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逐点突破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用书 P43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虚词的考查,大部分省市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因此考生要具有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与课内学过的虚词对比判断的能力。一、于、之、而、以、则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
2、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1学于江浦庄昶 于: 2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之: 3杖巫而遣之 而: 4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以: 5有得则书之简 则: 【我的理解】 答案:1.介词,表对象。2.助词,的。3.连词,表顺承关系。4.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5.连词,于是,就。参考译文: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
3、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邵宝三岁时父亲就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4、” 。举一反三1于 乃 设 九 宾 礼 于 廷 州 司 临 门 ,急 于 星 火 从 径 道 亡 ,归 璧 于 赵 君 幸 于 赵 王 于 其 身 也 ,则 耻 师 焉 )【我的理解】 答案:“于”作介词,主要有如下用法:介词,表处所;介词,表比较;介词,表对象;介词,表被动;介词, “对、对于” ,引出动作对象。2之 不 知 将 军 宽 之 至 此 也 之 二 虫 ,又 何 知 奋 六 世 之 余 烈 臣 之 壮 也 ,犹 不 如 人 句 读 之 不 知 ,惑 之 不 解 蚓 无 爪 牙 之 利 ,筋 骨 之 强 填 然 鼓 之 胡 为 乎 遑 遑 欲 何 之 )【我的理解】 答案:“之”主
5、要有代词、助词和动词三种词性。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这;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动词,到去。3而 蟹 六 跪 而 二 螯 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己 置 之 地 ,拔 剑 撞 而 破 之 青 ,取 之 于 蓝 ,而 青 于 蓝 死 而 有 知 ,其 几 何 离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缦 立 远 视 ,而 望 幸 焉 )【我的理解】 答案:“而”作连词,表各种关系。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4以 愿 以 十 五 城 请 易
6、 璧 指 从 此 以 往 十 五 都 予 赵 自 王 侯 以 下 莫 不 逾 侈 以 勇 气 闻 于 诸 侯 赵 王 岂 以 一 璧 之 故 欺 秦 邪 余 船 以 次 俱 进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遂 拔 以 击 荆 轲 请 立 太 子 为 王 ,以 绝 秦 望 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木 欣 欣 以 向 荣 逆 以 煎 我 怀 日 以 尽 矣)【我的理解】 答案:“以”主要作介词和连词,用法较复杂。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方位;介词,表范围;介词,凭借;介词,表原因;介词,表方式;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语助,调整音节
7、;通“已” ,已经。5则 故 木 受 绳 则 直 ,金 就 砺 则 利 位 卑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近 谀 于 其 身 也 ,则 耻 师 焉 ,惑 矣 非 死 则 徙 尔 此 则 岳 阳 楼 之 大 观 也 )【我的理解】 答案:“则”主要有连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选择;副词,表判断。二、所、乎、也、焉、者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 ,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
8、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死也者,德之徼 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 ”(选自列子 天瑞)【注】 圹:坟墓。徼:追求。1愿有所息 所: 2然则赐息无所乎 乎: 3坟如也,鬲如也 也: 4君子息焉 焉: 5仁者息焉 者: 【我的理解】 答案:1.“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短语;2.表疑问语气;3.表陈述语气;4.兼词,在那里;5.代词,指代人。参考译文: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
9、一阵。 ”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 ”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
10、行走如果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世上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 ”举一反三1所 某 所 ,而 母 立 于 兹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 嬴 闻 如 姬 父 为 人 所 杀 师 者 ,所 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 也 臣 所 以 去 亲 戚 而 事 君 者 )【我的理解】 答案:“所”有名词、代词和复音虚词“所以”等词性。名词,处所,地方;代词“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表示行为的凭借, “是用来的”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2乎 将 军 岂 有 意 乎 飘 飘 乎 如 遗 世 独 立 孰 知 赋
11、敛 之 毒 有 甚 是 蛇 者 乎 嗟 乎 ! 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胡 为 乎 遑 遑 欲 何 之 吾 独 穷 困 乎 此 时 也 生 乎 吾 前 ,其 闻 道 也 固 先 乎 吾 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己 )【我的理解】 答案:“乎”主要有助词、介词、叹词等词性。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强烈疑问,可译为“呢”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表句中停顿,不译;介词,在;介词,表比较;介词,译为“对” 。3也 沛 公 之 参 乘 樊 哙 者 也 雷 霆 乍 惊 ,宫 车 过 也 族 秦 者 秦 也 ,非 天 下 也 谁 得 而 族 灭
12、也 其 闻 道 也 亦 先 乎 吾 )【我的理解】 答案:“也”主要用作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表示陈述;表示肯定;表疑问语气;句中停顿。4焉 风 雨 兴 焉 且 焉 置 土 石 犹 且 从 师 而 问 焉 焉 用 亡 郑 以 陪 邻 然 郑 亡 ,子 亦 有 不 利 焉 少 焉 ,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 盘 盘 焉 ,囷 囷 焉 ,蜂 房 水 涡 )【我的理解】 答案:“焉”有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等词性。兼词, “于此” ;兼词,在哪里;代词,相当于“之” ;副词,表疑问,哪里,怎么;表陈述,不译;表示停顿;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5者 未 尝 有 坚 明 约 束 者 也 求 人 可
13、使 报 秦 者 ,未 得 廉 颇 者 ,赵 之 良 将 也 臣 所 以 去 亲 戚 而 事 君 者 ,徒 慕 君 之 高 义 也 谁 为 大 王 为 此 计 者 )【我的理解】 答案:“者”主要用作代词、助词。指代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判断,不译;引出原因,不译;助词,表疑问。三、何、且、乃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
14、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庄子)1子何为者邪 何: 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且: 3君乃言此 乃: 【我的理解】 答案:1.疑问代词;2.副词,将要;3.副词,竟。参考译文: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见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 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
15、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举一反三1何 何 者 ? 严 大 国 之 威 以 修 敬 也 何 不 按 兵 束 甲 ,北 面 而 事 之 何 其 衰 也 隐 隐 何 甸 甸 )【我的理解】 答案:“何”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代词,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 ;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原句意思是:( 如果不能对抗,)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北朝拜而服从侍奉他呢?)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语助词,相当
16、于“啊” 。 2且 且 君 尝 为 晋 君 赐 矣 臣 死 且 不 避 ,卮 酒 安 足 辞 命 如 南 山 石 ,四 体 康 且 直 曰 :“不 出 ,火 且 尽 ” 誓 不 相 隔 卿 ,且 暂 还 家 去 )【我的理解】 答案:“且”主要用作连词和副词。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副词,将,将要;副词,暂且,姑且。 3乃 项 伯 乃 夜 驰 之 沛 公 军 度 我 至 军 中 ,公 乃 入 秦 王 恐 其 破 璧 ,乃 辞 谢 今 其 智 乃 反 不 能 及 ,其 可 怪 也 欤 至 东 城 ,乃 有 二 十 八 骑 乃 瞻 衡 宇 ,载 欣 载
17、 奔 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尔 其 无 忘 乃 父 之 志 合 于 桑 林 之 舞 ,乃 中 经 首 之 会 )【我的理解】 答案:“乃”主要用作副词,偶尔用作代词、连词。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等;副词,表承接,可译为“才” ;副词,可译为“就” ;副词,译为“竟然” ;副词,译为“只” “仅”等;副词,译为“才” “刚刚”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代词,你的;连词,译为“又” 。四、因、与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
18、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李斯因说秦王 因: 2与韩非谋弱秦 与: 【我的理解】 答案:1.介词,趁机;2.连词,和。参考译文: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他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
19、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 ”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尉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 ”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担任秦国的
20、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他的计谋。举一反三1因 因 利 乘 便 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不 如 因 而 厚 遇 之 因 宾 客 至 蔺 相 如 门 谢 罪 相 如 因 持 璧 却 立 于 今 无 会 因 蒙 故 业 ,因 遗 策 )【我的理解】 答案:“因”主要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副词。介词,依靠;动词,凭借;介词,趁、趁着;介词,通过,经由;副词,于是,就;名词,原因;动词,沿袭,继续。2与 沛 公 军 霸 上 ,未 得 与 项 羽 相 见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与 臣 与 将 军 戮 力 而 攻 秦 则 与 一 生 彘 肩 失 其 所 与 ,不 知 吾 与 点 也 蹇 叔 之 子
21、 与 师 )【我的理解】 答案:“与”主要用作介词、助词、连词和动词。介词,和;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连词,和;动词,给予;动词,结交,亲附;动词,赞许,同意;动词,参与、参加。五、若、其、为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
22、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1若潜师以来 若: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 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 为: 【我的理解】 答案:1.连词,如果;2.副词,难道;3.介词,因,因为。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
23、,难道谁会不知道吗?”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举一反三1若 验 之 以 事 ,合 契 若 神 彼 与 彼 年 相 若 也 若 入 前 为 寿 若 使 烛 之 武 见 秦 君 ,师 必 退 若 民 ,则 无 恒 产 ,因 无 恒 心 “公 之 视 廉 将 军
24、孰 与 秦 王 ? ”曰 :“不 若 也 。”)【我的理解】 答案:“若”主要用作动词、代词、连词等。动词,好像;动词,相近;代词,你;连词,如果;连词,至于;动词,比得上。2其 臣 从 其 计 ,大 王 亦 幸 赦 臣 其 闻 道 也 固 先 乎 吾 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既 其 出 ,则 或 咎 其 欲 出 者 攻 之 不 克 ,围 之 不 继 ,吾 其 还 也 其 皆 出 于 此 乎 天 之 苍 苍 ,其 正 色 邪 ? 其 远 而 无 所 至 极 邪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我的理解】 答案:“其”主要有代
25、词、连词和副词等词性。代词,他的;代词,他;代词,自己;代词,那;副词,表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 ;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是,还是”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3为 斩 木 为 兵 ,揭 竿 为 旗 卒 相 与 欢 ,为 刎 颈 之 交 冰 ,水 为 之 ,而 寒 于 水 赵 王 窃 闻 秦 王 善 为 秦 声 以 为 桂 林 、象 郡 窃 为 大 王 不 取 也 如 今 人 方 为 刀 俎 ,我 为 鱼 肉 吾 属 今 为 之 虏 矣 慎 勿 为 妇 死 ,贵 贱 情 何 薄 于 是 秦 王 不 怿 ,为 一 击 缶 为 之 奈 何 ? 何
26、 辞 为 )【我的理解】 答案:“为”有动词、介词等词性。动词,作为,充当;动词,结为;动词,变成;动词,演奏;动词,作为;动词,以为,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表被动;介词,为了,因为;介词,给,替;介词,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上面的 18 个常用虚词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虚词的把握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用法”决定“意义” , “用法”不同, “意义”则不同。寻找规律文言虚词辨析六法学生用书 P46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
27、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
28、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中的“ 而”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 ,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 ,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 ,宾语是“刀俎”和“鱼肉” ,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 ;末句“何辞” ,即“辞何” ,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
29、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 “于” “为” “为所” ,表示宾语前置的“之” “是”等。特别补充一、如何判断“而”作连词时的并列、承接与修饰关系1如何判断“并列” “承接”关系? 主要看“而”前后的词语是否成分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此时“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随其流而扬其波” “生死而肉骨” 。看“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承接关系,如:“乃召子路而问曰” 。还可以从翻译中判断, “而”作并列时,可不译。有时翻译为“又” “和” 。
30、“而”表示承接关系时,可不译。有时翻译为“接着” “然后”等。2如何判断“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 “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当然,也可以从翻译上协助判断。当“而”表修饰时, “而”可译为“地” “着”等。二、 “与”作连词和介词时的判断“与”作“和” “同”时,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的,所以,要注意辨别。“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
31、是否为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三、 “其”作语气副词时,各种语气的判断“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是很好判断的。但是有时“其”作第一人称时,就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了。比如:“失其所与,不知。 ”此句中的“其”作“我(我们) 的”讲。在考场上, “其”作语气副词时的各种语气是考查重点。一要看位置。 “其”表示推测、反问语气时, “其”一般放在句首;“其”表示委婉、期望、祈使语气时,一般放在主谓之间。二要看语境,看翻译。根据语意把握其语气。当句中的“其”可翻译为“难道” “岂”时,表示的自然是反问语气;当“其”可翻译为“还是” “希望”等时,表示的自然是婉商、祈使语气;当“其”可翻译为“恐怕” “或许” “大概” “可能”时,表示的自然是推测语气。【考场典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