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贸易01 02 03战时军事贸易体制的建立 战时军事贸易政策 军事贸易状况及其对大战的影响战时军事贸易体制的建立01随着战争的日趋激烈,敌国封锁的日益加强,货物的输出、输入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各交战国的对外关系,战时对外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进口商品结构发生改变,军用物资输入占居主要部分。二,是对外通商关系受到限制,贸易总额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发生很大逆差。一战中,由于战争给对外贸易造成逆境和困难, 如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军事贸易很难开展,也很难促进战时经济保障,为此,各交战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迅速地调整政策,由平时贸易转变为战时贸易。第一,建立了战时对外贸易的管理
2、机构,对战时贸易实行高度的集权管制。第二,确立了战时对外贸易管理的几条原则。建立了战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对战时贸易实行高度的集权管制如德国,在英国对德宣战后 5天,即由陆军部发起成立了战时原料处, 1916 年扩大改组为战时局,它是德国国家总动员的主体机构,总揽产业、输出输人、劳务等的统制管理,战时局下面,专设一输出人部,管理战时对外贸易。1914年 8月 8日,德国成立了“ 战时工业委员会 ” 和 “ 战时原料管理处 ” ,前者负责分配政府订货和管理军需生产,后者下属59个军需公司,专门管理征集和分配各种工业原料,把重要原料和货物优先给予垄断组织。 “ 随着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在分配稀
3、缺原材料方面便需要研究出一套系统性的优先顺序的标准,从而迫使人们要有某种程度的先行思考,也就是要对未来的消费结构作出某种计划性的安排。”除了对生产需求的计划外,由于战争造成的普遍饥荒,德国先后建立起了战时粮食公司、中央饲料局、中央马铃薯局、战时动植物油脂管理局、中央水果蔬菜局、战时粮食局、帝国谷物局、帝国服装局等机构,这样就把人们基本的消费需求也纳入了政府计划管理的轨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划机构。对此列宁曾高度评价说,德国 “ 无可争辩地可以说是最准确、最精密、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 ” 。战时德国能够把基本生产和消费逐渐纳入计划管理之中,其 “ 经济基础” 在于对企业和劳动力的政府管制。
4、1915年,德国通过了一个卡特尔化法律,进一步促进了战时德国主要工业经济垄断组织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和管制的手段。 1916年德国颁布了兴登堡纲领,规定劳动力不能随意流动,一切工业生产必须首先服从军事需要,从而为战时计划机构的运转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条件。对企业和劳动力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已经使经济发展脱离开了市场利润的导向,转而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生产。与其他主要国家的战时经济一样,德国的战时计划经济最初也是出于战时的临时需要,但是在这种需要中最终发展出国家控制经济的一种新模式。英国在开战初期,即下令任命白糖委员,战前英国白糖 ,均从德、奥等国输入,战时则转向西印度及南洋群岛购买。 1914
5、年 8月用救令任命白糖委员, 1914年 10 月,商务部根据军部要求,为购买军用冻肉,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缔结协定, 1916年 3月,陆军部着手购买俄麻, 1916年 5月,从印度输 入 兽皮,主要目的是制造军靴, 8月,为确保供应黄麻制品,陆军部直接由出产地输入, 11月,首次购买英属地的羊毛,由政府独占, 1917年 4月,陆军部独占马尼拉麻的输入事宜,其独占的主要目的是阻止价格暴涨,并节约船舶用于最有效的地方。到 1917年末,因粮食、牛酪、肉类等,因产地等原因,购进价格不一,英粮食部统一独占供给,维持价格的平均水平。上述国家独占输人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保证军需供应,二是维持价格,免除国
6、内混乱。点击处添加文字0确立了战时对外贸易管理的几条原则 首先维护国家信用的原则由于战争物资耗费的巨大,国内生产的增加赶不上消耗的增加,结果输人激增而输出减少,为增加输入,必须有足够的硬通货,否则,国家信用就会动摇。因此各国管理对外贸易,限制输入,奖励输出 ;一方面减少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收入,维持国家支付能力,避免金银和外汇的过度动用,以巩固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信用基础 。 实施优先的原则即优先满足国家最迫切的需要,如军需品,军火工业的原料、机器设备、粮食和燃料等等,这些是战时主要物资,不可或缺的东西,必须随时加以补充 ;其他别的东西可以不买或少买,但这些东西是非买不可的。 阻止本国物资供给敌国
7、和购买敌货的原则战争爆发后,各交战国立即断绝了与敌国的一切经济关系,彻底禁止与敌国的通商,如在协约国方面,禁止德、奥、匈等敌国商品的输入,并对于使用敌国原料以制造商品的中立国也制定禁止输入的原则 (法国依赖敌国原料,开始是 25%,后则减至 5%)。同时对于敌国直接间接输出也加以禁止,从 1916年 6月 14 日至 17 日,协约国在巴黎专门召集经济会议,商讨对德经济对策,此后协约国对德经济封锁更加严厉,禁止与德通商,监视协约国与同盟国人民之间的商业往来,限制德国人之工业所有权等。战时军事贸易政策02(一 )加强对输入品的组织工作各交战国把货物分成三类,即 优先进口 的, 限制进口 的和 禁
8、止进口 的 :优先进口的主要是武器和其他军用品,国防工业用的机器和原材料,交通运输工具和燃料,也包括部分必需生活用品 ;限制进口的一类包括国家很需要的物资,但不输入并不减少作战力,如纸张、书籍、糖、毛织品等 ;禁止输入的包括一切奢侈品和艺术品、化妆品、烟茶、酒类、玩具等,还包括本国的产量已经是够自给的。大战开始时,英国粮食 4/5来自国外,为了确保粮食供应,英国增加了糖、小麦、肉类的输入,此外优先输入各种纤维原料、皮革兵器、火药及制造原料、器具机械等,满足军需民用。英国属地澳大利亚政府和新西兰帝国补给局,为英政府代理机关,掌管主要粮食,购买、聚集、储藏运输原料,对于所能输出的全部剩余物资,在英
9、政府与属地政府间缔结固定价格长期买卖条约。直属殖民地,所采用方式略有不同,锡兰岛官方为英政府代理机关,负责调运椰子油、非洲西部油脂用种子及棕搁油,不能直接购买,然而禁止输往英以外之国家,如输往英国,则英海军部特派船只运送。战时德国曾遭到协约国方面的严密封锁, 但初 期仍能与荷兰、丹麦及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等维持贸易和交通,并与其他中立国通商。德国为了输入粮食和其他资源,设立中央购买公司,并调配国内货物,开战初期,汉堡帝国购买公司、但泽战时购买贩卖公司、波森物资输入公司等各有代理店,结果物价昂贵,不久就合并改组为中央购买公司,该公司在荷兰、丹麦、瑞士各地开设分店,负责调配物资。中央购买公司组织分中央
10、、物资两部,下设三十多个分科,规模十分庞大,几乎独占货物输人,对于维护价格水平贡献很大。(二 )严格限制输出、输人物资战时输入贸易的目的在于保证军需品的输入,限制非重要品的输入,各国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法国,在开战后一年半内,对国内生产物则封锁国境,对国外商品输入,则开放国境。法国平时贸易输入远大于输出,战争爆发后,收支失去平衡,财政陷入困境,为缓解困难,法国一方面大举外债,另一方面则极力减少输入非重要品,特别是对军事需要程度较少的商品,采取禁止输人政策。战时也限制对非重要品的输入如英国 战时为节省船舶与制止奢侈,曾禁止输入非重要品及奢侈品。英政府又先后对于白糖、茶、香烟、可可、咖啡、挥
11、发油及药类等加倍课以关税,为制止奢侈,对汽车、影片、钟表、照像机及各种乐器等也课以从价税,即麦肯纳关税 (Reginald Maekenna)。英国在开战后,立 即 禁 止 粮食品的输出,几个月后又禁止饲料的输出,其后于 1914年秋,对羊毛、毛织物输出也加以限制,在输出时,须经商务部批准,而该部对适于军用的羊毛及织物类一律不许输出。1915年 5月,英政府对英海军、协约国海军、铁道及军需工业等需要,国内人民的需要,为充分供给,而禁止煤炭输出中立国,后规定为无商务部批准,则一律禁止输出。开战后,法国也数次发布禁令,禁止输出重要品, 其中与制造兵器有关系而禁止的有兵器、火药,飞机、交通器具、光学
12、机械、五金、矿物、化学工业品及其他各种原料,共达数百种。重要品的输出,在协约国内部则比较缓和。 例如英国供应法国钢铁、煤炭、羊毛及一部分兵器,而法国则供给英国飞机大炮等,俄国向英法购买兵器、被服,各协约国则向美输人各种军需品和粮食等 ;至于与中立国的贸易,一般是以输出作为交换条件而输入必需商品,如英国战时对中立国禁止输出钢铁,但也有例外,如向南美输出轨道,以清偿借贷 ;英从西班牙输人钢铁等矿石,故对采矿用的煤炭,特准输往西班牙。英国为输入瑞典、挪威的坑木、各种矿石、钢铁等也作为交换特准输出煤炭,美由南美输入硝石时,也曾供给挖掘机械、燃料、采矿工粮食等,与日本交换铅铁。至于德国,则特设输出入部,
13、且设立顾问机关附属于帝国输出入委员会,指挥钢铁工业品允许输出之中央部以外之三十余个立案机关,负责调节输出。(三 )制定战时物价政策、关税 政 策 和战时外贸法律。对于须优先进口的货物,减少或完全免除进口税,在运输 、保险、金融等方面给以特殊的便利,必要时,由国家给进口商以补贴,并亲自在国外市场进行采购。对于应当奖励出口的货物,政府减免出口税,在急需品等方面给以便利,由国家补助货物生产和出口者。为增加军需品的输入,各交战国政府直接到世界市场进行采购,购买所需物资。 比如,英国为购买美国军需品及原料等物资,曾先后派人到美国,后来又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共同设立调办机构,以利于采购物资。为扩大贸易,征
14、发商船,海运对战时贸易极为重要。 战 时 ,由于军用船舶的需要日益紧张,故被征发的商船也日趋增加,如英国所征发商船,几达本国总船舶数的 90%,法国在 1917 年末,船舶亦被征用殆尽。军事贸易状况及其对大战的影响03战争极大地影响到国外各市场间的联 系 ,几 乎所有参战国的军事贸易都受到了影响,但影响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国家,比如德国、奥地利、俄国等与国外市场几乎完全断绝了贸易往来。德国由于受经济封锁、贸易杜绝, 不能输入原料、制造品丧失海外销路、有些产业甚至于荒废。由于受德国潜水艇的攻击,船舶被害甚多,美国棉花陷入不能输入的状态,英国棉业受到沉重打击。受德国潜水艇的威胁,其原料棉花供应中断,
15、数百万人的生活立即发生困难。英国政府不得不组织棉业统制委员会以编制棉纺织业,并限制生产时间,限制机械运转,实行轮班制等。总之,由于对外贸易状况恶化, 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业生产的下降,英国对外贸易受到沉重打击。俄国的贸易变化俄国海路运输英国为弥补巨额的逆差,不得不变卖 10 亿英磅的国外投资,并欠下美国 9亿英磅债务,英不仅把世界金融主要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并且成了美国的债务国,美国还占据了欧洲、拉美广大市场,日本商品也大量涌进印度和东南亚等英国统治的市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被美国夺占。英法两国所采取的加强封锁德国的措施急剧地限制了从国外取得所缺乏的原料和粮食的可能性,德国
16、出现了某些关键性的资料供应不足,甚至出现严重短缺或枯竭。在战争的头两年中,美国利用其 “ 中立 ” 地位,大发战争财,美是协约国军需物资和消费品的主要供应国,美政府鼓励美国公司组成许多对外贸易的联合垄断组织。摩根的公司垄断了英、法在美的物资采购,并作为英、法在美的代理机构。美国的主要贸易和贷款对象是协约国,但也没有放弃同德、奥等做生意。后来英国为切断中立国与德国的贸易往来,扼杀德国经济,英实行海上封锁,美驶往德国的商船所载货物常常被英海军没收。 1916年美对英、法、俄、意出口达 32亿美元,对外贸易的增长刺激了美国工农业的发展,美工业生产 1918年比 1913年增长 38%,农业生产战时比 1913年增长 24%,小麦的种植面积由 1913年的 4.5亿英亩增至 1919年的 7.5亿英亩,食品、肉类和食糖出口增加 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