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变奏: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行为研究 1潘 华 ,卓 瑛 2(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内容摘要:社会理性选择理论对当前我国所发生的种种社会行为是否具有解释力?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 3在城市县城农村往返流动的链条上选择县城定居?是理性还是感性?该行为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及城乡一体化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 4行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是新生代农民对城市生活边缘化本质反思的理性行为、是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发展的理性行为、是为获取城乡两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是“差序格局”感性化与家庭策略理性化的复合行为。总的来说,
2、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行为是从个人与家庭两个层面为起点而不是单纯从个人层面出发,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行为在微观上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变奏,宏观上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有重要影响、对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有重大意义,同时,该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需从多层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的社会支持系统。关键词: 理性与感性 新生代农民工 县城定居行为引 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我国广大农民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他们在生存理性的支配下,纷纷到城市寻求非农的生活模式,以求生活质量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动机也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发展到社会理性。党的十七届四种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强调
3、要推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我国城市化战略,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来,所以研究农民工定居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1 2008 年江西省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sh01):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介入研究。2 潘华(1977)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江西师范大学讲师,卓瑛(1972)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3 指的是出生在 80 年及以后,现年龄 30 左右,本文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概念同义。4 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自己家乡所在的县城定居(买房)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使我们看到他们有很强的趋向城市生活的意愿,但是大中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多种条件的限制下,他们不再在大
4、城市和乡村这两个极点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选择在县城安家生活,既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也能从大中城市获得经济收入,且能从农村获得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在县城定居的新生代农民连接了大中城市和乡村,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新型城乡一体化的内在机制。一、理性选择理论和感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又称为社会学的理性行动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一理论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 J.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 G.贝克尔。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这一概念为基础解
5、释广义上具有目的性的行动,这一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 ,而行动者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的获得效益” ,行动者依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的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理性”(或有目的性)与“效益”并不只是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含义,它还包括政治的(如权威)、社会的(如团结)、文化的(如道德规范)、情感(如友谊)等众多内容,这也使“理性人”的假设不同于“经济人”的假设。从方法论上说,科尔曼采用的是个人主义方法论,把个人行为作为研究社会系统行动的起点和逻辑基础。这种个体方法论考虑到个人系统的多个层次,然后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层次,同时这种多层次的解释既
6、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在群体、组织、制度中的行为是受后者制约,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这样,理性选择理论从社会行动出发,把个体行为与社会结构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使宏观现象能够在基础层次上得到解释,避免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长期存在的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脱节,从而可以更确切地解释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感性选择是在感性意识支配下的选择行为。 5具有选择意识具象化、选择目标综合化、选择路径伦理化、选择根据经验化、选择秩序传统化等特点。新生5 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67 页。代农民工因经历
7、过乡村场域、城市场域和生活场域 6的经验,新生代农民工的惯习也受到这些场域的形塑,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定居地点行为时起行为具有这三重场域的制约。具有乡村场域的感性特点,具有城市场域理性的特征和生活场域的内卷化取向。从微观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县城定居行为是个人的理性和感性双重选择,而从众多农民工县城定居行为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变迁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行为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变奏1、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是对城市生活场域边缘化本质反思的理性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边缘化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为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团体等施动者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
8、被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社会排斥概念,有助于系统描述农民工在城市所遭受的多重不利境遇,并揭示其中的运作机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社会排斥是多维度的,具有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等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最没有竞争力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是最为下层的。在文化娱乐生活也没有享受的权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休闲生活也非常贫乏,最多是上上网而已。因为有制度的社会屏蔽作用,城市社会保障也没有覆盖到他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育来提升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权利受到了制约,他们享受不了
9、城市职工所享有的公费继续教育的机会,尽管一些地区规定农民工可以免费入学接受职业培训,但是农民工的生活困境使他们没有条件和精力去接受职业培训。此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子女不能和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在国家出台相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政策后,实际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处于教育质量地下,受歧视的状态中,很多农民工意识到了这样的生存和教育环境对子女的心灵是很受伤害的。在种种社会排斥面前,新生代农民工做出回到家乡县城定居的理性选择。在县城可以享受城镇医保、子女可以接收相对优质的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点是6 生活场域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所真实生活的一个边缘化的空间
10、状态,这空间状态不同城市场域也不同于乡村场域。在县城定居不被接收生活边缘化的心灵影响和现实环境。2、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是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发展的理性行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发展,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历了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的转变。文军把人的理性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生存理性是最基础的层次,这种理性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而不是追求效益的合理化和利益的最大化。经济理性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社会理性是在经济理性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性”表现,是“理性选择”的更高级表现形式,其不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追求社会及其他效益的最大化,满意准则
11、和合理化是社会理性行动者的行动基础 。定居的原因恰恰体现了他们利益需求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这是理性选择的高级形式社会理性形式。新生代农民工己发生的定居行动不但印上了行动者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是一种有意识的、指向明确的行动,还具有清晰的利益需求和行动原因,他们为了自身及子女发展、享受县城中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理由,而选择定居县城。这符合米勒对于“行动中的理性”的界定,由此可知,农民工的定居行动一种理性行动。新生代农民工从一开始迫于生存的压力来到城市,为了经济利益牺牲了太多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休闲。在城市边缘化的生活状态,也目睹过很多城市病的危害,所以新生代农民在向往城市生活的
12、时候,也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状态以及不确定性充满疑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和思维发展下,同时,在当前个人以及家庭经济状态和县城房价合理性之间,他们做出了利于自己、家庭和未来下一代现实而理性的行为回到县城定居。3、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是为获取城乡两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行为最终可行能力取决于他们个人和他们家庭的支持。要在县城定居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最为关键的,一是外出务工,通过外出务工,农民习得了工商社会的规则,获得了经济收入;二是农村家庭的支持,新生代农民及其组成的小家庭获得了父母的最大程度的支持,进城买房是全家人一起攒钱,并且他们在县城定居后,仍然需要农村的支持,从农村获得一些
13、物质资源如粮食等,同时,也从乡村社会获得一些非物质资源如人情网络的社会资本等,没有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农民进县城是无法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进城买房的年轻人实际上是从农村提取资源,这种提取是通过家庭的代际关系和人情网络等社会资本来实现的,这些人县城生活的维系所需要的货币则主要依靠在城市的打工收入。新生代农民工进县城买房,通过代际关联来实现县城生活。其获得农村支持的一个制度背景是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的三十年不变,从而使他们获得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补给线。随着大中城市房价的飞涨、县城区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必将成为一个国家扩大内需主战场,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将会呈现一种强劲势头。4、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
14、是“差序格局”感性化与家庭策略理性化的复合行为自从 1947 年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以来,这一概念就成为认识、分析中国社会的有力工具。传统“差序格局”的制度依赖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们不可避免地对血缘与姻缘关系产生依赖,农民家庭与他们亲属(包括由血缘及姻缘产生的亲属)的家庭在农业生产中的合作加强。 “差序格局”的基础依赖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主导性的人际关系,且为“差序格局”的基础。农耕经济由单一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乡村工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民走出家庭,离开土地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乡土社会由血缘、地缘为本位逐步向业缘拓展。产业离土不离乡,农民离土不离家,进城农民与非农
15、产业的离土农民的根,仍然扎在乡土血缘和地缘关系中。某种程度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强化了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意义,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功利及利益的理性计算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关系的新趋向。经济利益成为亲属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亲属家庭走到一起除了沟通感情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在生产上更有效地合作和经济上的互利。如果定居在县城可以实现很多个人和家庭的愿望的,比如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为自己子女的成长充满家庭成员的关爱的天伦之乐的情况。为整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新生代农民定居县城是个人差序格局和家庭整体利益相结合,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是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变奏
16、。三、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行为意义及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在经历了早期民工潮的盲目与躁动之后,新生代农民选择县城定居使得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图景更加清晰了。回顾我国的农村政策设计长期以来是在城乡两个极点之间进行的,或者是让农民进城,尤其是大城市,或者主张乡村建设,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体面的生活,前者主张城市化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后者则认为九亿中国农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实现城市化 7。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行为让我们看到城市县城农村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他们定居县城既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也能从大城市获得货币收入,并且从农村获得资源,在县城定居的新生代农民勾连了大城市和乡村,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城乡一
17、体化的内在机制。由此,县城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引起政策设计者的重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出台后,社会各界也有这样的疑惑,即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什么关系?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才是农村发展的方向,新农村建设的某些做法是与城市化相悖的,村里都没有人了,还把路修到那里有什么用?而主张乡村建设的学者则认为,农民是不可能一下子都进入大城市里的,贫民窟式的城市化又是要不得的,于是,他们主张进行乡村建设,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使农民能够有一个可以回来的地方 8。两种主张似乎都有道理,但都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呢?新生代农民纷纷进县城买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符合中国城
18、乡现实的城乡一体化图景,而不是在两个极点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农民在县城里的生活补助来自于农村和大城市两个方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县城定居农民的货币收入仍然是来自于在大城市的打工收入,同时与农村也脱离不了关系,其从农村获得一定的资源支持,比如农村土地上的收入。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大城市/乡村的二元对立思维,在大城市县城乡村的三维视野里考虑农民的出路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设计。这样,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就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货币收入,从而能够维系其在县城里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和小孩的教育支出等,否则,即使有这种理想,也无法实现。所以,我们在进行政策调控时应关注县城层面相
19、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使新生代农民在无法留在大城市又不愿返回乡村的背景下能够回到县城定居生活。龙永图在 09 年 11 月 6 号在四川大学 EMBA 开学典礼上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关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他指出了两条路: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程度。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是唐朝,当时的城镇化水平为 22%。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45%。7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年。8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 中国软科学 ,2007 年第 7 期。然而这个数据和西方国家的 90%比起来,差距仍然很遥
20、远, “城镇化水平没有达到 80%,中国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城市化是不行的,还要有乡镇化的发展,而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恰好是一个很的开端。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的社会支持系统新生代农民进县城生活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去,现在正是一个高潮,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新动向,需要我们国家在具体政策上给予明确,给予规范和支持。第一、改革县城户籍政策、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当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要研究放宽小城市和城镇户籍的限制条件让更多农民工能够落户,从而享受跟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等相同待遇。第二、 、稳定农村的各项政策如土地
21、流转政策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已经受到了影响,其效果大打折扣,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很多农民都不在家里,参保意义不大,并且找不到人收钱。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在农民纷纷进城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限制,谁来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又是为了谁?国家政策应该适当调整,回到县城这样一个单元,县城今后将成为农村人口聚居的一个重要单元,国家政策应该对这种潮流加以引导和推进。县这一级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非常重要,但在当前的国家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县城被严重忽略了,被我国政策制定部门和社会各界所忽略。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县城定居,县城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只是这
22、种重要性不是县域经济意义上的,而是县城作为一个生活单元意义上的,这是我国中西部县城的一个重要定位。总之,在这种城乡一体化模式中,乡村社会要保持稳定,坚持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动摇,保证农民的土地权利,并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使生活在农村的人获得充实的生活意义,为外出农民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补给线。在大城市这一头,积极维护农民工的权利,方便他们的生活,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民是很难真正融入大城市的,农民工在大城市里的城市化是一种“半城市化” 9,目前,大城市的吸纳能力有限,开发成本非常高,是农民工所无法支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自9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
23、“半城市化”研究 , 社会学研究 ,2006 年第 5 期。发选择去县城买房定居就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这与潘维 10的“组织农民造大城”观点也有一致性,农民本身有非常强烈的城市化诉求,造大城并不是乌托邦,而是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基础,新生代农民工自发到县城买房就是集中体现,这成为“农民造大城”的一个可以操作的实践,并且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农民县城定居,提供了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和具体路径。通过本文的写作使相关部门重新审视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思路?在关注城市和农村两端的时候,是不是要多多关注县城的发展?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否要多多考虑县城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1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
24、城市化的教训J, 中国软科学 ,2007.7。2潘维:依靠农民高速推进城市化J, 战略与管理 ,2004.2。3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C,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5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F,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9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
25、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10刘传江: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05。11谭克俭:农民工城市定居影响因素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4。10潘维:依靠农民高速推进城市化 , 战略与管理 ,2004 年第 2 期。12李英东: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因素及其解决路径F,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申端锋:从大都市到小城镇:80 后农民工返乡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09.3。14申端锋、苑素梅:80 后价值观与城乡一体化新模式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3。Abstracts: Western rati
26、onal choice theory can explain our various social behaviors? Why the new gener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settled down in county from City to County to rural? Is the rational or perceptual? This kind of behavior that how to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to social chang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
27、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will study these social behaviors. This is rational behavior of reflection to marginalized city life, is realistic behavior of from existence rationality, economic rationality, to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is rational behavior to gain maximize two
28、 resourc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is sensible behavior of emotional and family strategy. All in all,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western explain china current social behavior should be explain from both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rather than purely for starting from a personal level, settled in co
29、unty behavior on microcosmic county is the reason and sensibility, and the dual variation on the macro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chang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behavior of risk from the county, rural and policy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new rural migrant workers town settlement social support system.Key words: Rational and perceptual;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ehaviors of settled down in county作者联系方式: 邮箱 ,电话 1397001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