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三、作者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dn,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四、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五、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
2、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3、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关于老子,老子 又称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
4、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当今解读老子的书籍,清代太清宫,老子墓,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 ),第2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
5、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重点词注解 1斯:连词,就。己同“矣”,句末语气词。 2生:产生、发生。 3成:形成、完成。 4刑:通“形”,对照的意思。 5盈:包含、充盈。 6和:应和、调和。和谐 7随:跟随、随顺。 8是以:因此。 9圣人:有道、得道之人。 10不言:不发号施令、不只用政令。 11作:兴起。 12始:倡导。 13有:占有。 14恃:依恃。 15居:居功夸耀。 16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17去:离开、丢失。,第二章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恶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
6、而产生,难与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由互相对立而依存,音与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前与后由互相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实行身教,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成功了不占有,只有不占有,才不会失去。,“长短相形”譬如说这张桌子很长,其实比起更长的,它就显得短了。“高下相倾,音声相和”,也是同样的道理。古时候音代表乐音,“声”代表人声,因此乐音和人声互相依存。“前后相随”,你说你走在前面,但如果你前面还有人,相对而言你就是在后面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东西。,至于“有无相生”,可
7、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就概念上而言,说到“有”,一定会想到“无”,这样的话,“有”才能称为“有”;如果一切都是“有”,“有”就没有意义了。“有”和“无”如果分立,两者都会不知所云,所以说“有无相生”。 第二,万物常在变化中。现在“有”的,以前是“无”。 譬如孩子还没出生时是“无”,现在出生了,成为“有”;现在“无”的,在过去曾经是“有”, 譬如某个人不在了,是“无”,但他生前是“有”。,第二章解析 第1、2句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辩证法,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自己的对立面,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任何事物都无法存在。正如今天哲学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第3句提出了“无为”的观
8、点,这里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妄为,文中的“圣人”就是“无为”处世的典型,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第二章读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为美,为美而美,斯恶已,极致论对今天下之人,终日丰胸染发,追求奇异服饰,而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够美,倘若你够美了,但以为倾尽天下,美不胜收,独不知其心而恶已,便有自古红颜多祸水之叹。有些东西,看着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离,则可独善其身,而为美丽留一份空间。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每个人都要学雷锋,若不懂得照顾好自己,便也做不了多少好事,知善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换角度思
9、索,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独不知为善,恶了自己终不得其名。善恶相生,有无相生,有了有,但显见无也,无欲则刚,是否可为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说的是一个人生道理和自然法则,有相对于没有,相互依存,共存而相生,难与易相较方见分晓,长短相互对比,高上自比盈亏,音乐要和谐有致,前后相随,这自然是大自然的常理,谓之为恒,自然是精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禀承上句,便是说圣人处理循恒理,行无为之事,一切万法自然,用实际行动来教化人,天下万物生而始,而生而有,有才不骄,
10、有所恃而不为,有功不居,正因为没有求,自然没有失,相比无欲则刚即从此理。 老子在第一章说名与道,可名,可道,非常名,常道,要人不拘于名,道而崇于自然,追求人生的自由纵横境界,不要为一见一识所蔽, 第二章,所要说明的中心便是,言传身教,有自然法则,得失之间泰然处之。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便于此了,其实这世间的东西,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得失之念便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苦楚,参透个道理,便会少了一些个烦恼苦楚吧!,第二章总结本章描述老子的相对观,所有的判断,如高下、长短、有无,都是相对的。我们所见的一切,不但在感官上是相对的,在认识判断上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观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知道一切本来是一个整体,所以不
11、要盲目进行价值判断,坚持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其实好与不好都在一个整体里面,换一个角度,好就变成不好,不好就变成好。一切都来自“道”,最后又回归于“道”,任何东西都会由这一面变成那一面,因为它是相反相成的,这就是相对观。,第38章 原文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4;上义为之而有以为5。上礼为之而莫之应6,则攘臂而扔之7。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8。前识者,道之华9,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简 注】1上德:最高层次的德。
12、不德:不自恃有德。2不失德:不离失德,自恃有德,执守形式上的德。3无以为:无心作为。无以:固定词组,是“没什么”的意思。4上仁:最高层次的仁。5上义:最高层次的义。6莫之应:即“莫应之”,意思是没有谁响应他、跟从他。7攘臂:扬着胳臂。扔之:招引他。扔:招引。8“夫礼者”句:礼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薄:浇薄。9前识:先知先觉。华:光华,这里指“虚华”。,译文 达到“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是有“德”;“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上礼者做无为之事而没有人响应,所
13、以就用力量强迫他人服从。于是便扬着胳膊强迫他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实际)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浑浊)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不拘于浅薄虚华而求敦厚朴实。正是因为:大丈夫务实成果地积累而不总是停留在忠信浅薄的状态上,保持实事求是而不总是停留在主观华丽上;所以,去掉忠信华丽而取其果实积累。,语句补充说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什么是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二十一章),德本来是个空洞的概念,用道充实这个空洞的
14、概念以后,德才有具体的内容。按照充实道的程度,德分上德与下德。上德是充实了道的德,下德是没有充实了道的德。有上德的人完全遵循道,有下德的人不完全遵循道。道是抽象的,是效法自然,,“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无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有解释。第二章从自己的行为谈无为。开始作一切事的时候自己不要抢先,事情进展过程中不要恃仗自己的力量,事情成功的时候不要居功。第三章从治理邦国谈无为,“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无为指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和不显可以刺激欲望的事。归纳起来,无为指顺应自然。“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无以为”的“为”是“有所作为”的“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
15、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 上仁、上义和上礼的人都没有德,都不遵循道,都不是无为而是为之,违背自然规律。这三种人与上面说的两种人不同。有上德的人和有下德的人都是无为的人,也就是说,都是顺历史潮流而动的人。上仁、上义和上礼的人都是为之的人,也就是说,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这三种人的差别是他们的作为。上仁的人实际上没有做什么,上义的人实际上做了什么,上礼的人实际上手足无措。於是上礼的人扬臂而挥之,瞎胡弄,指责别人无礼,指责别人破坏传统,指手划脚,自我标榜。这里,只提上仁,没有提中仁或下仁,非上仁即失仁。只提上义,没有提中义和下义,非上义即失义。,“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16、”:上德者遵循道,这里的道指上德,“後德”中的德指下德。在是否顺应自然和是否作为上,上面列举了五种不同的态度,相应五个层次:失上德而后有下德,失下德而后後有仁,失仁而后後有义,失义而后後有礼。遵循道的人是上德的人,有德的人不考虑仁,守仁的人不考虑义,守义的人不守礼。 什么是“礼”?“礼”指不遵循自然规律,没有德,而且,既没有仁,也没有义,想作些事而不知道怎么作,虚张声势,扬臂而挥之。因此遵循道的人不守礼,不拘礼节,不拘传统,不保守,最开放,最顺应历史潮流。在五个层次中,礼最差。为什么礼最差呢?,“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因为守礼者忠诚和诚信淡薄,是祸乱之首。“前識者”指谁呢?应当是
17、“礼者”,他们哗众取宠,说的道理最虚假华丽,是最愚蠢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综上所述,一个正直的人,应当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因此,去彼取此。也就是说应当抛弃忠信淡薄,抛弃华而不实,应当敦厚而实在地处人处事。可以做有上德的人、有下德的人、有上仁的人,或者有上义的人,但是,不要做守礼的人,应当敦厚而不轻薄,应当实而不华。,第38章 解析老子认为“德”是“道”的本质属性的表现,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凡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无德”。同时老子认为“德”也有上下之分,符合“道”的是“上德”,偏离“道”的是“下
18、德”,而当时社会倡导的“仁”“义”“礼”、“前识”(即“智”)都是“失德”、“失道”的。充分表现了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洒脱豪迈,表露了对儒家思想的解脱与超越,后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关系的辩论,其影响意义是非常深远而巨大的。,引 发 德是大道之下的做人标准天道一以贯之,却在不同时空,针对不同生命,展现为不同的标准。更高时空的生命,符合更高时空的天道标准,同时具备更高时空的威德。更低时空的生命,其标准降低,威德也就不那么巨大。生命只有符合所在时空的天道标准,才能立足于此一时空;生命一旦符合所在时空的天道标准,必然具备此一时空的相应威德。 超越尘世的生命,因为比人知道更多宇宙的真相,故
19、不存在修德与提升的问题。他们只要符合相应时空的天道标准,即是很好的生命。他们很难修上去,却很可能掉下来:一旦心性标准降低,他们就无法呆在原地。 人多由此而来。人要想返回去,就只有求道、得道一途。人却很难突然得到极高层次的天道,即使突然得到,也很难在突然之间悟会。人多得一步一步前行,从重善积德开始,在反复、严格的心性磨砺之下,才能顿悟、渐悟或突破一层层天道。也就是说,只有尘世之人,才有修行一说;只有从人起步,才有修行之始;只有先做好人,才有修行可能。,引发续所有来到尘世的生命,原本都是想要返本归真,不啻其初衷如此,天意亦然。然而红尘滚滚遮望眼,欲念一旦强烈,人便迷失其中,忘却最初大愿。迷失者只想
20、做人,在人中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为入世。迷失者无意尘世,只想求道悟道,追求功成圆满,是为出世。无论入世或出世,虽有其自我选择的因素,却仍受天道的支配,兼受上天的安排。上天安排他们生生世世轮回跌宕,仍想使其最终清醒。 人可以迷失返回天界的本愿,却不可以堕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以下。这个标准由天道界定,由诸神呵护,人一旦跨越雷池,又至死不悔,人就必定遭遇灭顶之灾。只要还能坚守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就不至于败坏到极处,也就不至于被宇宙淘汰,也就还有返本归真的机缘与希望。人的标准当然低于神的标准,也低于求道者的标准。人的标准在孔子那里,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在老子这里则表现为重德、守德与积德
21、。 求道者直接向道,心头有没有德的概念,他都不会失德,是为上士。中士在出世与入世、求道与立业之间徘徊,道德即其有意无意的追求,“仁义”即其做人标准的核心。下士多是执迷者,只求外物而不重内心的修养,既难悟道,也难重德;如果连“礼”、“信”都不能做到,那就危险之至。,反 思 罔顾道德,迷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谁都明白,当代中国的德育彻底失败。我们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强调所谓美德,结果适得其反,国人的道德以一日千里之势下滑,至今不可遏止。 究其原因,不出三个方面:传统中国的道德理念与标准,亦即儒释道的两千年教化氛围,至今荡然无存;我们所被强行灌输的德育内容,以“假大空”为特征,除开基于保护自我的
22、本能呼应,并不能在心灵深处产生认同或共鸣;人们因威压而无探求与表达的自由,就只能被日益喧嚣的物质诱惑俘虏,而后心甘情愿去做名声、利益、权力的奴隶。即是说,我们被拔掉道德的根,又被套上一个幌子,脖子上还勒了一根绳,当然再也找不到人生的真谛。,反思续越来越多的看客,面对光天化日之下的悲剧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少年,敢于将亲人或朋友杀死并肢解;越来越多的女生,甘心被各色各样的男人包养;越来越多的所谓明星,乐将光环建立在肮脏交易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富豪,彻底失掉最为起码的恻隐之心。今天如果还有人想做闲云野鹤,想做正人君子,或是想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往被人视为疯子、傻子或梦游者。 活着的人们都在活着,
23、人却早已没有精神的高度或支柱。我们只要看一看他们的外形迷茫而阴鸷的眼神,苍白而抑郁的面庞,凝重而焦灼的身形,沉缓而迂滞的步伐我们即可明白,他们多是垂死之人或已死之人,他们的皮囊已经没有灵魂或良知存留,他们只是以物质的形态活着。这却是现实中的常态,而且越来越普遍。,第 41 章 原文上士聞道1,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2。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3。故建言有之4:“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5,上德若穀,大白若辱6,廣德若不足7,建德若偷8,質德若渝9,大方無隅10,大器晚成11,大音希聲12,大象無形13,道隱無名14。”夫唯道。善貸且成15。,注釋1上士:有宿根的人。用佛家的話
24、來說就是上乘根性的人。2中士:根基淺的信道者,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下乘根性的人。若存若亡:似是而非,半信半疑。3下士:即不信道者,包括世間那些世智辯聰之人。不笑不足以爲道:那些人要是不笑反而不足以說明這是道了。4建言:是老子提到的一本書,無考。5夷道若纇(音類):夷坦的大道看起來好像不平。夷爲平。纇爲毛病。不平的意思。6大白若辱:默默地守著直樸、純潔、清淨無染的心,不張揚,在外人看來好像是受了辱一樣,沈默不語。7廣德若不足:有德之人心無德,所以不象世人那樣生怕別人不知道。反而顯得德不足。8建德若偷:在世人看來,德要大張旗鼓地倡導,積德、建德、修德。而真正有德之人都是從不聲張,別人說他有德,他還不
25、承認,反而說自己無德,好像他的德是偷來的,不敢拿給別人看似的。偷,有隐而藏之意,比如:悄悄地不声张。,9質德若渝:德本質上就是內心安祥虛空般的狀態。渝,指一種安祥的情緒狀態。10大方無隅:內心空寂,虛空般廣大,心無一個地方可落。隅,指地方,角落。11大器晚成:大器,是說成就最大,不能期於早成,早成者非大器也。12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是心裏的聲音,心裏的聲音耳不能聞,故言大音無聲。13大象無形:大象者,大道之象也,大道無形無象,故說大象無形。14道隱無名:道不可思議,離心意識,是言語道斷的,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而道隱無名。15善貸且成:善於舍去、放下的人,修道就會逐漸成功
26、。貸爲拿出去,舍,放下,丟掉,減損之意。爲什麽用貸字呢?修道拿出去的是各種妄念,舍去的、放下的、丟掉的、減損的都是清淨心本來沒有的,是外來的貪、慎、癡,最後放下到沒有什麽可以再放下了,減損得沒有再減的了,心完全清淨了,而得到的便是恢復了大道。這個得的利可大了。這個貸用得很恰當,修道是有大利可圖的啊!,41章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写不同的人对待道持有不同的态度。 “不笑不足以为道”: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41章译文续 故建言有
27、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 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 (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41章译文续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
28、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唯有“道”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 总结作用,本章找个禅理故事给大家讲 兄弟修道兄弟二人皆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其为师,并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终不能舍弃。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略见一斑。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 高僧如期而至
29、,问二人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哥哥不解,追问缘由。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哥哥默然,第41章解析:这一章是道与德相结合较多的一章,是对有关道与德的思想观念的解释说明。老子指出了不同的人对“道”所持的三种不同理解,并且肯定了这些理解都是合理的。为了显示那些可想见的理解的合理性,老子用“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等日常体
30、验作了非常形象的类比。最后,老子指出只有“道”才能使天下万物善始善终。,第48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注解1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
31、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 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 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了对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
32、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学与道,有关日益和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281页)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老子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 “无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第48章解析本章老子表明了
33、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现他的民本思想。在老子看来,那种“政教礼乐之学”的学问越多,人世间私欲妄行也就会层出不穷;而自然之道或无为之道则不同,它可以消减私欲妄行,增强自然的真实质朴。老子认为,只有不断去掉私欲妄行,不断回归自然,最终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而只没有私欲妄行的清静无为之人,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恣意干扰人民的生活,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天下的百姓,而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天下平安无事。,第60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 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翻动多
34、了小 鱼就破碎了。用清静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 所以鬼不会作崇伤人,因此不觉得有鬼。不只鬼不伤人,神也不会惩 罚人类,因此不觉得有神。非但神不惩罚人类,圣人也不干预人们, 因此人们不知有圣。万物互不侵犯,万物合道,交归于本原,因而天 下太平。,词句内涵解析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做事都有共同之处这的确不假,但是为什么老子不用他熟悉的管理图书方面的事来谈与治国的共同之处,而非要用做菜来谈呢?老子又不是厨师,一个不懂做菜的人怎么会用他不熟悉的做菜来谈论与治国的共同之处呢?这是有来源的,看一看下面的资料就明
35、白了:,历史传说 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想进攻夏桀。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当伊尹看到时机成熟时,又一次停止向
36、夏桀进贡,但因为夏桀的暴行,这次,他未能调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就向商汤建议起兵。 商汤很快就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析:“以”的主语是君主。“莅”,“临”、“从上监视着”、“统治”。 “鬼”指有害的品质。“神”,“神通”,指“巨大的力量”。君主以道治理天下,那么他的大臣们也就能摒弃那些有害的品质。“鬼不神”,“邪恶的品质不再拥有神通”,即“邪恶的品质被消灭了”,即“诸侯们从内心将这些恶劣品质给清除了”。 3、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析:这就是比起上一句更次一等的大臣了,就像以前所说的“太上”、“其次”、
37、“其次”等。“非”是对“不神”的一种否定,这句话是双重否定表肯定,还原就是:“其鬼神。”(他的恶劣品质要显示出力量),即还没清除干净,但这类诸侯却能克制住自己,是谓“不伤人”。“人”指“人民”。,【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鬼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被某个东西害苦后,事后一定会骂这个东西是个鬼东西,那么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会祸国殃民的鬼东西会是什么呢?就是治国者头脑里错误的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正是错误的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才是祸国殃民的鬼东西!”神 灵验,神验。就是指错误的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发挥破坏作用。那么怎么才能不让头脑里错误的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发挥破坏作用呢?老子曾说“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
38、决不敢去做那些天下从没有人做过的事,因为从没有人做过的事你就无法知道那样做是否正确,老子还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就象个大风箱,谁有活力天地就会助谁更加旺盛!”因此要想知道头脑里的观点是否正确,就必须把它拿到天地之间通过实践来验证,只有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后,才敢于大规模去实施头脑中的想法和见解,这样就能使头脑里那些错误的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受到制约而无法发挥破坏作用。因此本句的意思是:“一切头脑中的想法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那么头脑中那些错误的鬼猜想和鬼成见就无法伤害人民。不是说头脑中错误的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不会伤害人民,而是把它的伤害力控制在试验的小范围内而
39、无法伤害到全国的广大人民。”,注意在这里老子要求统治者头脑中的想法再怎么头头是道也不能在全国全面实施,他的“不敢为天下先”的座右铭就是对人们当想去做头脑里的想法时的严重警告!因为当人们在头脑中想了很久的东西,一定会感到头头是道而当成真理了,比如说戈尔巴乔夫在设想他的改革思路时,一是会感到他设想的方法一定能带领苏联进入到非常是美好的社会,否则他也不会去做的,所以对待头脑中的任何想法不管想的再怎么头头是道,只要是天下从没有人做过,无法知道它是否正确就不敢盲目去做。,【圣人亦不伤人】 字面意思是:“圣人也不伤害人”,猛一看让人觉得奇怪,如果伤害人还能叫圣人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如果统治者被过于强烈的
40、欲望所笼罩。就会只看到有利于欲望的一面,甚至把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是有利于欲望的信号,对不利于欲望的信息根本就看不到,从而去实施头脑中的鬼设想而伤害人民。因此本句的意思是:“圣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因此没有经过实践证明的设想就不会让它实施,所以使得错误的鬼设想无法伤害到人民。”,【夫两不相伤】 相共同。本句指“知道要通过试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附和实际的做事方法,同时又把欲望控制好,当这两者都做好了,那么就不会对人民造成伤害。”伊尹就是充分做好了这两方面的工作,因此才能很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德交归焉】 交都,同时,归就是返回,德就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返回只能是返回到人的天然本性习惯上,所以本句
41、的意思是:“这两个品德就携手回到人的天性上来了”其实无论任何人只要他既没有让欲望笼罩他的头脑,又没有主观猜想或主观成见的话,自然就会根据客观情况去做。因此说实事求是本身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之所以做不到实事求是,一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被欲望笼罩了他的头脑使之忘了理智而盲目地去做,另一种情况是躺在习惯成见中或是主观猜想中就会对客观实际视而不见从而盲目地去做。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第六十章解析这一章老子用烹煎小鱼比喻治理大国,说明治国的道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不能老是翻来覆去,这样就会把国家搅乱,老百姓就会民不聊生。一个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以“道”治理国家,外面的力量就不会危害百姓,自己也不至于危害百姓,就会“德”泽百姓,各安其生而相安无事。这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要以道治国,以德治国,实施 “无为”政治的主张。,讨论:,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入世之态,出世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