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 8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学案略语 对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的考查,湖南卷主要采用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该学案重点引导你如何进行比对。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化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保障。这里所说的经济,并不是具象的,而是高
2、度概括的抽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经济领域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确定之后,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农耕时期,和农耕这种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因此,研究文化,无论是纵向的传统文化,还是横向的世界文化,都不能离开特定的经济,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关系。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必须把文化与社会和历史紧密联系起来。文化力关系社会凝聚力。什么是文化?我认为,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义,任何人都可以给文化下定义。因此,我阐述文化不用明确的定义,而是用描述性语言。首先,文化是人兽之别。宠物经过训练后,可以做一些搞笑的动作,那是条件反射,并不是它
3、发自内心的一种创造。推而言之,大象、黑猩猩画画,画得再好,标价再高,也不是文化。人之为人,同禽兽不同,关键在于文化。文化提升人性。其次,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体现人们对自身及他人的好恶、是非、荣辱的判断。文化无所不在,从衣食住行到文学艺术、宗教礼仪、法律,都是文化。文化力在哪里?我们每个人养成了在一定文化当中的生活习惯,和习惯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感觉舒适。这就是炎黄子孙走到世界各地仍然保持了华人的生活习惯的原因。习惯引出认同,最高的认同是信仰。信仰也是一种习惯,文化力就在于此。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就散了。如果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内部彼此不认同,为了小利而争吵,文化就散
4、了。一个社会的凝聚力,首先要靠“德”的自律,同时要靠“法”的他律。 “法”也是文化。当一个国家或社会完全靠“法”来对所有公民进行他律的时候,这个国家或社会实质上已经散架了。只有一个民族所崇尚的“德”成为社会的共识,大家以此来进行自我约束,并将其作为一种高尚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然后用法律来保障社会的底线,这个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德”是判断优劣的, “法”是判断有罪无罪的。 “德”的自律比“法”的他律更应该得到重视。以“德”为基础执法,效果会更好。中国崛起需要文化复兴。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无论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还是社会差距问题等,其实就是与中华文化截然对立的另一种价值观侵蚀的结果,反映的是
5、对物的无限追求。我认为,研究国学,要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精神与信仰,是软实力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最重要的是要自觉了解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清醒认识文化发展现状,研究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要重新建设文化社区,让所有人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中,要在国民教育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复兴。(有删改)1本文以“文化”为论述对象,先谈文化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关系,然后借对习惯引出信仰以及“德”的自律比“法”的他律更应该得到重视的分析,论述了_和_的关系。答案 文化力 社会凝聚力解析 解答本题,可通过
6、分析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根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推导出答案。 “习惯引出信仰”是在“文化力在哪里”这个论述中提出的, “德的自律比法的他律更应该得到重视”是在“一个社会的凝聚力靠的是什么”这个论述中提出的,而这两个问题正是对“文化力关系社会凝聚力”这一观点的论述,答案显而易见。2下列表述,不属于“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方法的一项是( )A养成在一定文化中的生活习惯,用民族崇尚的 “德”提升社会凝聚力。B关注当下、世界、未来,自觉了解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C研究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关注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共同信仰。D清醒认识文化发展现状,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答案 A解析 A 项论述的是如何提升
7、社会凝聚力。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的产生发展来看,无论是纵向的传统文化,还是横向的世界文化,都和农耕这种生产方式紧密联系。B文化是以高度概括的抽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确定后,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生产方式。C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是在一定的文化当中养成的,而习惯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感觉舒适。D实现文化复兴,需要重新建设自己的文化社区,让所有人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中。答案 A解析 原文说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农耕时期,和农耕这种生产方式紧密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8、,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2012 年 3 月 1 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北京发布年度报告称:2012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有 1.7 亿公顷。按照种植面积统计,全球约 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 81%的棉花是转基因产品。报告显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排在前 5 位的国家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中国种植面积约 400 万公顷,居世界第 6 位,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抗虫棉。2012 年,有 8 个
9、发达国家和 20 个发展中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比 2011 年减少 1 个。苏丹和古巴新加入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行列,分别种植了转基因棉花和玉米。3 个国家退出,其中,德国和瑞典相关企业因为市场因素不再种植转基因马铃薯,波兰因为相关法律和监管不符合欧盟要求,停止种植转基因玉米。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须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
10、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转基因食物的支持者宣称转基因食物是安全的,并且具有传统食物所不具备的特性,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作物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入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
11、提高,过去这两种病毒每年会带来近三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 37 万公斤的杀虫剂。反对者称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目前对转基因食物进行的安全性研究都是短期的,无法有效评估人类几十年进食转基因食物的风险。英国科学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薯对实验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仍可提示人们转基因食品可能有损于人类的健康。另外的反对者则担心转基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对于地球原有生态系统来说是外来生物。转基因生物的种植会导致这种外来品种的基因传播到传统生物中,并导致传统生物的基因污染
12、,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例如,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传染,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包括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地球之友等国际机构都持有该种观点。4文章以“转基因食品”为话题,先介绍_,接着叙述转基因食品种植现状,然后指出_,最后陈述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答案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或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方式的不同 (或“转基因技术的优势”)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基本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然后把每一段的内容概括出来。第一段先介绍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第二段叙述转基因食品的种植现状,第三、四段指出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方式的
13、不同,第五段叙述有关转基因的争议。5下列不属于转基因食品反对者反对理由的一项是( )A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足够长的时间来证明。B英国科学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薯对实验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C转基因生物的种植会导致传统生物基因污染,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D环境保护组织,包括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地球之友等国际机构都持反对观点。答案 D解析 D 项该项所述是结果而非理由。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农作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农作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中去,改造了原
14、有作物的遗传物质而得到的新型农作物。B2012 年,有 8 个发达国家和 20 个发展中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比 2011 年减少 1 个,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危害。C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植物的品种,和传统的育种方式相比,时间短,目的性强,能得到传统育种方式无法培养出来的品种。D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世界各国应该不遗余力地推广转基因食品。答案 C解析 A 项“将某些农作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中去”有误,第四段明确转基因的基因可以从动物、人、细菌等其他生物中提取。B 项“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
15、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有误,属主观臆断,不符合原文信息。D 项转基因食品有利有弊,原文态度客观中立, “世界各国应该不遗余力地推广转基因食品”的推论欠审慎。问题反思1在做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选择题时你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 2做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选择题,除排除法外,关于比对法,你了解多少?你是如何使用这种方法的?答: 核心突破,掌握“三重比对”法做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16、,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17、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边练边悟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 。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4安徽卷第 1 题 B 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 ,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 ,偷换概念。2选项:(2014广东卷第 1
18、2 题 B 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 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 ,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3选项:(2013安徽卷第 1 题 A 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不表达” ,选项是“不充分表达” ,程度显然是不同的。4选项:(2013安徽卷第 2 题 D 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
19、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 ,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 ,表达与原文不一致。5选项:(2012山东卷第 6 题 A 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6选项:(2012江西卷第 7 题
20、 C 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 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对比结果:()理由: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 ,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
21、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边练边悟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7选项:(2014湖北卷第 6 题 D 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22、,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8选项:(2014天津卷第 7 题 C 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23、”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 ,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 ,选项属“因果失当” 。9选项:(2013四川卷第 7 题 B 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24、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 “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10选项:(2012辽宁卷第 1 题 C 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原句用的是“不管” ,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11选项:(2012北京卷第 14 题 A 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原句:神不能
25、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边
26、练边悟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2(2014大纲全国卷第 6 题 B 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原句: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27、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13选项:(2014广东卷第 12 题 D 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化。14选项:(2012四川卷第 7 题 D 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15选项:(2011天津卷第 8 题 C 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