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底气的爱国更从容李 拯十一将至,街头巷尾国庆气氛浓烈:博物馆纪念馆多了注视的目光,人们从历史触摸国家的源流;校园里多了祖国的元素,爱国的种子播撒在幼小的心灵;大街小巷多了鲜红的国旗,人们相互传递着共同体意识。这些都提醒我们,国庆不仅是假日,更是节日,是重温民族记忆、分享国家荣光的时间节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依恋,对命运共同体祖国的热爱,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诉求。正因此,国家的每一分进步,都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就在国庆前夕,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竣工,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射电望远镜建成,世界最大的基因库在深圳投入运营这些突破不仅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也在每位国
2、民心中激起巨澜,让人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如果把视野拉开,回溯到 60 多年前,从被“开除球籍”的压力中出发的我们,可曾想到今天能走这么远?50 年前,人均 GDP 仅有 254 元,在半个世纪里增长了 200 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GDP 持续 30 多年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触网 20 多年,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网民和规模最大的网络市场数字的强烈对比,描绘着中国的发展轨迹,更说明经过 67 年艰苦奋斗、38 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正是当代中国人的自信所在、底气所在。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不仅是中国前进的结果,更是中国前进的方
3、式。与历史上先后崛起的大国相比,中国更多的是在内生性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在本土范围内消化现代化的矛盾,不从他国掠夺资源,也不向他国转嫁危机。新起点上的中国,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依靠侵略而崛起的大国,她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模式、改变了大国崛起的范式。对此,有国际观察家直言, “对世界而言,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种创新”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投射到国家这个共同体上的爱国情感,内涵也多了许多时代的特点。上一代人的爱国精神,更多地为“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所驱动,有着通过外在成绩证明自己的强烈诉求,对待外部环境的压力相对敏感。而今天的很多年轻人,生活在蓬勃向上的时代,成长于中国发展的历程,
4、对国家的自信与自豪溢于言表。里约奥运会上,不仅女排的拼搏人人传颂,泳池段子手的走红、赛场求婚的祝福同样赢得点赞,竞技体育从单一的证明目的走向多元目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开始以从容大气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更多基于中国崛起实践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我们既能更坦然地面对中国的历史,也能以平视的目光看待西方。这是一种更加自信从容的爱国情感,也是一种更加理性平和的大国心态。当前, “一带一路”的画卷正铺展开来:从满载货物由重庆隆隆奔向亚欧大陆腹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中欧班列” ,到使塔吉克斯坦实现“南北的真正统一”的沙赫里斯坦隧道;从让“印度洋上的明珠”重现历史光彩的科伦坡南港码头,到孕育
5、巨大商机和潜力的明斯克中白工业园,都在书写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抱持这样的理念踏上新征程的国家,定是伟大的国家。带着这样的心态走向世界的国民,定是伟大的国民。(2016 年 9 月 30 日人民日报)中华儿女,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称呼;爱我中华,也是我们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愫。没有国,哪有家,是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得挨打,是历史给我的警告。只有努力奋进,把祖国装点得华美惊艳,才能激发我们更深的爱国情。作为青少年,你又是如何理解爱国的呢?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
6、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_(2)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转应曲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 “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答:_答案 (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
7、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作者对将士们的同情。(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 道。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 ,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 矜夸
8、紫骝 好。注 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紫骝:骏马名。(1)这首是边塞征战诗,唐代的塞下曲( 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_,渲染了_。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_,又点明了 _。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_。(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_和_。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_生活。分析作者对这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答案 (1)桑叶已经落尽 边地荒凉冷落 时令 边塞的具体地点 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2)“幽并客” “游侠儿”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
9、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 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注 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1)上片“尘暗旧貂裘”句的词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答:_(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答:_答案 (1)是“暗”字
10、,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 ,烟尘飞至今。注 骎骎(qn qn):马跑得很快
11、。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答:_(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做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陈 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1)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12、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答:_(2)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答:_答案 (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了人物活动背景,渲染了凄凉氛围,烘托了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2)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色彩鲜明,深厚壮美。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答:_(2)有人
13、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_答案 (1)精锐部队。借代。(2) 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 ,一个“犹是” ,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穷兵黩武政策的批判。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马 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
14、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_(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答:_答案 (1)不好。 “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 “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
15、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_(2)诗人把“旗彩坏”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地暗” 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 (1)
16、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 “地暗”的环境,而且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答案 (1)不矛盾。因为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沉重的别情和
17、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景象壮阔而悲凉,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老实是根本四川一考生论语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此句中的“本”是指为人做事的根本,建立根本,守住根本,立人治国就有了原则与基础。换言之, 论语认为,君子安身立命,当首先知道为人之根本何在,在我看来,老实即是根本。令人叹息的是, “老实” “本分”这样的词语放在当下已隐隐带了贬低的意味,家长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孩子:做人处事,头脑要放聪明一些,不要太老实,老实人会吃亏,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而真照这样做,老实人很可能渐渐就会销声匿迹了。现在,如果问起人们对
18、老实人的看法,他们一定会嗤之以鼻:“老实人?抬举他们了,不就是笨吗?”从各种各样应用在考场里的作弊策略乃至高科技产品,再到贪污巨款的官员们某些“聪明人”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的每一处,他们的“聪明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那是否应该称赞他们机智敏锐呢?不知从何时起,老实与愚笨画上了等号。然而,这是真的吗?老实人真的愚笨吗?答案是否定的。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他还曾作洗儿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正如诗中所说,但凡人家养子女,莫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什么诗词书画全才、聪明绝顶的东坡居士偏偏悖逆世俗所望,想让儿子“愚且
19、鲁”呢?这只是“被聪明误一生”的无奈自嘲,他希望的并不是儿子“愚且鲁” ,而是忠厚、实诚,更确切地说是“务本” 。老实务本,其实是一种大智慧,而“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 “聪明”是天赋,与生俱来,头脑好使即可说是聪明,比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煕凤;“智慧”则是一种经由后天环境和经历的洗礼所得来的通彻与明悟,比如,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的弘一法师。智慧是成熟的态度,像上了年纪的人在不紧不慢品味的清茶,低调沉郁,令人回味;聪明则像毛毛躁躁的年轻人钟爱的速溶咖啡,在滚水中迅速消融,唇齿间却难留余味。老实人拥有这样的智慧,他们稳打稳扎,不汲汲营营,他
20、们用实诚与忠厚去待人接物,他们慢慢行走,慢慢历练。他们懂得“务本” ,所以他们每一步都很稳,很坚实,不轻浮。他们或许在最初并不起眼,但当年岁渐长,当“聪明人”的聪明才智被他们自己挥霍到无可挥霍时,老实人也许会不知不觉走到某些“聪明人”前面。老实人不爱嘲讽,也不会沾沾自喜,他们在多年的风霜中收获了成熟的智慧。老实人不是不聪明,只是将务本看得比天赋聪明更重要。老实是根本,且将机智、敏锐的聪明蕴藏在实诚、忠厚的老实之下,务己之本,立己之道,方为大智。本文是一篇立意高远、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的佳作。文章以论语名言开篇,提炼观点,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列举苏轼、王煕凤的例子,一反一正,将“务本”与“聪明”的内
21、涵解释得深刻透彻。最后指出老实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从而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旨。1(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 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 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
22、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2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 注 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 “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_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
23、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和这副对联,然后回答问题。赤 壁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 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注 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曹瞒:即曹操。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
24、诗歌中的“_”一句同说事。(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 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字左右)答:_答案 (1)对仗(或:对偶)(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3)(示例一 )本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借曹操兵败赤壁、苏轼两游赤壁的史实和眼前只剩下荒凉一片的景色“荒矶” “鸥鸟” “烟芜” ,来抒发自己满腔热情却仕途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感慨和不平,咏史抒怀,将荒芜苍茫之景与凄凉的心境融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示例二) 此句写赤壁只有荒芜、萧条的景象,引得诗人想起三国旧事,看似写落寞凄凉的景物,实则表现诗人官场不得意,内心孤落的感情。从全诗看,赤壁之景暗含
25、作者空有抱负如诸葛,却壮志难酬之情。诗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 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其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凄凉”二句: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 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 (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意?答:_(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答:_答案 (1)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人才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