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容美土司历史调查.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4188854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容美土司历史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容美土司历史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容美土司历史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容美土司历史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容美土司历史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容美土司史作者:祝光强 赵平国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3 更新时间:2006-9-26 聚居湘、鄂、渝、黔四省(市)边界地区的土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在土家族历史上,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过,并影响着土家族聚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土司制度。在土司时期,土家族聚居地区存在着大小数十个土司,其中容美土司雄踞一方,实力较强,影响较大,到容美土司末期,雍正皇帝仍然认为:“ 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为富强”。 容美土司地处楚之西“南徼” 。东联江汉,西接渝黔,南通湘澧,北靠巴蜀,境内山岳连绵,沟壑纵横,最高海拔 2300 多米,最低在 200 米以下,是武陵山脉

2、东段的中心。其疆域控制面积元末约 2000 平方公里左右,明末清初鼎盛时期达 7000 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的大部分地区,巴东县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恩施县、建始县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至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其控制疆域缩小在四关四口(东百年关、洞口,西七峰关、三岔口中,南大崖关、三路口,北邬阳关、金鸡口)之内,总面积亦在 4000 平方公里上下。 容美土司在元称黄沙寨千户、容美军民总管府、容美宣抚使司,在明称容美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宣慰使司,清沿明制,称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明

3、洪武七年后,容美土司下辖家乡寨、五里白崖、椒山玛瑙、石梁下洞、五峰石宝六个长官司;永乐定制后下辖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四个长官司,崇祯十三年后五峰、石梁、椒山、水浕源四长官司升安抚司;石宝、下洞、玛瑙、通塔坪四个副长官司升长官司。另外,容美土司私自设立的长官司、指挥司、土知州、千户、百户、参将、洞长等多达 27 个。容美土司古称容米,又称柘溪,是容米部落的后裔。 “容米 ”,据土家族语言学家考证,为古土家族语“ 妹妹” 的意思。从这个语言信息中可以推断,容米部落是一个以女性为首领的部落,或者说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特点的原始部落。这个部落是古代巴人廪君种的一支,最

4、早出现在长阳县资丘镇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以后,容米部落沿天池河而上,从今日的五峰,逐步深入到今日鹤峰一带,建立了第二个容米洞,史书称之为“新容米洞” 。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元至大元年(公元 1308 年) ,史书上始有记载。容米部落处于“世外桃源”的境界长达 1600 年以上。 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田氏为容米部落受姓后之沿袭。第一代土司为墨施什用(元至大三年被授予黄沙寨千户) ,第二代土司为田先什用(元至正十年被授予容美洞等处军民总管府总管) ,第三代土司为田光宝(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授予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军民宣抚司事) ,到末代土司田明如共传承 15 代、23 位司主。容米部落的首

5、领开始没姓氏,后来渐以祖先之称谓而受姓,因其先祖墨施(或称墨色什)之“ 墨色” 在土家语言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故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 墨” 到“天” ,再由“天”到“ 田”,墨天 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容美土司,从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至大三年(公元 1310 年) ,到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之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 ,历经 425 年,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容美土司的兴起时期,从元至大三年(公元 1310 年) ,到明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计 212 年,中央王朝变换了两个朝代,14 个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 8 代 11 位司主。其间,建立和

6、完善了土司制度,加强和密切了中央王朝的关系,司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迁徙和动乱,可用之兵由 1000 土兵达到 3000 土兵左右,疆域比元末扩大一倍以上,由一个不见史志的洞蛮部落而发展成为施州卫的四大土司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容美土司逐步走向鼎盛的时期。从明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田世爵袭职开始,至清顺治三年(公元 1646 年)田玄病逝为止。其间,中央王朝变换了 6 位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 5 代 7 位司主,共历时 124 年(公元 15221646 年) 。在这其间,汉语、汉文化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儒、道、佛学说逐步深入,封建地主经济开始出现,以田九龄、田宗文、田楚产、田玄为代表的田

7、氏诗人群形成,可动员兵丁在七千名以上,土司控制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公里,是容美土司的鼎盛时代; 2 楼 2006-12-20 21:28 举报 |作者:祝光强 赵平国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6 更新时间:2006-9-26 中央王朝所制定的土司制度全面实施之前,在容米峒这块不毛之地,就有一个十分活跃的,开始以女性为首领的部落。这个部落经过了部落战争、迁徙繁衍、发展稳定的漫长进程。这就是自称“贝锦卡” 的容米部落。 一、古代巴人的后裔 (一)容米部落活动的地域,是古代巴人活动地域的一部分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当代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表明:清江流域是古代巴人廪君种活动的中心地区。 历史文献记载最

8、早的为西汉刘向所著的世本 ,后来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 、后魏丽道元的水经注 、唐人所辑的晋书 、杜佑的通典 、樊绰的蛮书 、五代杜光庭的录异记都有记载。比较完整的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 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

9、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朗。 ”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 “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 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城龙舟坪之西北沿清江而上约 70 多公里,都镇湾附近清江南岸的佷山之上,长阳县人民政府辟为旅游圣地,名曰“ 民族之源” 。在山的最高峰、赤黑二穴之上的盔头岩上建向王庙,以纪念廪君巴务相。笔者于 2005 年 7 月,在县民宗局的安排下,曾到武落钟离山进行了考察。 据 2004 年 9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王善才教授主编的清江考古记载,自 1987

10、 年清江水电梯级开发以来,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在长阳境内,清江沿岸(设定的隔河岩电站库区内) ,科学发掘出10 余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群,共发现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 3 万多件,其中属于早期巴人的遗物有 1 万多件,成为解决早期巴人历史悬案的珍贵实物证据。最典型的早期巴人遗址是 1983 年发现,1988 年、1989 年、1995 年先后进行三次考古发掘的香炉石遗址。它地处长阳县城西 97 公里的渔峡口镇东南 0.5公里处,清江北岸,总面积 3 万多平方米,在中心区挖掘 400 平方米,获得早期巴人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

11、商时期的巴墓葬。经专家研究认为: “香炉石遗址,不仅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而且地层堆积也很清楚。由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各个时期,从早期到晚期,都是连续传承而没有中断。除在战国时期已见到巴、楚文化共存外,春秋以前的巴文化是比较单纯的,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说明香炉石文化遗址的早期巴人遗存不是外来文化,而是当地土著文化遗存。从在夏时期的早期巴人文化地层中还可见到少量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残件看,这早期巴文化的前面恰恰衔接着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文化,可见早期巴人的最初出现,应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联盟时期,这与我们对巴人首领“廪君” 的生存年代至迟应在距今 4000 年以前的分析是基本吻合的” (见清江考古

12、515 页) 。 湖北省人民政府已于 2002 年 12 月公布香炉石遗址为全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鉴于香炉石遗址出土的丰富文化遗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考古学家已将之命名为“香炉石文化” ,即古代早期巴文化(见清江考古454 页) 。 容米部落的活动中心在今鹤峰县的容美镇,即新容米洞一带。其活动范围北至清江以南,南至南渡江以北至西,上下爱茶司(今宣恩县沙道镇的莫家台一带) ,东至五峰县的石梁司。约有 60%的面积属于清江流域,30%的面积属于溇水流域,10%的面积属于酉水流域。其中有三条水道与清江直接相连: 4 楼 2006-12-20 21:29 举报 |一是天池河,发源于今五峰县的罗风

13、垭黄连坪,流经五峰县城石梁司及水浕司、谢家坪等城镇,由天池口注入清江,全长 45.45 公里,河流坡降为 32,其中属于容米部落活动的地域约占 35 公里(见 1992 年版长阳县志84 页) 。 二是泗扬溪,发源于今五峰县傅家堰与湾潭镇交界的分水岭,全长 45.05 公里,由渔峡口附近的双古墓注入清江,河流坡降为 27,其中属于容米部落的活动地域约占 41 公里(见 1992 年版 长阳县志84 页) 。 三是咸盈河,发源于今鹤峰县的芹草坪、火烧屯一线,全长 41.3 公里,河流坡降35,由巴东县的桃符口注入清江,其中容米部落活动地域约占 31 公里以上(见 1990 年版鹤峰县志67 页)

14、 。 就容米部落活动地域的地理位置而言,都是古代巴人廪君种活动的范围。 (二)巴人文物相继出土 在容米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带,出土多件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用的器械。1983 年 9 月 8 日,在容美镇近郊之鸡公洞和镇中心区,相继出土春秋时期巴人用的虎钮錞于两尊,各重 7.5公斤,高 37.5 公分;同时还出土战国时期的兵器钺,该钺为铜质,束腰式,圆弧刃,长6.87 毫米。 1986 年 12 月,在容美镇西 10 公里处的姜家坡出土青铜编钟一件,形体扁宽,甬空未封衡,通高 46.5 公分,重 4.415 千克,钟身有枚 40 颗,枚的部位较高,专家鉴定为典型的巴文化遗物。这些文物证明,容米部落的活动

15、地域就是巴人活动的地域。 (三)巴语言的残存 巴人无文字,语言的残存也是极为难寻的。据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湘西北“土家 ”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考证,残存的巴语有自称“ 比兹” 、虎称“李”(或称李父) 、鱼称“陬隅 ”,还有他所怀疑是巴语的两个字,一为“ 賨”,一为 “赕”。这些词语在容美地区均相当流行。 先说自称“比兹” 。容美土家自称“ 贝锦”(见容美土司史料汇编10 页) ,地名有容美镇北的“ 北佳坪 ”(就是潘光旦先生在论文中引为论据的北佳坪) ,与北佳坪相连的还有巴子山、芭蕉河、巴家湾等。鱼之佳品称“白甲”。 (见清道光本鹤峰州志 再说鱼和虎的称谓。鱼称“陬隅”,虎称“ 李”,公

16、老虎称“李巴子”,母老虎称“ 李尼嘎”,这在容美地区是妇幼皆知的“土”语。且容美地区有个叫“ 李虎坡” 的地名。李虎坡在南渡江右岸,是容美南府(今为鹤峰县五里乡的南村村)通往容美中府(今为鹤峰县容美镇)的必经之路, “李虎坡长 50 里,高接云汉,洞穴叵测,老虎在焉,常夜出伤牛畜。相传昔日有虎化为人,自称姓李,居此,故名。 ”(见清顾采容美纪游 、 容美土司史料汇编309页)这个坡多虎,虎在巴语称“李父”,以后汉语代替了巴语, “父” 与“虎”近音,再加上汉语中“山高坡陡” 的 “坡”字,就成了 “李虎坡”。人们为了解释“ 李”字这个巴语中的“ 虎”字单词,又造出一个“以虎化人,自称姓李”的故

17、事来。殊不知这个故事又与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上说的“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遂以人祠焉”的神话传说相对应。这一切都说明“李虎坡”这个地名确实是由巴语转化而来的。 第三,关于“赕” 和“賨”这两个被怀疑是巴语的单词。 “赕”字的本意, 后汉书上说得清楚:“ 杀人者得以倓(同赕)钱赎死”。南朝宋何承天纂文说:“倓,蛮夷赎罪货也” 。宋书卷八三又解释为“遣人入蛮,矫诏慰劳,赕伐所得,一以入私 ”,把“赕” 当作了敲诈勒索“ 蛮人” 的总称。这个 “赕”,在容美地区至今仍应用甚多。如“屁不赕”就是一例。现在说“屁不赕” 这句话的本意是表示“ 什么都不怕”、 “没有什么了不起”、 “豁出去了”等等,翻

18、译过来就是说:“我连赕都不怕,还能怕什么呢?”“ 赕”是什么意思,说“屁不赕”的人不一定懂,但他们对“屁不赕 ”一词的使用一直是合乎“ 赕”的本意的。由于“赕”是古稀字,书写起来,多把“屁不赕” 的“赕” 误写成汉语 “鸡蛋”、 “鸭蛋”、 “混蛋”的“蛋 ”字了。 “賨”字, 魏书 卷九六言:“ 巴人呼赋为賨。 ”我们说“纳赋”,巴人说出“ 賨”。自秦汉南北朝,中原统治者,所诛索于巴人的賨,钱与实物都有。这个“賨” 字在容美地区至今亦有所用。 “賨成 ”就是一例。按 “賨成 ”现在的意思就是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如某人需要一笔钱,一时无法凑齐,若能賨成我凑齐这笔钱,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又如

19、男女相爱,要人说合,说合也叫“ 賨成” 。 “賨成 ”一词,是巴人及其后裔漫长的出“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支持,患难与共,抗拒欺诈的一种地域性的民俗语言,只是为了便于书写,多把“賨成” 二字写成汉语的“总成 ”了5 楼 2006-12-20 21:29 举报 |据汉书地理志 载:黔中郡更名为武陵郡后,在武陵郡境内设迁陵县(含今保靖、秀山等地) 、酉阳县(含今永顺、龙山、黔江、酉阳等地) 、零阳县(含今龙山、永顺、慈利等地) 、充县(含今桑植、大庸、来凤、宣恩等地) 、沅陵县(含今永顺、泸溪等地) 、佷山县(含今长阳、五峰等地) ,南郡设巫县(含今巴东、建始、恩施等地) 。东汉之后,建制无变化。

20、三国至隋唐时,因为不断的分裂动荡,武陵郡不仅没有扩大,而且比以前范围更小。由此可见,自秦汉至唐宋,再到元末,容美既未独立建制,也未被划属周边任何一个郡县。这就是说,自公元前 300 多年秦灭巴,到元至大三年(公元 1310 年)十一月,元史卷二十三明确实记载容米洞为“四川行省绍庆路所隶 ”的 1600 多年时间,是一个容米部落的编年史“ 空白” 。 长期的“世外桃源” ,使容米部落形成了诸多奇风异俗,如绵延数千年的女性为尊的“习俗”;对白虎图腾崇拜、对祖先崇拜、对山神崇拜等多神并存的信仰;长期的原始狩猎、渔猎生活方式养成人们的坚毅勇敢的性格;长期的洞穴为居而创造出的洞穴文化和洞穴建筑艺术;从演

21、示“ 雍尼布索” (兄和妹)开始人类繁衍的花灯到不悲其死,但乐其功的跳丧遗风,等等这些奇风异俗,直到现在,仍然有诸多保存下来,向人们展示着“容米古桃源” 的风采。 (四)容美田氏的授姓与发展 从容米部落到容美土司,从酋长到司主,都是田氏世袭的一统天下。由于容米部落长期的“ 世外桃源” 生活,这个田氏(以下均称容美田氏) ,既不是潘光旦先生在湘西北的“土家 ”与古代的巴人中所列举的先贤诸田之后,也不是清初严首升撰写的田氏世家中表述的田行皋之后,更不是清康熙年间容美宣慰田舜年在屏山万全洞所供奉的“先世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之后,而是容米部落之后。 容米部落和土家族的其他一些先民一样,开始是没有姓氏的,

22、以后又怎么姓了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土家语向汉语逐步演化的过程。 元至大元年(公元 1308 年)以后,正史记载容米部落的首领开始多为“麦色什”、 “墨施什用” ,以后又记载为“ 田墨什用 ”、 “田先什用”等等。前两个名字是土家语,后两个名字则是土家语和汉语组合而成的,有由土家语向汉语演化的意思。土家语墨(麦)译成汉语就是天地的“天” ,土家语 “色什 ”、 “施什用”、 “什用”,译成汉语就是 “首领”、 “酋长” 、 “大王” 的意思,土家语“墨施什用” (或麦色什) ,译成汉语就是“ 天王” 的意思(现在容美土家人把最权威的人称为“天王老子” 大概就是从此派生的) 。元至大元

23、年以后,随着容米洞蛮较多地开始了与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往,姓氏也产生了微妙而又是非常重大的变化。 “墨施什用” 为什么又称“田墨什用” ,他的儿子为什么叫“ 田先什用”呢?这是因为土家语的墨(麦)是汉语的天,汉语的天与汉语的田是近音,所以“田墨什用”和“ 田先什用” 是土家语和汉语结合组成的,它标志着土家语向汉语的演化。再进一步,汉语的“天” 不是姓氏,汉语的“田” 是姓氏, “天 ”“田” 谐音,所以“ 田”就成了容米部落的姓氏了。容美田氏就是从土家的“ 墨”(麦)演化为汉语的“ 天” ,再由汉语的 “天”演化为汉语的姓氏“田” 。 “墨天田” 就是容美田氏的演化过程。 在“墨 天 田”演

24、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田先什用和田光宝两代。田先什用是墨施什用之子,是元泰定三年(公元 1326 年) “寇长阳”的 “蛮酋”,也是元至正十三年(公元 1350 年)立军民总管府的总管。田光宝是田先什用的儿子,是元末被授予容美洞宣抚使司的宣抚使,又是丙午年(公元 1366 年)向吴王(即明太祖)投诚缴印,被吴王加封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事”的土官。田先什用的名字既有土家语又有汉语,是土家语和汉语组合而成的名字,田光宝则完全是汉语化的名字,这说明田先什用是促使土家语向汉语演化的第一人。而在田先什用去逝之后,田光宝又给父亲加封了一个完全汉语化的名字田乾宗。乾宗,按汉语的解释为“开

25、天辟地,第一代祖宗 ”的意思,其目的在于强调田先什用作为“始祖” 的地位,和肯定他促使土家语向汉语演化所作出的贡献。应当说,田光宝第一个完成了容美田氏墨 天田”的演变过程。这就是容米部落强宗大姓田氏的独特发展。 按照元、明、清正史和有关史料的记载,容美田氏的承传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从容美司主田舜年算起,他的父亲是田甘霖,他的祖父是田玄(后避讳称田元) ,他的曾祖父是田楚产,由此上溯为田宗愈、田九龙、田世爵、田秀、田保富、田潮美、田胜贵(又名答谷什用) 、田光宝、田先什用(田乾宗) 、墨施什用(麦色什、田墨) ,再上溯就无记载可查了,只有用田玄说的“ 自汉历唐,世守容阳”的概念语言来回答了。 这个

26、概念是个拢统的概念。它应该是容米部落时期,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由部落迁徙、繁衍、稳定、发展而成为容美土司和前奏。 田氏世家追溯源流之说,系带有攀附之嫌。如果田行皋、田弘正这些汉人中的朝廷命官来当土人的鼻祖,是很难设想的,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7 楼 2006-12-20 21:30 举报 |作者:祝光强 赵平国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 更新时间:2006-9-26 元大德末年(公元 1300 年前后) ,容米部落在新容米洞有土兵千人,常向周围扩张,引起周围郡县的注意,巴东县唐伯圭上奏皇上建议派官军讨伐,始见于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 1308 年) 招捕总录? 四川门三月条载:

27、五月,归州巴东县唐伯圭言:“十七洞之众,惟容米洞、罔告洞、抽栏洞有壮土兵一千,余皆不足惧也。若官军讨之,可分四道。其一,自红砂寨直趋容米、坑珍、昧惹、卸加、阿惹、石驴等洞;其一,从苦竹砦抵桑厨、上桑厨、抽栏洞;其一,由绍庆至挲摩、大科、阳蔓师、大翁迦洞;其一,从叉巴洞、向十万、大帝什用洞兵接应,如此可平。 ” 容米部落第一次进入国家的正史就是这一条。巴东知县唐伯圭奏言,不仅说明容米洞有“壮土兵一千 ”,而且说明了容米部落活动的具体地区范围:巴东红砂堡以南,桑厨(即桑植)苦竹砦以北,绍庆(今重庆市彭水县)挲摩、大科、阳蔓、大翁加洞(今来凤大旺)以东。从此以后,对容米部落扩张的记载日渐增多。 元史

28、卷二十三(武宗纪)至大三年(公元 1310)四月巳酉条载: “容美洞官田墨纠合蛮酋杀千户及戍卒八十余人,俘掠良民。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以安抚副使梓材为使,往招之。 ”又同年十一月戊子条续载: “尚书省臣言。又言四川行省绍庆路所隶容美洞田墨连结诸蛮攻劫麻寮等寨。方调兵讨捕,遣千户塔术往谕田墨施什用等来降。宜立黄沙寨,以田墨施什用为千户。 ” 蒙兀儿史记-海山可汗纪至大三年十一月条记载为: 容美洞土司(时属四川绍庆路)田墨施什用杀千户勿戍卒以叛,劫掠麻寮等寨。命永顺安抚使梓材及千户塔术招之。至是,以为黄沙寨千户。 陇右金石录-安德基碑文则记为施州容美洞麦色什: “友闻、友

29、庆、安德二公子也。,大德二年(公元 1298 年)友庆袭父职,拜武德将军、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副万户,佩虎符。 (武宗)至大二年(公元 1309 年)施州美容洞(按当是容美洞) 麦色什侵 寨官,铲掠居民。川省拟友庆领兵 入贼巢。麦色什据险,不能挫制。友庆出己资金币十端、二十疋,倾诱归款。从容谕以 威德。麦色什感泣待罪,管容美洞。上悯其悔罪,授麦色什黄沙寨千户。 ” (注:为辨不明的字,下同) 以上四条史料记载说明:其一,容米部落逐渐向外扩张,发展壮大。 “纠合蛮酋” 和“连结诸蛮” ,都说明容米部落不仅是“容米洞蛮” ,还包括其他“ 洞蛮”,是“诸蛮” 的首领,诸如以后在洪武年间容美宣抚司下属

30、的椒山玛瑙、五峰石堡、石梁下洞、水浕源通塔坪等“洞蛮”应在其内。 其二,关于“攻劫麻寮等寨” 的问题。麻寮指麻寮土司,初盘据在今鹤峰县境内南渡江以南的五里坪地区,是容米部落的近邻。容米部落“攻劫麻寮 ”一事,尽管中央王朝明令禁止,他一直没有停止,实际进行了 60 多年(约公元 13001368 年) ,一直把麻寮土司“攻劫”到大岩关以外的走马坪地区才告一段落。麻寮土司初建寨府于五里坪西北一大岩壁中间海拔 1606 米处的大岩洞里,今人称麻王寨者是也。后在麻王寨正南方岩下海拔 923 米处设立府衙,名曰南府(今为鹤峰县五里乡的南村村,该村有一居民点,名称南府垭(衙) ,其府遗址尚存) 。麻寮土司

31、当时的活动范围,包括今鹤峰县的五里坪、三路口、六峰、下洞、走马坪和五峰县的湾潭大面等地区。后来,由于容米部落的步步紧逼,麻寮土司亦步步后退:一退 8 公里至五里坪南一山顶之上海拔 1482 米处,建立第二个寨府,名叫荣阳寨(麻寮土司为唐氏世袭,司主唐国政号荣阳,故称荣阳寨) ,寨府下建立府衙,今寨府遗址尚存。土兵在周围屯驻,今称唐家村。二退 12 公里,至三路口东北 2 公里海拔 1500 米的山顶上,建立第三个麻王寨(又称荣阳寨) ;到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麻寮土司又第三次后退,越过大岩关,退至花桥坪城墙口山上(今属鹤峰县走马镇花桥村)海拔 1340 米处,建立第四个荣阳寨府。至此

32、,经过容米部落 60 多年的步步逼紧,麻寮土司的势力范围,完全撤退到大岩关以外的慈利县十八都地(今属鹤峰县走马镇地区) ,大岩关以内的五里坪地区全部被容米部落占据。洪武七年容美宣抚司下辖的家乡寨和五里坪、白崖头两个官长司就是这一地区。 其三,容米部落的向外扩张,引起了元王朝的高度重视,都派了相当高的官员前往容米招抚。 安德基碑文记载的,前往容米洞招讨的友庆是河东、陕西等万户府副万户,佩虎符;元史记载的前来容米招降的塔术,官职也不小,是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千户所的达鲁花赤(达鲁花赤,元朝官员,蒙语为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的意思。在元朝汉人不能任正官,各路、州、郡、县均派达鲁花赤以掌实权) 。他们

33、来容米,不是征讨,而是招抚,用金钱物资收买,封官许愿。先封了个“黄沙寨千户 ”,是个级别低于安抚使的土官(黄沙寨今鹤峰县容美镇附近的黄鸶寨) 。尽管官职级别很低,也是中央王朝第一次给容米部落授的官职。 容米部落的首领麦色什虽然成了黄沙寨的千户,但是他对此并不在意,并无约束,继续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他的儿子田先什用袭职后,继承其父麦色什的遗志,坚持向外发展。元史? 泰定帝纪 泰定元年(公元 1324 年)十二月乙亥条载:“夔路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九洞为寇,四川行省遣使谕降五洞,余发兵捕之” 。 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三年(公元 1326 年)四月戊戍条载: “(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结十二洞蛮寇长阳县。湖

34、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都不花招之。田先什用等五洞降。余发兵讨之”。 元史-文宗纪至顺二年(公元 1331 年)七月辛丑条载: “怀德府峒蛮二十一洞田先什用等以方物来贡,还所虏生口八百余人,给其家。 ” 以上四条史料说明:其一,容米部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壮大,在攻劫麻寮的同时,还有力量“ 结十二洞蛮寇长阳县”;其二,田先什用比其父麦色什有所进步,不仅可以做到招之即降,还释放部分被掳人口,以适应中央王朝治蛮的怀柔政策,讨得中央王朝的信任。至正十年(公元 1350 年)容米洞上升为“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见元史-顺帝纪至正十年正月壬戍条 ,正式成为府一级的土司。这标志着长达数千年的容米部落社会的结束和

35、容美土司制度的建立8 楼 2006-12-20 21:32作者:祝光强 赵平国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7 更新时间:2006-9-26 (公元 13501522 年) 此间,容美土司经历了田先什用、田光宝、田胜贵、田潮美、田保富、田镇、田秀、白俚俾、田世瑛等九位司主,中央王朝变换了两个朝代、12 个皇帝,历时 172 年,容美土司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兴起。 一、元末明初的曲折发展 (一)详察时局,择善而从 容美在元顺帝正至十年(公元 1350 年)正月升为府级土司,并非朝廷特别重视该土司,而是与元朝晚年的动荡大局有关。至元三年(公元 1337 年)白莲教徒攻下归德府属县,翌年淮西有

36、人称王。至正八年(公元 1348 年) ,台州盐贩方国珍为乱于东南沿海。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 年)白莲教徒“拥众至十万”于淮域,其中,徐寿辉等攻陷蕲水镇、襄阳及峡州。可见早在容美升府之前,江淮已乱,而后,渐及三峡地区。早在至元六年(公元 1340年)朝廷已升散毛为宣抚级大土司,后又于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 年)升永顺安抚司为宣抚司,又后四年升大奴管勾洞为忠孝安抚司,升盘顺府为安抚司等等,都说明元朝纷纷提升诸土司的目的,是在笼络长江中游的“蛮夷”,以期牵制群雄的攻势。换而言之,容美升为府级土司,及以后不久又升为宣抚司级大土司,都和天下纷乱的时代背景相关连。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 136

37、6 年) ,田光宝袭职不久,朱元璋击灭陈友亮,而“尽有江楚之地” ,张士诚盘踞“ 淮东、浙西 ”,明玉珍“全有巴蜀”。特别是明玉珍早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 年)称帝于成都,国号为夏。为了巩固川东门户,明玉珍对散毛、忠建、施南诸土司大施拉拢,升散毛宣抚司为沿边军民宣慰司,升施南长官司为宣抚司,承认忠建土司建都元帅府。容美土司当时归属四川行省绍庆路,当然在明玉珍“笼络” 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容美司主田光宝继承其父“详察时局,择善而从 ”的方针,审时度势,不与明玉珍为伍,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 1366 年)二月,派其弟光受及宣慰同知彭建思,带着元朝所授的宣抚印章,前往澧州,归附朱元璋。

38、明太祖实录卷十九,丙午(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 1366 年)二月丁卯条载: 容美洞宣抚使田光宝遣弟光受及宣慰同知彭建思等,以元所授宣抚印章来。上命光宝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事,仍为置安抚元帅治之。 此事大获朱氏欢心,乃授容美田光宝为四川行省参政等职衔。这参政虽是虚衔,可知容美土司在彼时的地位实高于相邻的保靖、散毛诸土司。第二年(吴元年公元 1367 年) ,朱元璋又明令扩大了容美土司的势力范围, 太祖实录卷二十二,吴元年(公元 1367 年)正月壬午条载: 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以田光宝掌司事,并立太平、台宜、麻寮等十寨长官司。 黄沙寨,即今

39、容美镇附近的黄鸶寨,靖安为今鹤峰县的五里地区,麻寮为今鹤峰县的走马地区,太平为今鹤峰县的太平镇地区,台宜为今湖南省石门的添平、泥沙地区。容美土司统领的范围大有发展。 (二)处变不惊,泰然应对 太祖实录卷五一,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四月丁亥条载: 是月,湖广慈利县土酋覃垕连构诸洞蛮为乱。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以兵讨之。敕谕璟曰:“ 蛮贼恃山溪阻险,乘时窃发,出没无常。若根诛其党,必深入山谷,伤损士马,所得不足以偿所费。今师入其境击之,但使远去,不会出扰州、县可也。不必穹其巢穴,更宜约束麾下,慎无逐利轻动。 这就是“覃垕之乱” 。覃氏原是慈利军民宣抚使,吴元年(公元 1367 年)曾率麾下蛮酋

40、及土绅, 至山下军门拜见湖广参政杨璟。时至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 ,朱明王朝急于进军四川, 消灭明王珍,统一天下,湘西是入川的重要通道,有数万明军从此过境入川。时值湘西大旱,慈利、大庸“人相食”“ 饥民流离”。大批明军过道, “苛索军粮”,与土民争食,这就是“覃垕造反” 的直接原因。至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四月,覃垕联合九溪一十八洞的蛮首,起事造反,反抗明军的苛索,几乎截断了明军进川的通道。在明王珍被消灭以后,朱明王朝即兴兵围剿覃垕。开始命杨璟征讨失利,又命卫国公邓愈、江夏候周德兴、中山候汤和,兵分多路,合攻茅岗覃垕寨,容美洞也受诛连。 太祖实录卷六十四,洪武四年(公元 137

41、1 年)四月戊子条载: 9 楼 2006-12-20 21:32 举报 |中山候汤和师克归州李逢春烽火山寨,分遣南雄候赵庸、宜宁候曹良臣帅兵取桑植、容美洞。及会江夏候周德兴合攻茅冈覃垕寨。庸至中途而返,独良臣会攻诸山寨,平之,和仍驻师归州。 明史卷一三三曹良臣传云: (洪武四年)从伐蜀,克归州山寨,取容美诸土司。会周德兴拔茅冈覃垕寨。 看来,朱明王朝是把容美洞作为覃垕“造反”一十八洞的一部分对待的。其实不然,容美距茅岗数百里,明军入川不会“苛索”到容美。且天气大旱,对容美这个以狩猎等自然采集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区来讲,亦无大碍,覃垕不会联合容美,容美也不必要跟着他与朱明王朝对抗。 太祖实录中

42、记载“取容美”,说是“ 取道容美” 可以理解,说是作为覃垕的同党而先“夺取容美” ,则完全是受诛连了。 太祖实录卷七十,洪武四年(公元 1371年)十二月丙申条载: “四川容美洞宣抚使田光宝子答谷什用(即田胜贵)等来朝,贡方物,纳元所授金虎符。诏赐衣服有差”。 看来,朱明王朝还没有把容美作为覃垕的同党对待。当然,容美土司对朱明王朝亦有不满之处。吴元年正月,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军民宣抚司,并立太平、台宜、麻寮等十寨长官司,比容美原管辖的疆域将近扩大一倍。紧接着于同年三月,湖广行省参政杨璟“取澧州石门县”逼近容美(见太祖实录卷二十二吴元年三月条) ,于洪武二年(公元 1369

43、年)六月,策动“土酋覃顺(即覃天顺,台宜长官) 、唐勇(即麻寮长官)率众归附” ,杨璟奏授前者为添平千户所千户,后者为麻寮千户所千户,而直属官兵系统(见太祖实录卷四三洪武二年六月甲子第及七月己酉条) 。两所参用流官武臣与土酋为千户之下的百户,以防容美夷寇(见楚故略?九溪卫 添平守御千户所? 、 麻寮守御千户所 。把容美土司统辖的相当大的两个长官司分割出去,而成为“监控“ 自己的对手,容美司主当然是忿忿在心。尽管内心不满,但还没有达到参与覃垕举兵反对朱明王朝的地步,这也是容美司主处变不惊的独到之处。 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正月,澧州蛮向天富“作乱”,涉及到湘鄂西诸洞蛮,朱元璋命卫国公邓愈

44、为征南将军,江夏候周德兴、江阴候吴良为副,将兵讨之(见太祖实录卷七十一,洪武五年正月甲戍条) 。是年三月, “征南将军卫国公邓愈兵至澧州,遣营阳候杨璟等讨散毛、柿溪、赤溪、安福等二十九洞,平之。 (见太祖实录卷七十三洪武五年三朋,庚子条) 散毛(今来凤县部分) 、柿溪(今桑植县部分) 、赤溪(今桑植县部分) 、安福(今桑植县城)均是容美土司的近邻,都受到“征讨”,惟容美土司没有受到“征讨” , 避免了一场兵燹之灾,仍受到降级之处分。 太祖实录卷七十二、洪武五年正月壬辰条载: 容美洞宣抚使田光宝遣其子答谷什用等来朝贡方物。赐光宝文绮二疋,答谷什用等衣人一袭。仍改(容)美洞军民宣抚司为长官司,秩正

45、六品,以光宝为长官。 同年年底,邓愈平定散毛等三十九洞蛮之乱,班师回朝受赏。由于乱党甚多,散毛柿溪等洞又是容美的近邻,以往也曾结联为乱,故朝廷疑容美及其麾下的小土司可能参于乱事。但怀疑不是事实,终于在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十一月又恢复了容美的宣抚地位。太祖实录九十四卷洪武七年十一月丁亥条载: 诏置容美宣抚司家乡寨、五里自(白)崖、椒山玛瑙等处,水浕源通塔坪、石梁下洞、五峰石宝六长官司。 家乡寨和五里、白(误为自)崖两长官司,均是原麻寮土司属地,元末“容米攻劫麻寮”时占据,现属鹤峰县五里乡管辖,家乡寨今为鹤峰县五里乡的杨柳、南村一带,白崖今为水泉村的白崖头一带。椒山玛瑙长官司现属鹤峰县的

46、下坪乡,椒山为椒山溪,今留驾司;玛瑙为马瑙头,今岩门村,以后发展到巴东清江以北野三关以南的马(玛)老(瑙)头。水浕源、通塔坪长官司,均在今五峰县和鹤峰县交交界地之大面地区和百顺桥地区、水浕源司以后又发展到今五峰县东北之水浕司。石梁下洞官长司今为五峰县的石梁荒和鹤峰县的下洞坪地区。五峰石宝(误为宝寨)今为鹤峰县城附近的五峰山、北佳坪,后迁徙至五峰县城之五峰山地区和鹤峰县下坪乡石宝寨地区。这是朱明王朝对容美土司所属范围的第一次界定。其地域位置按现在的区划应为:鹤峰县除大隘关外(走马、铁炉地区)之全部,五峰县除菩提寨以东、长茅关(长茂司)以北之全部,巴东、建始、恩施、长阳清江以南的小部分地区。 10

47、 楼 2006-12-20 21:32 举报 |作者:祝光强 赵平国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7 更新时间:2006-9-26 (一)容美定制为施州卫的四大土司之一 洪武末年,朱元璋凭借他国势日强,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采取强硬高压手段,废除了大部分土司衙门(有的是明令废除,有的像容美土司那样,虽没明令废除,也是搁置起来) ,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 1394 年) , “其西南夷隶湖广者,宣慰使四:施南、思南、永顺、保靖。安抚司一:忠建。长官司三:臻剖、六洞、黄坡等处。 ”(见太祖实录卷二三二)这说明鄂西众多的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均被“废除”。就是施南宣抚司和忠建安抚司,也于洪武二十七年后寻

48、废(见明史?地理五 ) 。 永乐元年(公元 1403 年) ,朱棣继位,一改明太祖洪武末年废弃众多土司的局面,在太宗实录卷十六中,反映其这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的若干变化: “上曰:祖宗大经大法,万世不可改,其他若时有不同,后世当因时损益以便民,岂可执一而不知变通之道?天下人既以为便,则当从之。盖洪武初,各设长官司,后苗蛮 梗化,发兵讨平之,遂废。至是,招辑其民复业者众,故复设焉,仍以土人为长官”。永乐二年(公元 1404 年) , “设散毛,施南二长官司”(见太宗实录卷三十一) 。这是明成祖(朱棣)政策改变后的第一个动作。接着,永乐四年(公元 1406 年)三月,升施南、散毛二长官司为宣抚司,

49、设高罗安抚司,设木册、唐崖二长官司(见太宗实录卷五十二) 。六月,置湖广容美、忠建、施南、散毛四宣抚司经历知事各一员(见太宗实录卷五十五) 。 (请注意,此条实录说的是置四宣抚司经历、知事,而不是宣抚司本身,这说明容美宣抚司本身就不曾废除) 。史学界认为,容美与施南、散毛、忠建并列为施州的四大土司(宣抚级) ,是乐永定制政策实施的结果。随之,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四长官司均于乐五年(公元 1407 年)二月、三月得到恢复。 (见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六十五) 。 (二)设流官吏目,加强了中央与土司的联系 永乐定制的另一大措施,是在土司的基层衙门(长官司一级)设流官吏目一职。永乐二年置散毛、施南长官司流官吏目各一员(见太宗实录卷三十一) ;永乐七年(公元1409 年)七月“ 置五峰石宝长官司流官吏目一员”(见太宗实录卷九十四) ;永乐九年(公元 1411 年)二月,置水浕源通塔坪、石梁下洞二长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