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214274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我国近二十年德育研究的特征与反思 1刘峻杉 1,平和光 2(1.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2.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长春,130022)摘要:本文以知识生产的视角,采用 Citespace 软件分析与代表性文献的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近二十年的德育研究进行了特征描述和反思。研究发现,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内容、方法和类型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精细化、实证性的研究相对欠缺。德育研究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西方哲学思想、中国政治和伦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和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德育思想,而且体现出比较强的本土建构性。提升我国德育研究的专业性,需要达到价值层面、操作层面、评价与批

2、判层面三个维度研究的均衡化,重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以提升德育研究生产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引导作用和“学派”的自主建构作用以获得思想创新取向的知识和求得共识取向的知识的整合。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专业化;研究方法;知识生产;知识转移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ion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Citespace s

3、oftware analysis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used to describe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focus, methods and types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were in state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The study

4、 of the fine, empirical research was relatively defective.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mainly come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y, Chinese politics and ethic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 and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

5、evel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t wa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 operation, evaluation and criticis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normative nature of academic research. Fully exert the 1作者简介:刘峻杉(1981-) ,男,山东威海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现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经典教育、德育原理。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白堆子

6、甲 23 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心室,邮编 100048,电话:13466688433,邮箱:平和光(1988-)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基础理论。2guiding role of “academic institution“ and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ity and consensus knowledge.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 rese

7、arch methods; knowledge production; knowledge transfer一、问题的提出德育专业化的推进离不开高品质的德育学术研究。 1学术研究离不开学术整合与反思。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研究的反思在很多学科里都曾轰轰烈烈地发生过,教育学领域也不例外。其中既有对“元”问题的思考,例如有关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 2, “研究方法意识朦胧”现象 3, “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 4,也有对教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例如,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做纯粹的概念研究,缺乏实践意识,依附外来理论,以理论套实践。 5教育学的知识样式主要是

8、理论陈述的,话语方式是规范控制的,这使得教育学越来越不可信、不可爱、不可用。 6此外,教育学话语方式还存在公共性语言的滥觞,语言的非生成性(移植外领域概念 ),写作文体与措辞的单一性,学术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排斥等问题。 7教育学过多的“必须”“应当”所反映的是一种过强的教育者心态,是与过度的简约与表面化相联系的。 8这些观点未必全面和中肯,但是值得重视和反思。在德育研究领域,班华曾对上世纪 90 年代的德育思想从性质与功能、过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详细地介绍了德育研究新进展。 9叶飞和檀传宝把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复苏期、建构期、学科分化与整合期,以及

9、多元争鸣期四个主要阶段,并且集中概括了我国德育理论的多元建构。 10曹辉提出,建国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公民道德教育的渊源与相关核心概念、理念研究、实施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四个主题上,争鸣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教育是平民教育还是圣贤教育,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是理性模式主导还是情感模式主导。 11张忠华对改革开放 30 年来德育目标和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研究中存在着分类混乱、偏具体方法研究而缺少整体建构研究,偏理论描述方法而缺少实践验证方法等问题。 12班建武对 2006-2010 年期间德育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学科研究的自觉程度在不断加强,专业化水平和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

10、,交叉研究成为重要方向,实践取向日益凸显,但学科发展的元研究、实践研究的深化、学科群的建设等方面还需加强。 133反思是为了建构。上述研究主要是通过描述分析来进行的,有必要通过一定的量化评估与描述分析结合来对我国德育研究做更进一步的学科反思的尝试。本文以知识生产的视角,认为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生产,可以从认识维度(认识模式和认识手段)和组织维度(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来进行分析。 14本文采用 Citespace 软件分析与人工分析结合的方法,试图研究如下问题:1.近二十年我国德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和内容?2. 德育研究方法有哪些特征?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哪里?3.学术生产机制是什么样的?

11、学者和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如何?4.当前我国德育研究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二、方法与数据(一)基于 CSSCI 数据库文献的 Citespace 软件分析Citespace 是一种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主要通过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功能来研究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分析学科的演进过程。 15潘黎和傅维利曾经用该软件对 SSCI 数据库中 19992008 年间的主题词为“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关键文献和高影响人物分析。 16魏新岗和李德显用该软件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 20002011 年收录的以道德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 17潘黎和王素使用

12、CiteSpace 绘制了八种 CSSCI 来源教育学期刊 2000-2009 年刊载文献关键词的知识图谱,探测中国教育研究热点领域。 18本文使用的软件版本为 CiteSpace 3.9。本文以 CSSCI 数据库为数据源,以 19982014 年为时间范围,以篇名中含有德育、品德、社会科、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词汇为搜索条件,得到 3737 篇文献。本研究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关键词和作者单位分析,绘制了关键词图谱、文献共引网络图谱和机构图谱。在学术研究中,文献引证反映了学者之间的学术关系,不仅使学者更容易形成并强化学科与学科共同体的归属感,也

13、为其他学者辨别这个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提供了线索。 19(二)基于 CNKI 数据库的高被引频次文献的人工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范围比 CSSCI 数据库更广泛,因此其统计的被引用频次也比 CSSCI 数据库的数据高,体现了包括专业学者和半专业学者在内的引用行为。4本文以 CNKI 为数据源,在全部收录文献的时间范围,以篇名中含有德育、品德、社会科、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词汇为搜索条件,得到被引频次最高的 50 篇文献 20,其时间分布为 19942010 年,能反映我国大陆最近 20 年的优秀研究。本文对这些文章进行了研究特征

14、的分析,包括研究内容、方法、类型、阶段和规范性。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德育研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1)有关学科基础与基本理论的研究, (2)有关德育方法与模式的研究, (3 )有关内容与知识主线的凝炼, (4)知识与方法的整合, (5)有关德育效果与质量的研究。这种划分观点,可以看作课程理论“泰勒原理”的四个中心问题在德育知识建构方面的应用。研究方法方面,将德育研究方法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1)哲学方法, (2 )心理学方法, (3 )社会学/文化学方法, (4)教育学方法, (5 )跨学科/交叉学科方法。 21研究类型、阶段和规范性方面,本文考察了相关德育研究的两种类型:(1)规范研究,

15、(2 )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建立在思辨哲学、先验哲学的基础之上,一般面向学科的“元问题”展开,直接切入价值问题并对价值问题进行论证。规范性研究不以说明事实为目的,它以规范性的方法来为“应然”的教育提供理由,提出针对教育的理想、本质形式、规范原则的必然性知识。 22实证研究则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对于价值主张进行中立化的处理,致力于在经验事实中证明某一种解释或者建构某一种理论。 23研究阶段方面,将德育研究分为三种阶段:(1)概念界定, (2 )问题描述, (3)变量分析(包括阐明相关变量,描述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等) 。 24这种思路也可以与“循证教育学” (evidence- based

16、 education)结合起来,循证教育学不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研究者与教学实施者身上,而且还将整个教育事业视为同一体系,力图形成一个知识可持续积累、实践可持续改进的框架结构。 25研究规范性方面,本研究考察了相关文献的三个方面:(1)是否有研究综述,交待了问题的研究历史和来龙去脉, (2 )是否有理论对话(建构理论和理论批判) , (3 )是否有对其他相关研究的反映。5三、结果(一)研究内容为了研究过去 17 年间我国德育领域内的研究内容,对 CSSCI 数据库搜索到的相关文献用 Citespace 软件进行了关键词图谱分析,结果如图 1 所示。该图中的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

17、圆圈越大说明出现的次数越多。同时圆圈中的同心圆也是按照年轮顺序排列的,从圆心到外圈代表着从检索时段的早期到末期。从图 1 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德育研究的主题领域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为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高校德育、价值观教育。1998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6 年 2008 年 2010 年 2012 年 2014 年图 1 德育研究的关键词图谱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主要聚焦于学校教育,包括德育的课程、内容、模式、方法等等,也有关于德育功能、素质教育以及比较教育相关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关键词,反映了这个领域集中着相应的一批研究者。公

18、民教育相关研究的数量自2000 年前后至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已经成为整个德育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而且现有研究体现了公民教育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以“高校德育” “德育6工作” “大学生” “高校”等关键词为代表的高校德育是德育领域的第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在这个领域活跃了一批相关研究者。以“价值观教育” “价值教育”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虽然数量不如前面几项那么多,但是关键词相对集中,构成了第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对于关键词的分析图谱,主要体现的是研究主题和分支领域,而无法深入地反映研究内容和关键概念,这一点与国外研究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学者统计了国际知名的道德

19、教育刊物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上 1971-2011 年的 945 篇文章的关键概念,发现认知(道德推理/社会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发展,道德两难/道德两难讨论,推理,道德推理阶段,讨论/对话)占 48.3%,公正(公正/公平,人权,儿童权利,少数者权利,责任/义务,决定,自治)占 27.9%,情感(情感/情感领域/道德情感,关心/ 关怀伦理,关系/ 师生关系,道德氛围/道德文化/社会思潮)占 21.6%,价值(价值/ 道德价值,未成年人发展和价值,价值教育)占 20.0%,社会化(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道德行为/行动/社会道德行为,公民教育,态度)占 17

20、.5%,宗教(宗教,宗教教育与发展)占 14.6%,教学(教与学,课程与指导)占 9.9%,性教育占 0.8%。 26本文研究结果与基于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的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德育研究的“大德育”特征,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德育研究在内容和焦点问题上需要走向细致和精深。(二)研究特征对 CNKI 数据库收录的德育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 50 篇文献进行了研究特征的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就研究内容来看,在 50 篇文献中,反映学科基础和基本理论的有 38 篇,占 76%,反映德育方法与模式建构的有 4 篇,占 8%,涉及德育内容与知识主线凝炼的有

21、 6 篇,占12%,反映德育知识与方法整合的有 2 篇,占 4%,这 50 篇高被引频次文献中,没有反映德育效果与质量的实证性研究。这 50 篇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采用哲学思辨方法的有 18 篇(36% ) ,社会学/文化学方法的有 3 篇(6%) ,跨学科 /交叉学科方法的有 1 篇( 2%) ,有 33 篇(66% )可以归入到使用教育学方法,没有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就研究类型来说,该 50 篇文献中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其中 30 篇(60% )可归入到7规范研究中,另外 20 篇(40%)研究类型难以确认。就研究阶段来说,有 30 篇(60%)可归入概念界定阶段,14 篇(28%

22、)在此基础之上涉及问题描述,没有文献进入到变量分析阶段。就研究规范性来说,有研究综述的文献有 2 篇(4% ) ,涉及理论对话的文献有 17 篇(34%) ,这部分统计起来也比较模糊,有些文章涉及了对理论的介绍或引用,但是由于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构,所以很难说形成了真正的理论对话。文章中有对相关研究反映的有 6篇(12% ) 。表 1 德育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 50 篇文献的特征分析学科基础与基本理论德育方法与模式内容与知识主线的凝炼知识与方法的整合德育效果与质量的实证研究内容38 篇(76%) 4 篇(8%) 6 篇 (12%) 2 篇(4%) 0 篇哲学方法 心理学方法 社会学/文化学方法教育学

23、方法 跨学科/ 交叉学科方法研究方法18 篇(36%) 0 篇 3 篇(6%) 33 篇(66%) 1 篇(2%)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类型难以确定研究类型30 篇(60%) 0 篇 20 篇(40%)概念界定 问题描述 变量分析研究阶段30 篇(60%) 14 篇(28%) 0 篇有研究综述 有理论对话 有对相关研究的反映研究规范性2 篇(4%) 17 篇(34%) 6 篇(12%)对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上 1971-2011 年的 945 篇文章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为,采用了哲学方法的占 49%,采用了心理学方法的占 55%,采用了社会学/文化学方法的占26

24、%,采用了教育学方法的占 92%,采用了跨学科/交叉学科方法的占 24%。 27由于被引用时间的滞后性,所以最新的、采用了更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类型的研究成果,可能暂时无法进入到被引最多的前 50 篇文献的系列中,因而无法被本文的分析方法涵盖到,但是基于这 50 篇文献的分析结果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德育研究方法和类型的结构性失衡,实证性研究和论证严谨的规范性研究比较欠缺。虽然研究方法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有效与否的差别,教育研究既需要基于证据的研究,也同样需要基于价值的研究 28,研究者都有自由选择研究方法的权利,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如果其本身的研究方法存在结构性的失衡,那么其研究的

25、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值得担忧的。有学者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局限,创新理论思路和进行理论论证,实现基本理念的概念化。没有发现理论局限和没有做出理论论证,是很多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9有学者提出,问题是中国的,理论是学科的,方法是世界8的。我们可以且应当为“问题”做出“中国特殊性”的辩护,但却不能用同样的逻辑对“理论”或者“方法”做出理直气壮的辩护。好的理论一定比差的理论更能解释一个复杂的现象。因此,不同学科对方法运用的恰当性以及其影响到的研究品质是可以比较的。 30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德育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从最近五年我国德育研究的文献使用的研究方

26、法和研究主题来看,涌现出很多可喜的变化,很多硕士博士论文选题也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于课程与教学、教材分析、活动分析等采用了更有效的研究方法,为德育知识生产提供了细致化的知识。(三)思想资源与研究人员1.思想资源本文对 CSSCI 数据库搜索到的 19982014 年德育相关文献用 Citespace 软件进行了文献共引网络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该图中的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该作者文献(包括论文和专著)被引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被引次数越多。图中圆圈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观点或思想之间的联系。图 2 显示德育相关研究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五个区域。这五个区域分

27、别是以马克思、亚里士多德、杜威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思想,以万俊人、罗国杰等为代表的伦理学思想,以孔子、梁启超、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和近代教育思想,以鲁洁等为代表的现代德育思想。从被引用频次的数量上来看,我国前20 年的德育研究并没有像一般教育学研究那样表现出很强的对西方研究的依附性,而是体现比较强的自主建构性。1998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6 年 2008 年 2010 年 2012 年 2014 年9图 2 德育研究的文献共引网络图谱2.德育研究人员数量的估计我国现阶段有多少德育知识生产的主体力量呢?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

28、况下,本文采用了一项简单的以知识产出倒推人员数量的估计方法。以 CSSCI 系统载文为依据,分析了1998-2014 年 CSSCI 数据库中以德育等主题词搜索的文章作者结构(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个别文献由于篇名没有出现相关主题词而被漏检) ,发现发表 5 篇以上的(包括 5 篇)有 72位,2 篇以上的有 586 位,1 篇以上的共有 3353 位作者。如果把发表 5 篇以上的作者定义为德育研究为主的专业德育研究者,发表 2-4 篇的为关注过德育研究的专业研究者,发表1 篇的假设为参与过德育研究的研究生,研究生在校周期为 3 年,则平均每年的在校德育方向的研究生为(3353-586 ) /17

29、*3=488.3 位。据此推算,我国现阶段,专业德育研究者大概为 70 位左右,关注过德育的专业研究者约为 500 位,全国每年在校的德育领域的研究生约 500 位。 22 知识生产最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上述估算方法是缺乏有效统计情况下的粗略估算,只是为思考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概念性的参照,而不是可靠的数量。103.德育研究机构使用 Citespace 软件的研究机构分析功能,可以直观化显示研究者的机构分布。本文分析结果如图 3 所示。该图中的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该机构发表的文献数量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数量越多。图中圆圈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构之间的学术联系

30、。圆圈中的同心圆是按照年轮顺序排列的,从圆心到外圈代表着从检索时段的早期到末期。图 3 显示,德育相关研究主要由全国各地的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做出的,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地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1998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6 年 2

31、008 年 2010 年 2012 年 2014 年图 3 德育研究机构图谱11四、讨论(一)德育知识生产的内容 任何科学的基本领域都是由它提出的“大问题”( big question)所定义的。对学科“大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不同学科的领地,规定着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聚焦乃至研究方法,可依据范畴( boundary)、焦点( core)、关键词( key words)与论题( issue)等四个要素来概括。 31对于学科“大问题”的回答,也能体现学科成员的学科立场和学科情怀。关于德育学科或者领域的“大问题”,德育领域似乎还没有形成集中的讨论和争鸣,以往的思考一般是从德育性质、目的、内容、主体

32、、对象、课程、过程、模式、方法和环境等范畴来归纳的。这样的框架结构似乎周全,但是没有将德育与德育研究区分开来,德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前沿动态感似乎反映不足。有学者提出,教育学的“大问题”并不是形而上立场的“教育是什么”(进而追问教育学是什么),而是实践论立场的“我们需要何种教育学”,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学的理论职能应该是什么”以及“教育学是通过何种知识来完成它的理论职能的”这两个子问题。教育实践需要一种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构造、系统的内在规律和整体特征为研究内容的知识体系,可由关注教育系统的构造的教育技术学、关注教育系统的事实性效应的教育现象学和关注教育系统的价值性效应的教育价

33、值学三个分支构成。 32聚焦于德育研究的“大问题”,前文曾经以研究内容的五种类型来表达,其实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价值层面的大问题回答的是,德育始于何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一般需要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政治学的方法;操作层面的大问题回答的是,德育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以何种方法和结构传递给学习者,一般需要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方面的方法;评价与批判层面的大问题是,德育的设计和实施究竟效果如何,一般需要教育社会学、教育现象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学术分科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公共品,大多不具备排他性和垄断性,其他学科也可以涉入和研究,因此学科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解

34、释力和指导力强、理论更精细、思维更缜密的学科会体现出更多的学科价值性学术影响力和学科自主性。 33在上述德育研究三个层面的大问题中,第一个层面是学科基础,但是其共享性也最强。第二个层面和第三个层面的大问题与实践结合更紧密,是第一个层面的落实,也是学科专属性很强的领域。12上文研究结果显示,在 50 篇德育高被引频次文献中,反映价值层面的研究占 76%,反映操作层面的研究占 24%,没有反映评价与批判层面的实证性研究。这样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前 20 多年的德育研究内容结构是失衡的,理论与实践呈现了一定的脱节现象。这一结果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学学科发展都有密切联系。德育研究甚至整个教育学研究从拨乱

35、反正走来,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反思一定会成为最初阶段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和多元,也将是必然的选择。(二)德育知识生产的转移路径本文对 50 篇高被引频次文章的分析显示,其中有研究综述的文献有 4%,涉及理论对话的文献有 34%,有对相关研究反映的有 12%。这个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过去 20 年间我国德育研究的学术规范性有待提高。学术规范性对于现代学术生产体制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点可以从知识形态及转移路径的角度来分析(图 4) 。这个分析框架以知识的个体性- 公共性、合理性取向- 合法性取向为坐标建立四象限图,知识形态以此为依据可分为个体学术知识、公共学术知识、法定学术知

36、识、权力学术知识四种样态。个体知识(论文、专著、讲座等)个体性公共性合理性取向合法性取向学术公共知识(学科知识)法定知识(课标、教科书等) 权力知识AB图 4 知识形态及转移路径德育学科与其他教育学子学科相比,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实践性非常强,而且直接体现在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存在,有课程就需要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有学者指出,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具有公共性,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主观建构,在本质上强调知识的社会13建构。 34社会知识论提出了“课程炼金术”的概念,认为由社会建构而成的科学、社会科学、历史以及文学等知识,经过处理后,以系统的、具有逻辑的课程知识形式出现,以此为基础,一切学习由此开始。意

37、识形态形成的权力通过种种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等论述文字进入个体的知识系统中,从而建构起个体的行动。 35德育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以论文、专著等形式上的个体知识发现和生产的层面,必须为一线的德育课程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课标、教科书等所承载的知识,与以合理性取向为追求的个体知识相比,不仅具有公共知识的属性,同时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取向,可称之为官方知识 36或法定知识,“法定知识”通常表达的是课程所具备的阶级属性和内隐的意识形态特征。 37学者的个体知识一般不能直接变为法定知识,而需要通过两条路径的转变,最终进入法定知识体系。一条路径是,个体知识首先经过公共知识筛选机制的过滤,被学术共同体认可和接

38、纳,从而成为学术公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往往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存在,然后学术公共知识经由合法性筛选机制的审定,最终进入到法定知识体系。 38另一条路径是,个体知识本身与权力机制进行融合,变为私人性的权力知识,然后在权力体系内部变为法定知识。这条路径一般可通过个体身份转变、政策建言、智库献策等形式实现,可以合情合理合法,现实中也常有发生,但与第一条路径相比,并不是个体知识(尤其是普遍而广泛的基础性个体知识)变为法定知识的主要途径。个体知识的学术生产,最终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知识生产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个体知识在转变为公共知识和法定知识的过程中的路径是否畅通。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阻

39、力点,在图 4 中分别用 A 和 B 表示。A 代表个体知识转变为公共知识的阻力点,如果个体知识生产不能被学术共同体所关注和接纳,那么个体知识的作用将仅限于局部意义。B 代表公共知识转变为法定知识的阻力点,如果一个学术共同体在某个领域生产的公共知识的合理性不足以说服来自共同体外部的其他意见,那么这部分公共知识也难以进入到法定知识体系,其价值与意义也只能在该学术共同体内部共享,而无法经由法定知识传播体系为更大范围内的民众所学习和利用。有学者提出,在学术活动过程中,个体要面对来自个体的自主探究权力、源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集体权力以及来自外部政府和机构的行政权力等相互间的冲突。 39有学者发现,20

4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中小学教科书选择的权力主体构成以及权力分配与平衡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征,在多元权力主体的权力协商过程中,市场化特征日益显著。 40这种现象在我国学术研究和教科书选择的过程中也会有相似的体现。14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非常重要,学术写作中的对同行学者研究成果的反映和评介,也是同行评议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这虽然可能使得学术写作显得更为繁琐,但是客观上有助于加强各种有效的实质性学术对话,积极寻求学术共识,从而构建学科知识,因此无论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个体学术生产的价值体现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德育知识生产的整合机制在个体知识变为公共知识的过

41、程中,根据知识的类型和研究个体联结关系的差异,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图 4) 。其中知识类型可以分为创新性知识和协同性知识,前者往往意味着更有原创力和个性化的突破,后者往往意味着经过协商的、更具普遍性意义和价值的知识,甚至可能是知识的二次加工和生产。简言之,前者求异,后者求同。强联结关系,一般可体现为师徒关系、项目组内和项目组间等形式,这种体制会强化研究的规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同质化,带来更多的学术引用。 41弱联结关系,一般可体现为学术的个体化生产,往往会突出研究的特色型和异质性,从而在相关研究之间实现互补性。有研究表明,弱联结关系更有助于生产创新性的知识,强联结关系更有助于生产协同性知识。 4

42、2协同性知识创新性知识强联结关系(规范性,同质化)弱联结关系(异质性,互补性)图 4 知识类型与研究个体联结关系之间关联的示意图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研究偏重于个体思辨式研究,德育研究论文的作者一般都是一位,少量为两位。因为德育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因此个体生产这种方式有15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但是由于德育学科的实践使命所在,德育必须生产可供教学实践所需的协同性知识,这就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思辨或小范围内研讨所能达到最佳效果的,而需要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经由学术平台的交流、碰撞、激发、取舍,最终达到共同生产,才最为合理。如果缺乏了这种可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的保障,协同性知识将主要在小

43、范围内生产,其质量和品质将受到制约。在学术共同体内部通过强联结关系加强学术交流与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着两种路径。一种是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汇聚、整合、引导作用,一种是充分发挥“学派”的自主建构。在学术机构对于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面,美国社会科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给出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注解。美国社会科委员会(NCSS)对于美国社会科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自 1992 年美国社会科委员会(NCSS) 主导成立了社会科课程标准工作小组,该小组与成千的教师、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督学、师范教育工作者、教育团体成员、大众直接接触,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工作机制保证了 1994 版美国社会科

44、课程标准成为综合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典范。 43在道德教育中,美国的学术团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有全美品格教育联合会、课程发展协会,全美学校董事会协会等全国性组织,还有哈佛大学及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德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积极参与。 44“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在基本概念和核心标准的界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45在“学派”的自主建构路径上,学派属于一种小范围内的自主集中与整合,学派内部可以属于强联结关系,但是学派之间可以是弱联结关系,学派与学派之间构建良性竞争关系,从而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学派的有效性和价值性应该不是体现在研究内容的划分领地,而是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独具特色

45、,这样才可能实现“视域交融” ,保证有对话与整合的可能。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形成的各种德育模式,最终很难说发展成了学派,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学派的实质性形成,对于解决教育学“理论体系上的支离破碎、研究方向上的随意性、缺乏创学派的动力与激情、学术导向上的媚外倾向及学术规范意识淡薄等”等问题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6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既需要制度支持,也需要宽容与批评、独立与整合的学术意识。 47五、结语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教育学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领域,一直存在争论 48,这16种争论甚至也波及教育学下的子学科,例如高等教育学领域。有研究者提出,由于作为经典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始终

46、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开始怀疑作为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的合理性。领域论虽然有助于保持开放性,但是对现实国情下的学术研究而言,学科论范式更有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学科知识的积累、学科专业研究人员的培养、研究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获得合法的学科建制。 49那么就德育研究来说,德育算得上是一门分支学科吗,还是一个分支领域?高等教育学的争论和思考,对于德育研究来说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上文估算我国现阶段专业德育研究者大概为 70 位左右,关注过德育的专业研究者约为 500 位,全国每年在校的德育领域的研究生约 500 位。事实上这些数字仅能代表的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判断一个学科的专业研究者的标准,除

47、了相关学术产出之外,主观学术认同和学术情感也是重要因素。当代学术研究和大学学术环境下,学者们往往身兼数职,难以精专,学术投入很大程度上会受学术产出和学术评价的导向,从而自动地在学术投入领域进行性价比的选择。学科发展-研究范式- 学科生长点 -学科魅力-人才流动 -学科兴衰,这些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如果一个学科的学术创新乏力,这个学科的魅力就会下降,年轻学者就难以进入这个学科,长期的结果就是,学科活力下降,学术创新无以为继,由此开启恶性循环。正如薛晓阳所说,德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常常缺少稳定性,德育缺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应有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50因此,加强学科意识,提升学科活力,以研究方

48、法的有效性促进研究成果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是德育学术共同体应该关注的问题。德育研究既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的特征,既要解释德育世界,也要改变德育世界。 “立德树人”离不开专业化的德育研究,德育有效性需要从德育研究有效性开始,德育对话需要从德育研究的对话开始,德育专业化也需要从德育研究的专业化开始。这意味着研究方法意识的自觉,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训练,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开展集体协调研究,以及主流学术期刊的示范导向。 51在经过了这些扎实努力之后,中国德育研究一定会得到其他教育同行的认可,得到国外德育研究同行的认可,得到德育实践者的认可,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国德育研究的时代使命。参考文献1檀传宝

49、. 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39-46.172陈桂生. 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J. 教育研究, 1994(7):38-41.3陈桂生. 略论教育学“研究方法意识朦胧”现象J.教育研究, 1994(2):1-7.4刘振天. “研究问题 ”还是 “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1998(4):39-42.5郑金洲.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 教育研究, 2004(1):21-25.6靖国平. 论教育学的学科范式、知识样式及其话语方式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 (2):7-10.7李伟言, 王卓. 问题与对策:试论教育学话语方式的改造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8):7-10.8张楚廷. 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 、 “应当”之类J.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