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文化与五千年中华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一、酒的种类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酿酒业也已逾几千年。对酒的制作十分讲究,酿出了不少的中外享誉的好酒。我国有八大名酒:茅台、 汾酒、 五粮液、 剑南春、 古井贡酒、 洋河大曲、 董酒、 沪州老窖。流传至今的中国酒种类繁多,如白酒、 葡萄酒、黄酒、 药酒、 啤酒
2、等, 应有尽有。1.白酒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脂类为主体的符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类酒。2.葡萄酒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城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酒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目前中国国产葡萄酒品质优越3.黄酒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 20%。不同种类
3、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褐色 。4.米酒米酒,古人叫“ 醴” 。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它为“米酒” 或“甜酒” 。5.药酒药酒,素有“ 百药之长” 之称,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 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置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究竟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6.啤酒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排名第三的饮料。啤酒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啤酒是根据英语 Beer 译成中文“啤”
4、,称其为“啤酒 ”,沿用至今。啤酒以大麦芽、酒花 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饱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二、酒与文学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 “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 ”,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 对酒当歌 ”,孟浩然“把酒话桑麻” ,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 ”。陶渊明有 饮酒二十首 ,杜甫有 饮中八仙歌 ,欧阳修有醉翁亭记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 。 “
5、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 ) ;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 170 首(篇) ,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 300 首(篇) ,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 ”、 “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 ) 。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 ”贺知章春兴:“ 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李白将进酒:“
6、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 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 ”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中,酒的功效更是奇异。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酒不醉,立就。 “元四家” 中的黄公望 “酒不醉,不能画 ”。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 , “遒媚劲健,绝代所无” ,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 ,于是留下了“挥毫落纸如云烟” 的古诗四帖 。此外,在中国小说戏剧创作中,酒是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素材。 三国演义中
7、的“曹操煮酒论英雄” 、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 、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 、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一个“酒”字,演绎了人世间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叱咤风云、风云际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三、酒与历史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
8、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就是一场酒桌上的政治决战。借酒为名来玩政治手腕较有名的还有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另外,用酒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招,宋太祖赵匡胤是做得最成功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出征,军至陈桥驿时,其部下发动兵变,给他披上黄袍。赵匡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可当了皇帝以后,晚上却经常失眠,他担心那些拥护他登上皇位的统兵将领,也一
9、旦被他们的部下黄袍加身,这就麻烦了,后来,他采取了谋士的建议,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握有兵权的高级将领,酒酣之时,太祖假醉向他们陈说了自己的担忧,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第二天便称病解职,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四、酒与政治左传有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 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
10、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战国策记载:“ 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实践证明夏禹的预言是正确的。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为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
11、西周统治者在取得天下之后,周公总结借鉴夏商两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 。 酒诰中认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代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范例。五、酒与经济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
12、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六、酒与传统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
13、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 酒” 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 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 、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 水源木本” 的情思和“慎终追远 ”的悼念结束语总之,中国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及作用,酒文化渗透在古代人生活的各种领域,它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人文,无论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还是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我们中国的五千年灿烂文化中,酒文化一直闪耀着熠熠星光,永不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