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综合规范训练 3(用时:45 分钟 满分:44 分)一、名句名篇默写(6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不思其反。( 诗经氓)(2)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3)_,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4)幸甚至哉,_。( 曹操观沧海)(5)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6)当余之从师也,_,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1)信誓旦旦 (2) 积善成德 (3) 误落尘网中 (4)歌以咏志 (5)谈笑有鸿儒 (6)负箧曳屣二、语言文字运用(14 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 分)苏州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安排也别具匠心
2、。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花间水边的楼台亭榭、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元素,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显得更大,层次也更分明。因此,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样,景物就给人以开朗中不失收_(lin)、幽深里又有明畅的空间感。游园观景,如同欣赏一卷中国画,画面次第展开,让人_。(1)在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 分)(2)从下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入处(2 分)( )A如沐春风 B神清气爽C目不暇接 D美不胜收答案 (1)敛 (2)C解析 (1)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确辨识汉字就要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据义定形。(2)如沐春风:比喻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
3、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看不过来) 。其主语不能是人,只能是物。3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 分)你倘若在餐桌上向人问起最近在读什么书,谈谈对于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看法,多半会引发莫名的眼神。人们甚至耻于提及一些词汇。在王蒙高声说“躲避崇高”十多年之后,人们不仅践踏它,讥讽它,还躲避它。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修改: 答案 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躲避它,讥讽它,还践踏它” 。解析 考生应先逐句根据语感感受,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
4、。可看出句中一些词语语序不当,从程度由浅入深上说,应是“躲避” “讥讽” “践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 分)( )“人”字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一笔写权利,一笔写责任。每个人都有做人的权利,同时又肩负做人的责任,没有没权利的责任,也没有没责任的权利。_;_,_,_,_。人的双肩,一肩挑权利,一肩挑责任,从而走完人生旅程。只企盼人人为我,不意愿我为人人坐享其成,依赖施舍,就会堕落为寄生虫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愿意创造生活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放弃自己权利的人,专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专靠别人的脑袋思考,就会沦落为奴才A BC D答案 B解析 分析题目所给
5、文段可知,语段主要讲的是人的一生肩负着权利和责任,横线处的内容应是从权利和责任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说的是放弃自己权利的人的情况,是讲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情况,引出话题,具体阐述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表现,其中是对的总结。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 分)又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 ,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如期而至,相关报道也在这一天达到高潮,一些商家以雷锋为噱头的各种“秀”也层出不穷,很是热闹。这些高调、密集的“学雷锋”活动,固然能掀起一股助人为乐的旋风,但想让雷锋精神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单靠一些已经程式化的活动,无疑是不现实的。对“传统的慰问、
6、义诊等规定动作 ”的“学雷锋”活动,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答: 答案 (示例) 我不赞同这样的活动。一阵风似的“学雷锋 ”活动难以持久,还会让人有作秀的怀疑,从而影响其社会效果。学雷锋重在内化于心,外现于行,贵在内心持久的善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发善举。经过多年积淀,雷锋精神被赋予了众多内涵,如钉子精神、奉献精神等。雷锋并不“高大全” ,英雄也不需“伟光正” ,只要存善念,行善举,人人皆可成“雷锋” , “学习雷锋日”不应单纯是纪念某个人的节日,而应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节日。解析 材料主要在评述“学雷锋纪念日”的程式化活动,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7、一方面又不能使雷锋精神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题目要求对“学雷锋”活动发表看法,考生可以赞同这样的活动,也可以反对;答题时应注意充分阐述理由,注意字数限制。三、古诗鉴赏(24 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注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 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 “海西头”均指扬州。(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们赞赏,请简要分析。 (3 分)答:
8、(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3 分)答: 答案 (1)“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2)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小重山汪 藻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别语寄叮咛。如今能间隔,几长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1)简要分析下片“夜来秋气入银屏”
9、一句中“入”字的艺术效果。 (3 分)答: (2)清代沈雄柳塘词话中说, “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虽脱胎于诗人庾信“秋风驱乱萤” , “而景自胜” 。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3 分)答: 答案 (1)“入”是“穿透”的意思,写出了秋气的浓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重的凄凉。(2)都写了秋风和乱萤。庾诗突出了秋风的肃杀,较为直白。汪词借“柳梢”写秋风,以“点点乱寒星”比喻乱萤,生动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能更好地渲染烘托情感。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秋思赠远(其一)王 涯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
10、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1)“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 (3 分)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3 分)答: 答案 (1)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2)“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 分)越调寨儿令西湖秋夜张可久九里松,二高峰,破白云一声烟寺钟。花外嘶骢,柳下
11、吟篷,笑语散西东。举头夜色濛濛,赏心归兴匆匆。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中,人在广寒宫。(1)作者在写这首元曲时调动了哪些感官?请简要分析。(3 分)答: (2)请简要赏析“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两句。(3 分)答: 答案 (1)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等。写“一声烟寺钟” “嘶骢” “吟篷” “笑语” ,调动了听觉;写“松” “高峰” “白云” “花” “柳” “丹桂” “夜色濛濛” “青山衔好月” ,调动了视觉;写“香风” ,调动了嗅觉。(2)青山衔住了皎洁的月亮,朵朵丹桂吐出了阵阵馨香。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秋夜的景色。 “衔” “吐”二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妙趣横生。这两句通过对静美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解析 (1)本题设置得比较新颖,题目要求对作者在写作时调动的感官加以分析说明。在解答此题时,需要对整首元曲逐句分析概括。不难得知,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钟声等,从视觉角度写了青山、明月等,从嗅觉角度写了香风。(2)赏析诗句,要在准确把握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明确表达技巧后,要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技巧是怎样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二要注意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或人物的特点;三要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