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呐喊自序随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丝缕(l ) 奚落(x) 柜台(gu ) 排斥(ch)B幼稚(zh) 慰藉(ji) 喝彩(h ) 愤懑(mn)C振臂(b) 慷慨(ki) 槐树(hui ) 悬揣(chun)D门缝(fng) 不惮(dn) 呐喊(n ) 蒲扇(p)解析:悬揣(chui)。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曲笔 肄业 驱除 高不可攀B对峙 嘱托 侥幸 不暇顾及C慰藉 大抵 敷衍 天崩地坼D怯懦 幼稚 付印 慷概激昂解析:慷概激昂慷慨激昂。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括号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鲁迅作品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即使看来纯属个人生活回忆
2、,也总能给人以深刻的 。(2)当读书人手不辞卷、目之于字时,书就将自己 的知识、信念、情感传输给读者。(3)鲁迅先生收在呐喊与彷徨中的作品,涉及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 所在。A启示 蕴含 症结 B启示 蕴藏 关键C启发 蕴藏 症结 D启发 蕴含 关键解析:“启发”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 ”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 “蕴含”的意思是包含;“蕴藏”的意思是积蓄而未显露或未发掘。“症结”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答案:A4下面一段话,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说来,我的小
3、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可想而知了, 到今天还能蒙着小说的名, 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 如何总不能说不是一件侥幸的事。A然而 假如 无论 B虽然 但是 不管C然而 甚至 无论 D虽然 也 不管解析:答案:C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因为开放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所以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B虽然我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我知道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C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见到了许多我久违的中国人了,一样是强壮的体格,都显出麻木的神情。D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就已经到了东京的原因,是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解析:A“所以
4、”应为“然而”;B“虽然我”应为“我虽然”;C“许多我久违的”应为“我久违的许多”。答案:D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或者我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称之为“呐喊”。B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C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D所用的要因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等等,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解析:A 引号改为书名号:呐喊;C 冒号和逗号互换;D 删掉省略号。答案:B课内文
5、段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回答 719 题。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6、,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
7、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7对“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中“梦”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自己前途的美好设计。 B毁坏“铁屋子”的希望。C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 D救国救民的理想。答案:D8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睡的人们”指不觉悟的国民。B“铁屋子”比喻当时黑暗的社会。C“我”是“熟睡的人们”中的一个,“金心异”是清醒者中的一个。D“金心异”认为既然有人醒来,就有毁坏“
8、铁屋子”的希望。解析:“我是熟睡的人们中的一个”不对。答案:C9鲁迅有关“铁屋子”的一段话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顽固的黑暗社会很难摧毁,写文章呐喊,也是徒劳。B不愿因大嚷起来,而使清醒的人经受临终的苦楚。C为从睡时入死灭而并不感到就死悲哀的人而忧虑。D揭示鲁迅当时的社会观,同时也表现出他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中的矛盾和痛苦心情。答案:D10加点这句话的意思是( )。A本以为现在已经不是一说话就没完没了的人。B本以为现在是一个切迫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C本以为现在已经并不是一个迫切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D本以为现在已经并不是一个迫切得不能自言自语的人了。答案:C11文中所说的“当日
9、自己的寂寞”是指( )。A年青时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作者悲哀寂寞,抄写古碑,自我反省。B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C年青时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作者如置身荒原,用种种方法麻醉自己。D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一一破灭之后感到了寂寞。答案:A12“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与下面能构成因果关系的项是( )。A弃医从文 B办新生 C抄古碑 D为新青年作文解析:注意结合文段的相关内容。答案:C13“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与上文的这两句话呼应:
10、 参考答案:“不免呐喊几声”,“当然听将令的了”。14请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答: 参考答案:选文说明呐喊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15请用原文字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呐喊”的目的是 。(2)作者“呐喊”的原则有:第一 ;第二 ;第三 。(3)作者“呐喊”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1)“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第一 “须听将令” ;第二 “不主张消极” ;第三“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3)“不恤用了曲笔”1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作品只是“小说模样的文章”?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自己刚刚从事小说创作,作品还不够成熟。17作
11、者为了“听将令”而“呐喊”,“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请解释“曲笔”在文中的意思。参考答案:“曲笔”之不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18怎样理解文中“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参考答案:这是比喻说明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19“现在你大嚷起来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有怎样的含义?参考答案:这里反向说明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无异于使他们所受的痛苦比愚弱会更厉害。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孙 郁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
12、过一些材料。五十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里,
13、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的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
14、隐喻,在鲁迅那里竟出现了。文本中折射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不妨这样说,兄弟二人中,一个是理论的建设者,一个是实践的自觉者。而实践在那时更为艰难、不易。我总觉得鲁迅考虑问题比周作人要复杂。比如吧,写小说时,不像后来的茅盾那样按着一种理论去构思图景。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他在民俗方面表现的意象,其丰富性是远远在周作人之上的。高远东先生在描绘祝福时写道,那是一篇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在鲁镇这个世界里虚构的场景,是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缩影。一个感性的画面里透出的信息,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广度和深度。我有时在读完
15、鲁迅的小说后,感慨道:周作人于小品文里苦苦期待的东西,竟在鲁迅那里看到了。就思想的广度而言,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因为深深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今人说鲁迅的作品有深远的价值,其实就因为折射出民间的本然,乡民与弱小者的世界,是真的、未被士大夫篡改的世界。中国历代文人不太注意世俗的亚文化,以为卑下无聊。但鲁迅却于此发现大的悲欣,他在那里才找到文化里生动的遗存。不过那寻找是身临其中的,身上也带着泥土和血气,不像周作人那样高枕无忧的休闲状。周作人将思想、审美与己身的愉悦结合起来,是雅人的空灵与智慧。鲁迅有着自己的空灵和智慧,却不去躺在榻榻米里悠然自乐。他像一只田野里的狼
16、,叫出了黑夜里的惊恐,也叫出了一个民族的哀凉。没有办法,他在内心深处,要和黑暗里的存在一同存在。(摘自随笔2006 年第 5 期) 20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参考答案:鲁迅 周作人里:鲁迅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外: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21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参考答案: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
17、重视在民间的土壤里挖掘文化的本源,发现有价值的珍贵的思想;在他的影响下,涌现出了来一批民俗学的学者。鲁迅是实践的自觉者,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在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着历史的投影。22概述作者对鲁迅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么根据?参考答案:鲁迅同周作人一样极力提倡对民俗学的研究,只不过鲁迅更重视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重视从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历史的投影。考虑问题要比周作人复杂,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往往要理论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鲁迅的民俗学研究之路是和他本人的
18、个性分不开的,即“适宜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深深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他的小说折射出了民间的本然。23“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的意义。参考答案:华老栓: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 闰土:少年:活泼、勇敢、多知,热情、纯真。成年: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闰土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说明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杨二嫂: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而今的杨二嫂讨要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放肆、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