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历史解释:意义的追寻,一个完整的历史研究程序包括三个关键环节:第一,考证清楚每一个研究对象所涉及基本史实;第二,将有关史事贯通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叙事;第三,挖掘出相关史事和过程背后的意义,并尽可能解释每一史事由以发生的原因。 洪业、周一良:六W WHY何故,即历史解释,历史是否需要解释? 否定者:钱大昕、兰克 肯定者:司马迁、司马光、年鉴学派,第一节 被解释的历史,所认识的历史,其实已经经过了加工处理,尤其是研究者或读者的解释。这种解释非但无损于历史的真相,而且有利于真相的呈现;解释使历史秩序化、条理化。 历史是被解释的历史。一、历史离不开解释,历史文本归根结底是为传达某种意义
2、而存在的,历史研究者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赋予历史以“意义”。意义通过解释而呈现,历史离不开解释。 1、重演心灵世界 历史学家所面对的过去,是一个心灵世界的过去,对心灵世界的研究除了用科学的方法之外,更多的或者说主要的要运用历史学家的理解和感受能力。,2、回答历史问题 历史研究、历史论证的“每一步都有赖于提出一个问题”,历史解释的实质是“回答问题”。 “解释”起源于“问题”,“问题”由史学家提出。“要研究问题,不要研究时代”。阿克顿 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实际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学。,3、寻找历史的意义 把“历史”的层面推到了非确定性的层面,从理性的层面推到了价值的层面,从科学的层面推到了人文的层
3、面,即从实证的层面推到了诠释。 历史学家通过解读以往人类行为留下的遗迹来解读以往人类行为本身,这使得历史学的对象具有了双重“文本”的性质:不但历,史遗迹成为有待解读的文本,连历史实在也可看作有待弄清有待解读的“文本”。 历史学家要使“历史”具有意义和价值,必须超越“实在”,走向“解释”。 4、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 每个事实即是一个解释,而每个解释即是一个事实。 解释可以被视为广义的历史叙述的一个环节。,二、历史解释的依据 史家的价值理念、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科学原理,是进行历史解释的依据和参照 1、现在观 历史的意义不是渊源于“过去”本身,而是渊源于史家生存于其中的“现在”;没
4、有“现在”这架天平,人们是无法确知“过去”的轻重的。,在,史家可以“为历史而历史”,凭自己对历史本身的兴趣来研究历史,但史家的“兴趣”,仍然包括在“现在”的范畴之内。 2、未来观 对未来的判断常常左右着,诱导着人们应回忆哪些历史,凸现哪一部分过去,强调什么样的遗产,突出何种传统。 3、价值观,意义诠释由以进行和展开的主要资源首先就是历史学家的人文价值理想。 历史学必定总是建立在一种前提假设之上的,即一种价值预设之上。 4、历史观 历史学绝不应局限于或满足于这种纯粹的和精确的记述,它必须对这一事件放入某种因果框架中,这就是解释。,历史学家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单纯陈述事实,他还必须赋予这种事实以一种意
5、义,他必须解释与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即需要一种“理论预设”。 所谓的“理论预设”,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观。 5、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 要对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本身进行全面细致地解读,还必须借助于以社会生活各部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须向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借取方法、模式和认识能力,用这些学科的学理去阐释相关的历史现象。,第二节 历史解释的基本模式,两种解释传统 实证主义:孔德 唯心主义:德罗伊森 一、覆盖律模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波普尔:历史科学猜测的是引用某些普遍的自然规律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做出假定性的说明。 普遍规律在解释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历史学或社会学提供的大部分
6、解释缺乏对预先假定的普遍规律的明确陈述和清晰阐明。也就是“规律被覆盖”。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想要把他的研究限制在对过去的纯粹描述中,而没有任何提供关于关联和决定的解释和陈述的企图,他也必须不断地利用普遍规律。 批评:历史不一定是因果性的,也不一定是演绎性的。历史事件不可能重复出现,,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覆盖定律模型并不一定能够解释具有各自特性的这些历史事件。 人类在历史领域中不掌握像牛顿定律这样的严格规律;历史研究中也无法通过观察完整把握事件发生的初始条件。 二、理性解释模式(人的主观动力) 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行动是受一定思想、意图、目的和动机支配的。,历史事件只有一次性
7、,没有重复性。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要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去洞察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只有辨析出思想,行为才可能变得可以理解。这种解释模式把理性作为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因而可称之为“理性解释模式” 1、移情 狄尔泰:移情解释理论,通过移情作用,能使自己超越主观并体验他人的经历。也就是说,通过对他人的“重新体验”,从而了解他怎样感觉、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了对他人行为的理解。这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引人了同情和移情的概念。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要去设法理解历史行为者的思想;把历史行为者的思想理解明白了,那些行为造成的历史事件、过程的真相也就能够述说明白了。,历史研究就是心灵的重演。 柯林伍德: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新思想
8、它们。 陈寅恪:了解之同情。 批评:它保证不了由它导致的历史解释的可靠性。 三、历史解释的其他类型 1、常理解释,2、时空限制 3、可行性 趋势:规律与理性的综合。,第三节 历史解释应用举例,一、明清小农经济:“萌芽论”与“过密化” 1、资本主义萌芽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 2、过密化(内卷化) 黄宗智 小农经济的过密化产生于人口和可得资源间的失衡,人口的增长会造成过剩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生存压力,导致极端过密化的产生,因而过密化是人口压力下,下维持生计的策略,虽然有总产量的增加,却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没有提高基础上的总产量的增加,也能产生过密化的商品化,但这种商品化却延缓了小农经济,并不能使小农经济解体。 二、法国大革命:社会解释与政治文化解释。 大革命只是一个神话。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精英革命。 三、清代思想史:外缘因素与内在理路 1、反满思维下的解释模式 2、启蒙思维 3、余英时:内在理路说 政治化或社会化的解释是外在解释,而从学术史本身的解释则称为内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