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城 市 化,考点一 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 【基础知识过关测】 1.城市化: 读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和拉力示意图,回答问题。,(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人口增长,低,就业机会,(3)标志:_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4)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_ _。 带来了_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聚落形态,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1)一般表现。 城市化水平不
2、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 _,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_: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人口向城市迅速集 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_成为主导产业。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达70%以上,城市人口比 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_现象,第三产业逐 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较慢,中期阶段,第二产业,逆城市化,(3)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早,高,【高频考点互动研】 【典题升华】 (2016全国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
3、.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 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 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 服务设施齐全 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适宜就业机会多 生态环境好 A. B. C. D.,【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 A ,(2) C 。,【知识详解】 不同国家城市化进
4、程的差异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拓展提升】区分城市化的几个相关概念,【跟踪检测】(2017淮南模拟)读中国分地区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例分别代表的是 ( ) A.东部、全国、中部、西部 B.中部、全国、东部、西部 C.西部、中部、全国、东部 D.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该图直接反映的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 ) A.城镇化发展较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明显 B.城镇化发展较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不明显 C.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明显 D.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
5、大趋势不明显,【解析】1选D,2选C。第1题,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东部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西部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所以,东部地区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西部地区是城镇化率最低的地区。第2题,由图可知,1986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都较低而且差异较小;到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差异扩大,而且扩大趋势十分明显,可见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加固训练】 (2017福州模拟)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部某省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和三大产业构成示意图,完成(1)、(2)题。,(1)该省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 (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衰落阶段,(
6、2)该省近20年城市化进程对就业增加的贡献 ( ) A.农业工业服务业 B.工业农业服务业 C.服务业工业农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解析】(1)选B,(2)选C。第(1)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该省的城市化水平为60%左右,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因而可判断出该省的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第(2)题,结合图2可知,20年间该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第二产业的比重略有增加,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缩小,由此可判断出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最大,农业对就业的贡献最小。,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过关测】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有利于改善环境,降
7、低 _对环境的压力,具体如下:,人类活动,(2)不利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破坏; 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环境污染。,2.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建设_ _: (1)要发展低污染的_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 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保持协调,建立一 种良性循环。,生态,城市,节能建筑,自然景观,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景观。 表现: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 减;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多在 市中心以外。 原因:城市发展的历史不同,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欧 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2)影
8、响建设格局: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体现了皇权至上;美国市中心为国会大厦,体现了三权分立。,【高频考点互动研】 【典题升华】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 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 D ,(2) C 。,【知
9、识详解】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物圈:城市化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2)岩石圈: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占用耕地。 (3)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如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影响大气水热状况,如城市“热岛”“雨岛”。,(4)水圈: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城市化导致蒸发减少,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洪水。 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加上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表下陷。,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2)
10、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拓展提升】城市热岛效应透析 (1)原因。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利于散热。 (2)影响。 增强空气对流,形成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导致城市降水多,上
11、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所示:,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3)措施。 增加绿地面积。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 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在城郊之间建立绿化带,防止郊区污染物流入城市。,【跟踪检测】(2014全国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
12、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1选D,2选B。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中心城市地价高,当地农民修建“握手楼”用来出租以增加收入。第2题,因地处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的周边,说明因中心城市地价高,房价昂贵,人们只得去房租相对较低的周边农村居住。,【加固训练】 (2017鹰潭模拟)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据此完成(1)、(2)题
13、。,(1)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增强城市抗旱能力 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2)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 ) A.雨水花园、渗水路面 B.下凹式道路绿化隔离带 C.湖泊、湿地、坑塘等 D.砂土质渗水蓄水层,【解析】(1)选D,(2)选C。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中的绿地、湿地面积大大增加,使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因而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第(2)题,湖泊、湿地、坑塘等都属于城市湿地,对雨水调蓄作用强;渗水路面、下凹式道路绿化隔离带、砂土质渗水蓄水层都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但对雨水的调节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