中轴线无疑是“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就“中轴线”而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中轴线”表现了“择中”的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颐和园的轴线分析,人们发现在与紫禁城尺度大体相同的皇家御苑中也有类似的轴线处理。据唐晓峰城市历史地理探索等整理,(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的含义。综合材料一、二,以故宫为例,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答案,答案 含义:传统礼制;主次分明
31、的封建等级秩序。 意义: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突显皇权至尊;皇宫中轴线与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的设计规划世所罕见;“线性文化遗产”的典范;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对“择中”观念下的儒家思想核心内涵予以阐释。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就“皇家御苑”颐和园的中轴线布局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答案,答案 侧重分析,中庸思想。恰到好处;和而不同;完美事物的构成,有赖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 侧重分析,颐和园中轴线布局体现在万寿山前山景区;两条垂直轴线统领;东西轴线由千步廊构成;南北轴线是前山的一条中轴线;周围建筑对称分布,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