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八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 (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 (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 (2018新课标全
2、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
3、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
4、义。(4分),答题思路 读材料审设问组答案。 第一步:读材料 (1)粗读以把握材料所要考查的时空观念。如本题三个材料开头的时间“宋代明清康熙九年”、“清末”、“20世纪80年代后”,内容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的局部历史;据三个材料中“乡约制度”、“地方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可知本题命题立意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考查。,(2)精读旨在最大限度获取材料信息。如材料一:据出处可知本则材料介绍的是中国乡约制度;据标点符号可知讲了三个时期乡约制度的发展概况;据关键词“进行道德教化”到“宣讲圣谕”、“建立民间组织”到“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体现了乡约制度的内容和发展推动力上的变化。,第二步:审问题 (1)
5、审中心词。如本题第(1)问“变化”、“作用”是中心词。 (2)审限定词。如“变化”的时间限制词“宋代到明清时期”;知识范畴限制词是“乡约制度”。“作用”的知识范畴限定词“乡约制度”;特定限制词“积极”(不必答其消极作用)。 (3)审分值。一般23分一个要点;1分1个要点的情况很少见。如第(1)问12分,应答出46个要点;第(2)问9分应答出3个要点;第(3)问4分应至少答出2个要点。,第三步:组答案 (1)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如本题三问应答成三段。 (2)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
6、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或将并列的要点用分号断开也可。 (3)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二是次序条理。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
7、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三、模拟练,(2018广安、眉山、内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便将科技进步列入国家发展方向。1787年宪法明确了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的责任。联邦政府于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权的第一部法律,并成立了联邦专利局,负责管理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的专利。1862年,林肯政府推行土地赠与法,鼓励各州创建关于农业、科学和工业研究的学院。后又成立美国最高的学术团体美国国家科学院。为了统一度量衡,19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局。同年,成立了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拨款开展科学研究。一战前
8、后,美国政府又更为直接地投资建立国家所属的实验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民用研究、军事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吴必康英美科技政策史,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对科技奖励的力度日益加大,如授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三品衔。甲午战争后,主张科技奖励的声音越来越大。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能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此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各学堂章程和奖励游学章程(1903年),对办新式学校的,出国留学的予以奖励。1906年,农工商部颁布了奖给商勋章程,对“创制新法新器,以及仿各项工艺确能挽回利权”者,分别奖
9、给不同的职衔。1907年,清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垦荒官民给奖等章程,奖励在农业实践中创新生产技术。 摘编自高建明晚清科技奖励政策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励科技发展上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并说明其成效。,答案,答案 努力: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国家科技管理机构;鼓励发展科学教育;为科研提供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与科研机构。 成效:提升了美国的科研实力,培育了美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答案 不同之处:以授予职衔为主要方式;突出对实业科技的奖励,具有实用性;缺乏长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机构组织。 评析:清政府的科技奖励政策是在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的背景下所制定的,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实力以巩固统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促进近代科技的发展;未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体系,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难以真正提升中国科技水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科技奖励政策上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并予以简要评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