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14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名 实 北朝 颜推之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
2、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 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 ,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
3、,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 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 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 难继,功绩遂损败矣。(选自颜氏家训 ,有删节)【注】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童竖:童仆。燕:通“宴” ,宴席。造
4、次:匆忙、急促。触涂:处处。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 让:推让、谦让B雅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笃:甚、十分D辞人满席 辞:辞别解析: D辞:有文采,有才华。答案: D2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A BC D解析: 只是立名者的一种表现,作者没有明显的态度。是朝廷的做法,朝廷以为有文才,才用其人。只是宾客的一种自然表现,写完诗歌以后,沉溺其中,没有察觉别人写得如何。答案:
5、B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去。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创作,于是设宴叙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解析: 邺下少年当初是为了高洁的名声
6、,办公事尽心尽意,对下属体恤爱护,但是升官后,这样的费用日渐过多,于是他常常考虑不周全,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他的名声还是受到影响。答案: D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译文:_(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译文:_(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译文:_答案: (1)我每当被人诋毁的时候,经常因为这责备自己。(2)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3)因为一件事情作假而使得一百件诚实的事情也失去别人信任,这就是因为贪求名声不知满足啊!【参考译文】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就如同形体与影
7、像的关系一样。一个人的德行才干全面深厚,则名声一定美好;一个人的容貌颜色漂亮,则影像也必然美丽。现在某些人不注重修养身心,却企求美好的名声传扬于社会,就好比相貌很丑陋却要求漂亮的影像出现在镜子中一样。上等德行的人已经忘掉了名声,中等德行的人努力树立名声,下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可以体察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的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因此他们用不着去求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慎重对待自己的行动,常常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现,因此他们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所以他们是不会得到好名声的。人的脚所踩踏的地方,面积只
8、不过有几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从山崖上摔下去;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也往往会淹死在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脚旁边没有余地的缘故。君子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是不会容易相信;最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的名声太好,没有留余地造成的。我每当被别人诋毁的时候,就经常因为这责备自己。你们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那么你们就能如同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如同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盘踞的城池,赛过却敌制胜的将军。我看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声树立之后,就把金钱财宝弄来装入腰包;在信誉显扬之后,就不再去信
9、守诺言,不知道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宓子贱说:“在这件事上做得真诚,就给另件事树立了榜样。 ”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考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通过考察来鉴别,那么,巧于作伪的人就不如愚钝而真诚的人,他蒙受的羞辱就大了。春秋时代的伯石曾经三次推却卿的册封,汉朝的王莽也曾一再辞谢大司马的任命,在那个时候,他们都自以为事情做得机巧缜密。后人把他俩的言行记载下来,留传万代,让人读后为之毛骨悚然。最近有位大官,以孝顺闻名,在守丧时,他悲伤异常超过了丧礼的要求,其孝心可说是超乎常人了。但他曾经在守丧期间,用巴豆涂抹脸部,从而使脸上长出了疮疤,以此表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他身
10、边的童仆,却没有能够替他遮盖这件事,事情传扬出去,更使得外人对他在居处饮食诸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不相信了。因为一件事情作假而使得一百件诚实的事情也失去别人信任,这就是因为贪求名声不知满足啊!有位士家子弟,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又天性迟钝笨拙,但他家世殷实富有,很有些骄矜自负。他时常拿出美酒、牛肉及珍贵的玩赏物来利诱结交名士,凡是得到他好处的人,就争相吹捧他。朝廷也认为他才华过人,曾经派他作为使节出国访问。东莱王韩晋明,十分爱好文学,怀疑这位士家子弟写的东西大都不是出自他自己的命意构思,就设宴同他交谈,打算当面试试他。宴会那天,气氛欢乐和谐,文人才子们聚集一堂,大家挥毫弄墨,赋诗唱和。这位士家子弟
11、也是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但那诗歌却完全不是过去的风格韵味。众宾客都各自在专心地低声吟味,就没有一个发现这篇诗歌有什么异常的。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然如我猜想的那样!”邺下有一位年轻人,外放任襄国县令,他非常勤勉踏实,办公事尽心尽意,对下属体恤爱护,想以此博取好名声。凡碰上派遣本地男丁去服兵役,他都要亲自前去握手送别,又向服役的人赠送梨子、枣子、饼干等食品,并对每个人发表临别赠言说:“上级的命令,有劳各位了,心中实在不忍心。你们路上饥渴,特备这点薄礼略表思念之情。 ”百姓们因此都很称颂他,对他赞不绝口。等到他升任泗州别驾,这类费用就一天多似一天,他不可能事事都做得面面俱到,一旦表现出虚情假意,就
12、处处难以继续下去,过去建树的功绩也就随之被抹杀了。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_於_陵_三_日_不_食_耳_无_闻_目_无_见_也_井_上_有_李_螬 _食_实_者_过_半_矣_匍_匐_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 滕文公下)【注】螬:co,蛀虫。答案: 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 /匍匐往【参考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廉洁之士吗?居住在於陵,三天没吃东西,(饿得)耳朵失去听觉,眼睛失去视觉。井台上有个李子,已被金龟子吃掉大半个了,他爬过去,拿起来吃,咽了三口,
13、耳朵才听得见声音,眼睛才看得见东西。 ”二、(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 11 月联考)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
14、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郑遨传 欧阳修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
15、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有删节)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 韫:隐藏B处乎山
16、林而群麋鹿 群:与 为群C去就不违其义 就:就职D欲以禄遨 禄:俸禄解析: D禄,动词,授予俸禄,意思是让他做官。答案: D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欲以禄遨,遨不顾 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A BC D解析: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三项。所以选 C。答案: 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
17、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解析: D “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 ”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答案: D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译文:_(2)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译文:_(3)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译文:_答案:
18、 (1)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2)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 ”)。(3)以至于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参考译文】新五代史一行传序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
19、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
20、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于是)我写了一行传 。郑遨传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 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
21、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于抛弃妻子孩子远离
22、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易_曰_积_善_之_家_必_有_余_庆_昔_颜_氏_将_以_女_妻_叔_梁_纥 _而_历_叙_其_祖_宗_积_德_之_长_逆_知_其_子_孙_必_有_兴_者_孔_子_称_舜_之_大_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皆至论也。(了凡四训积善之方)【注】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答案: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
23、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参考译文】易经上说:“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喜庆的事。 ”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就将孔家所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说出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兴旺。孔子称赞舜的孝顺是不平凡的孝顺,说:“( 像舜这样的大孝) 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可以保住他的福德。 ”这都是非常正确精辟的说法啊!三、(2014黄冈 9 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郝逢传郝逢字致尧,成都人,幼好学,攻诗。性柔而惰,或谓其性懦,非能立事。常欲求乡荐,未竟。属盗起于境,资产略尽,迫寒馁而无
24、忧叹。咸平中,蜀掌兵者失律,兵乱为贼盗,杀守臣而据郡。自春徂秋,驱老幼以守城,或献谋于贼,令尽索郡中书生署职,俾立效。凡得数十辈,列兵而胁曰:“不从者即此诛戮,仍及其族。 ”皆震慑而从。逢前绐贼帅曰:“公所索儒士,某非儒,岂可徼禄?不能从命。”词气刚愤,不可屈抗。贼怒令引去,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会解于贼,楚槚 而释之。既获免,遂匿于家。天兵至,逆党歼夷,或闻于郡守,将上其事而中止。逢亦不复言,居贫自若。噫,当是时,有位者尚或苟命,而逢一士尔,能致命贼所,不陷非义。彼同禄衒势,私于身以媚时,得无愧乎!逢贫处晦迹,混于俗而人不甚知。噫!人名存诚岂易知乎?逢居州里,皆以为怯懦,洎乱而能尔,始明其
25、所履焉。是时无他虑也,去就而已。去为顺,就为逆,去难而就易,能为其所难,志以守正,是亦几乎智勇也。夫忠烈节义,何时无之,然晦于无闻,在遇不遇尔。使越石父不遇晏子,则一拘囚尔;聂政非其姊,则无名暴夫尔。其遇,千金之重;不遇,鸿毛之微。然不可欲其遇而始为也,谓不遇而不为也。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困穷而改节。苟有善,虽不我知,斯善矣,岂止蒙其庆乎?苟不善,虽不我知,斯恶矣,岂止罹其殃乎?易曰:井渫 不食,为我心恻,王明 并受其福,又曰:“何校灭耳,凶。 ”其是之谓乎?若逢所履,虽曰:“未闻。 ”吾必谓之闻矣。故为声其实,亦得有所劝焉。(选自宋 黄休复茅亭客话)【注】槚楚:用槚木荆条制成的
26、刑具,用以鞭打。井渫:井水洁净。王明:到(那里去看看) 就明白。王,通“往” ,到。明,明白。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 刃:行刑,杀头B去难而就易,能为其所难 去:距离C斯恶矣,岂止罹其殃乎 罹:遭受D故为声其实,亦得有所劝焉 声:声张,宣传解析: 去:去掉,去除。 “去就”可以译为“放弃选择” 。答案: B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郝逢“几乎智勇”的一组是( )幼好学,攻诗。性柔而惰 逢前绐贼帅 既获免,遂匿于家 词气刚愤,不可屈抗 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 或闻于郡守,将上其事而中止A BC D解析: 交代郝逢的爱好和性情;不能表现智勇;
27、是说有人准备把郝逢的事情上报给朝廷,但中途停止了。答案: 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逢的生活一直不如意。早年 “求乡荐,未竟” ,后来家产全部被盗贼抢掠,尽管在盗贼面前“不可屈抗” ,但在逆党被剿灭后仍未受到表彰。B郝逢面对敌人的威胁,一口咬定自己不是读书人,只遭遇了一顿鞭刑而侥幸得脱。他从此之后不再说自己是读书人,安然自若地过着贫穷的生活。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表彰郝逢的精神。他为像井水一样洁净的郝逢不被赏识而感到惋惜,因此一定要给郝逢写篇歌颂的文章。D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忠烈节义的看法。他认为忠烈节义的思想什么时候都有,只不过有个机遇问题,
28、人不应当因为贫穷而改变气节。解析: “只遭受一顿鞭刑”不准确,还有多次临刑的威逼;原文“逢亦不复言”意思是郝逢也不再说起他在盗贼面前的智勇表现,不是“不再说自己是读书人” 。答案: B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柔而惰,或谓其性懦,非能立事。译文:_(2)公所索儒士,某非儒,岂可徼禄?不能从命。译文:_(3)逢居州里,皆以为怯懦,洎乱而能尔,始明其所履焉。译文:_答案: (1)( 郝逢 )性情温柔而懒惰,有人认为他性情怯懦,不是一个能够建功立业的人。(2)您所要的是读书人,我不是读书人,哪里能够贪图这份俸禄?( 我)不能顺从您的命令。(3)郝逢居住在乡里,(大家)
29、都认为他胆小怯懦,到了危乱时(他) 却能做到这样(坚强不屈),才明白他所经历过的事情 (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参考译文】郝逢,字致尧,成都人。少年时就喜欢研究学问,特别注重研究诗歌创作。性情温柔而懒惰,有人认为他性情怯懦,不是一个能够建功立业的人。他常想请求州县举荐去应试进士,没有结果。恰遇到境内起了盗贼,郝逢资产尽失,他被饥饿寒冷所困却毫无忧虑和哀叹。宋真宗咸平年间,四川带兵的统帅对部下约束不严,士兵作乱成为盗贼,杀掉防守大臣占据郡城。从春天到秋天,盗贼们驱赶老人和儿童为他们防守城池。有人向盗贼献计,下命令搜索城中的所有读书人,让他们署理官职,要他们立功效劳。一共搜得数十人,在他们面前陈列兵
30、器威胁他们说:“不顺从的人立即在这里杀掉,并且还要株连你的家族。 ”这些读书人都因震惊害怕而服从了。郝逢上前骗盗贼统帅说:“您所要的是读书人,我不是读书人,哪里能够贪图这份俸禄?我不能顺从您的命令。 ”郝逢的用词语气刚正愤激,不能屈服。盗贼生气地命令把他拉出去杀了,刚要杀他又把他喊回来,重复多次,他的回答都同开始一样。恰巧遇上被盗贼解送,把他一顿鞭打之后盗贼就把他释放了。他被免除关押后就隐匿在家。朝廷的军队到来,叛逆的贼党被剿灭,有人把他在盗贼面前刚直不屈的事讲给郡守听,郡守准备把这事报告给皇帝但中途停了下来。郝逢也不再说什么,还是像以前一样过着贫困的生活。唉,在那个时候,有地位的人有些尚且是
31、在苟且地活着,何况郝逢只是一个士人而已,他能够在盗贼那里不怕捐躯,不让自己沦落到不合道义的境地。那些与他处于一样命运却眩惑于威势的人却因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讨好盗贼时,难道没有一丝惭愧吗?郝逢过着贫困的生活,行踪隐秘地混杂在世俗之中,因而人们不了解他。唉,人的名声要保存于世,哪里是容易知道的啊?郝逢居住在乡里,(大家)都认为他胆小怯懦,到了危乱时(他)却能做到这样(坚强不屈),才明白他所经历过的事情(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当时没有别的想法,只不过是拒绝或顺从而已。拒绝(盗贼的要求)是合乎正义的做法,顺从(盗贼的要求) 就是叛逆朝廷,拒绝是难以做到的,顺应是容易做到的,郝逢能做到他难以办到的事,立志坚
32、守正道,这样可算智勇双全的人了。至于忠烈节义,什么时候都有,然而很多时候却会默默无闻,这在于是否遇到机会。假使越石父没有遇见晏子,那他就只是一个被拘禁的囚犯而已;聂政如果没有他姐姐的教诲,那他就只是一个无名暴徒而已。一个人如果遇到了机会,就可能会成为比千斤还重的人;如果没碰上机会,就可能还是如鸿毛般轻微的人。然而一个人不可以因为希望遇上机会就开始做某事,也不可以因为没遇到机会就不去做某件事。兰草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因为没人而不发出香气;有道德的君子也不因为困苦走投无路而改变气节。如果有了善行,即使别人不知道是我,这个善行啊,难道仅仅是让人蒙受吉庆吗?如果做了坏事,即使别人不知道是我,这种恶行啊
33、,难道仅仅是让人遭受灾祸吗?易经说:“井水被疏浚得很洁净了却没人喝,为此我感到很伤心,大家到井边去看看就明白了,让我们大家共同享受井水的福泽。 ”又说:“肩负重枷,失掉耳朵,有凶险。”说的难道就是这种情况吗?像郝逢所经历的事情,虽然说大家没听到,但我一定要让大家知道。所以替他宣扬他的事实,自己也得到勉励。1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是_以_古_之_作_者_寄_身_于_翰_墨_见_意_于_篇_籍_不_假_良_史_之_辞_不_托_飞_驰_之_势_而_声_名_自_传_
34、于_后_故_西_伯_幽_而_演易 ,周旦显而制礼 ,不以隐约而不务,不以康乐而加思。(选自曹丕典论论文)答案: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 /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参考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国的伟大功业,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命有时间限制,荣誉欢乐只能终于一身,二者必终止于常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流传没有穷尽。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在文章书籍中表现自己的意见,不借助史家的言辞,也不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地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后推演出了周易 ,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 ,(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 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