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0 分钟 150 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lio) 骀荡(di)消弭(m) 牵强附会(qin)B.骠勇(pio) 蹁跹(pin)混蛋(hn) 殒身不恤(yn)C.瘙痒(so) 蓊郁(wn)漫溯(s) 亟来问讯(q)D.秸秆(ji) 弄堂(ln)掮客(qin) 道义相勖(x)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迤逦 蟊贼 披肝沥胆 削足适履B.辐射 落寞 心无旁骛 攻城掠地C.冠冕 膨胀 殒身不恤 锐不可挡D.颓圮 惦量 指手画脚 甘拜下风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2、的一组是( )从调查结果看,体育运动已成为青年热衷谈论的话题,运动已成为青年日常生活中_的组成部分。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会_作出答复。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A.不可或缺 择要 而是/或者B.不可缺少 择要 就是/或许C.不可缺少 摘要 而是/或者D.不可或缺 摘要 就是/或许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九月之后在开发商为回笼资金而造成的纷纷降价的局面下,该集团推出一系列措施,保持了在楼盘销售方面的优势。B.网络沟通互动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心理学家将因为媒
3、体社交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定义为“在线社交疏离症” 。C.辩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交流形式,大到国际事务的争辩,小到生活中买卖物品时的讨价还价,甚至是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都会涉及。D.解决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环保、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 ,有国别体的国语 战国策 ,有纪传体的史记 汉书等。B.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刘姥姥滑了一跤,还把潇湘馆误以为是公子书房。在秋爽斋早饭时
4、,凤姐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了大观园里史无前例的大笑。在缀锦阁午饭,席间行酒令,刘姥姥插科打诨,藏精于拙,博取一笑。C.小说的结构是一个“容器” ,意思是作家在构思一篇小说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一样东西,让人物和情节围绕这样东西来表现和行进,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 , 半张纸中的“半张纸”等。D.我国的现当代散文名篇不胜枚举,有巴金的小狗包弟 、陆蠡的囚绿记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和而不同”歧义辩正边家珍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朱熹注
5、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表述为:“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里的“同”特指“小人”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 论语所载与“和而不同”句式相类似的话还有“威而不猛”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惠而不费” “乐而不淫”等,可抽象为“A 而不 A”。A 是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正价值,而 A则是追求此种正价值时容易出现的偏弊。孔子希望人们在追求某种正价值时,要防止由此而易于产生的偏弊、过当。比如“威而不猛” ,应该追求“威” ,但要防止过当而变成“猛” 。再如“欲而不贪” ,
6、“贪”就是“欲”的偏弊和过当表现。与此相同, “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 ,但要防止无原则的苟同。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说的“直而不倨” “曲而不屈” , 荀子不苟里讲的“宽而不慢” “察而不激”等,也属于“A 而不 A”的表达句式。有的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事实上是将“和而不同”与“弛而不张” “秘而不宣” “隐而不彰” “聚而不散” (A 而不 B)这类句式等同起来了,这是不正确的。在后者中, “弛”和“张” 、 “秘”和“宣” 、 “隐”和“彰” 、 “聚”和“散”属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对于“和而不同”来说, “和”的对
7、立面不是“同” ,而是“相仇”“相斗” ;“同”的对立面也不是“和” ,而是“异” 。事实上,古人常将“和同”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用,如“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 ;“凡事不和同,则不济”等。不少人关于孔子“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的解说,大都因为不明白“和”与“同”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有的人阐发“和而不同”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同”特指那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而是把“同”的概念解释为“相同” ,再引申为“单一” “单调” ,实际上也就把孔子的原命题悄悄转换为另外的命题了,即“事物单一、单调是不好的” ,或“事物的合成需要不同的元素” ,或“不同的元素都是必要的” ,这样
8、的阐发显然偏离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本义。如果这里的“同”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 ,那么“小人同而不和”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因为就人际关系的通常表现而言, “相同” “认同” “赞同”不大可能导致“不和”。另外,还有人说“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而和”的意思,这也是欠妥的。如果两人观点有所不同,若是“大同小异” ,求同存异尚可致和;但若是“大异小同” ,而且这种“异”属于对抗性质,那么就很难致和。把“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 ,实际上是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这种观点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选自人民日报 ,2013 年 8 月 1 日,第 7
9、版)6.下列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轻易盲目附和。B.“和而不同”与“宽而不慢”是同一命题,不能将“宽”与“慢” 、“和”与“同”对立起来理解。C.“和而不同”讲的是要追求“和” ,防止“同” 。因此, “和”与“同”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D.有“不同”的元素是必要的,无论是“大同小异” ,还是“大异小同” ,都可以将“和而不同”引申为“不同而和”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处理“异”与“同”的关系时,如果求同存异,就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
10、谐融洽。B.有人引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时,常将“和”与“同”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理解符合孔子的本意。C.孔子讲“小人同而不和” ,是指小人在追求“同”这种价值时,由此会产生“不和”的结果。D.在孔子之前, 左传就已经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但孔子的观点深受朱熹、荀子等后人重视。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就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就不能轻易附和苟同。B.事物有多样性,要有不同,这种理解与孔子的“和而不同”不是同一概念,前者将“同”理解为“相同” 、 “单一” 、 “单调”等意思。C.古人常
11、将“和同”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使用,而今不少人却将“和”与“同”对立起来理解。D.在实践中, “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不同”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有些“不同”是很难达到“和”的地步。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 汉书 ,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
12、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
13、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李陵策名上
14、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 分) ( )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A. B.C. D.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
15、有的批判。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 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赴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 分)译文:_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 分)译文:_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16、(3 分)译文:_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 ”余尝 于 圣 俞 家 见 公 自 书 手 简 再 三 称 赏 此 二 联 余 疑 而 问 之 圣 俞 曰 此 非 我 之 极 致 岂 公 偶 自 得 意 于 其 间 乎 乃 知 自 古 文 士 不 独 知 己 难 得,而知人亦难也。(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8 分)清平乐弹琴峡 题壁纳兰性德泠泠 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注】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 “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泠泠:水流声。(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4 分)答: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