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级小儿推拿辩证课程,小儿常见病症论述,【小儿年龄分期】,胎 儿 期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 婴 儿 期从出生后第28天到一周岁。 幼 儿 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 幼 童 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 儿 童 期从七周岁到14周岁。(学龄期),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婴儿期从出生后第28天到一周岁。,幼儿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幼童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儿童期从七周岁到14周岁。(学龄期),【小儿生长发育】,一视二听三抬头, 四握五抓六翻身, 七坐八爬九扶站, 十捏周岁独站稳 。一周岁以内,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
2、机蓬勃,发育迅速 1.含义:前者是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现象的概括。后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生理功能活动都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 2.临床表现: 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 脾常不足:脾胃薄弱,易运化功能失常 肾常虚:肾精未充、肾气未盛,随成长逐渐充盛 心气未充:心神怯弱,易受惊吓 肝气未充:阴血失养,经筋刚柔未济,易好动抽搐,小儿的生理病理病因特点,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1.发病容易 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入侵,发生肺系疾病,居首位。 脾常不足:易运化失常,发生脾胃
3、系统疾病。 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的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肾系病证。 心常有余:易从火化、上扰心神,发生惊悸、神昏。 肝常有余:易从热化、引动肝风,发生惊惕、抽搐。 时行疾病:元气未盛,御邪不足,易感疫气,如麻疹、风疹、水痘、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小儿的生理病理病因特点,2.传变迅速 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泄泻实证津伤液脱的伤阴虚证。 易寒易热: 指疾病过程中,疾病寒热性质转变迅速。 风寒表证里热证;里实热证虚寒证。,小儿的生理病理病因特点,(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由于
4、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 三、病因特点:外感为主,饮食次之,先天特有,情志多惊。 (一)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邪 (二)乳食因素:饮食偏嗜、不规律、不节(洁) (三)先天因素:即禀赋胎产因素,如先天性疾病、胎黄等 (四)情志因素:惊恐常见 (五)意外因素:溺水、触电、烫伤、摔伤、中毒等 (六)其他因素:药物损伤、放射线损伤等,小儿的生理病理病因特点,四诊:望诊为主,闻、问、切为辅 一、望诊 1.五色主病:红色(或赤色)主热证。白色主虚(肺虚)、主寒。黄色主虚(脾虚)、主湿。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惊风。黑色主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2
5、.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3.看指纹: 一般多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缘所显露的一条脉络。按指节分为三部:近掌侧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检查方法:将小儿的手放在光线较亮处,医生用手指轻轻从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深浅;红紫辨寒热颜色;淡滞定虚实流速;三关测轻重位置。,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鱼刺状为惊风,水字状为肺风痰咳,乙字状为食厥、慢脾或伤食下痢;曲虫状为疳积,透关射甲为疾病危重。” 幼科发挥三关脉纹变见歌,活幼口议,鱼刺形,水字形,
6、乙字形,蛇形,透关射甲,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二、闻诊: 1.听声音:听啼哭、语言、咳嗽、呼吸等声音的高亢低微 2.嗅气味:嗅口气、二便、呕吐物的气味口气臭味脾胃积热;腥臭口疮、齿痈大便酸臭伤食;不臭伴完谷不化虚寒泻小便臊臭湿热下注;清长如水脾肾阳虚证呕吐酸臭乳食积滞;臭秽如粪肠结气阻,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三、问诊 1.问年龄:与病情、用药剂量相关。 生后1周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脐疮等; 新生儿和乳婴儿易患鹅口疮、脐突、夜啼; 6个月以后的婴儿易患麻疹; 6-12个月婴儿易患幼儿急疹; 婴幼儿易患泄泻; 学龄前儿童易患水痘、百日咳等; 12岁以后疾病谱基本接近成人。,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2.
7、问病情:问发病症状、时间、病因、伴随症状、治疗情况、病情变化等,结合十问歌。 3.问个人史:问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患病史、家族史。 幼科发挥原病论“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盐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凉,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四、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1.脉诊 3岁以上小儿采用一指(食指或拇指)定(按压)三关(寸、关、尺)的方法切脉病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病证:表、里、寒、热、虚、 实 小儿腹痛或惊风多见弦脉;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多见结代脉;失血为芤脉;气血不足或湿邪较盛可见濡脉;
8、内有痰湿或食滞可见滑脉。 2.按诊:可参照西医诊断学的触诊内容进行。,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五、辨证概要 辨证强调及时准确 注重辨别主证、兼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小儿常见病症,感冒,概述,感冒中医称之为“伤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 西医学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感冒可分为两种: 普通感冒为一般为自体感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不造成大规模流行。 流行性感冒中医认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时疫)病邪较重,具
9、有流行特征。,发生原因,主要病因还是受风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着凉,咱们用中医术语就是以风邪为主。 是小儿非常多的外感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最多。 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发病,还与正气之强弱有关,小儿为什么容易中招,因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由于这些特点,小孩子的感冒相对于成人还有夹食,夹痰、夹惊的特点。,调理原则与基本方,调理原则:疏风解表 基本方:开天门 300次,推坎宫 300次,揉太阳 300次揉耳后高骨 300次,清肺经 300次,拿肩井5次热重者 退六腑 200次鼻塞者 揉迎香 200次,分型-风寒感冒,表现: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
10、,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处方:基本方 + 推三关 300次,掐揉二扇门 300次擦肺腧 5分钟,分型-风热感冒,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基本方 + 清肝经 300次,清天河水 100次推天柱骨 300次,揉肺腧 2分钟,夹痰,表现: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治法:解表化痰 处方:基本方+揉膻中 300次,揉肺腧 300次,揉掌小横纹 200次,揉板门 300次,夹食,表现: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
11、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治法:疏风解表,消食导滞 处方:基本方 + 揉板门 5分钟,推四横纹 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摩腹 10分钟,夹惊,表现: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处方:基本方 + 补肾经 300次,清肝经 300次揉小天心 300次,预防调护,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气温骤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小儿发热,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超过37.5且一
12、昼【病因病机】1外感发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末充,肌肤薄弱,卫外不固,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乘虚袭表,卫阳被郁而致外感发热。2肺胃实热 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导致肺胃壅实,郁而化热,郁热熏蒸于肌肤而为肺胃实热。3阴虚发热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或后天失养,或久病伤阴,致阴液亏损,引起虚热内生。 夜波动超过1。,小儿发热,一)诊断要点1小儿体温异常升高。2患儿面红,五心烦热但体温正常,多为阴虚发热。也可见于体质虚弱,新生儿,甚至严重感染者。3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小儿发热,二)临床表现1
13、外感发热风寒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风热者,发热重,恶风,微汗出,鼻流黄涕或浊涕,口干,咽痛,苔薄黄,指纹红紫。2脾胃积热者,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3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形体瘦削,食欲减退,心烦少寐,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紫,小儿发热,辅助检查1测体温 体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0为高热,40.5为超高热。2血常规 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大多正常或减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大多增高,体弱患儿亦可减
14、少。,小儿发热,一、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一般可分为外感风寒及外感风热。但总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穴 清肺经 清天河水 拿风池,小儿发热,(一)外感风寒 主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指纹鲜红,脉浮紧。 治则: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官、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清肺经、黄蜂入洞、拿风池、推三关等。,小儿发热,二、阴虚发热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心烦盗汗,少眠,形体瘦削,口干唇燥,食欲减退,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则:滋阴清热。 处方
15、: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小儿发热,三、脾胃积热 主证: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导滞清热。 处方:清胃经,推脾经,推五经,清大肠,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退六腑,摩腹,拿天枢,推下七节骨。,小儿发热,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天。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起病急,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烦躁、咳嗽、呕吐、腹泻及咽红,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发热34天后
16、,在降温或退热后出现皮疹 ,呈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为该病的特征;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末梢血淋巴细胞明显增高,可达70%90%。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烦躁及惊厥时可用镇静药。本病预后良好,均能自愈。,小儿发热,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抗体滴
17、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4其它 如乳蛾、肺炎喘嗽亦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喉核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煽等。,小儿发热,一、注意养护 二、合理用药 三、防止出现高热惊厥 四,发热不退者,可以一日推拿2次,注意饮食有节,预防感冒。 五、对危及小儿生命的急性传染病,要早期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勿痛失治疗良机。,咳嗽,咳嗽是肺部常见病症,以咳嗽症状命名,好发于冬春两季,因气候变化发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病症上两者兼有,故称“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病因病机: (1)肺为娇脏,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六淫邪气,从肌表皮
18、毛或口鼻侵入,首先犯肺,风热,风寒之邪外侵,肺气不宣,清肃失常,痰液滋生气道干燥,咽喉不利肺气上逆,而至咳嗽。 (2)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饮食不当脾失健运,痰阻内生上于肺,引起咳嗽。,咳嗽,临床分型: (1)外感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恶寒,头痛,苔薄,脉浮,流清涕,恶寒重无汗,指纹色红,如风热者见痰,留黄涕黄而稠,恶风有汗,口渴,咽痛,发热,苔黄薄。 (2)内伤咳嗽:久咳,身薇热,干咳少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身体消瘦,舌红少苔,指纹淡紫。 治疗原则: (1)外感咳嗽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穴 揉耳后高骨 清肺经 运内八卦 揉肺俞 分推肩胛骨,咳嗽,(2)
19、内伤咳嗽:健脾养肺,宣肺止咳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穴 揉耳后高骨 揉膻中 揉中脘 揉足三里 注意事项: 1,患期禁油腻过咸,过酸食物。 2,高热烟干多喝水。 3,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加抗病能力。 4,注意保暖,防止外邪侵入。 5,少食辛辣食物,及肥甘厚味,防止内伤乳食。,呕吐,小儿呕吐是指乳食由胃中经口中吐出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症。古人谓有声有物为呕,有物 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小儿推拿广意中说:“有物有声名曰呕,干呕则无物,有物无声名曰 吐。”临床上因呕和吐常常同时并作,故多合称为呕吐。呕吐病症无年龄和季节的限制,但以婴 幼儿和夏季易于发生。凡影响到胃的功能,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均可引起
20、呕吐。如能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经常或长期呕吐,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常致阴液耗损,气血亏虚, 故临诊时需观察阴液阳气的存亡。 由于婴儿的胃呈水平状,胃肌发育不全,贲门松弛,若因哺乳过多或过急,或吞入过多空 气,哺乳后乳汁易从口角溢出,称之为溢乳,不属病态。,呕吐,【病因病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若因感受外邪、乳食积滞等引起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皆可致呕吐。故有“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之说。 (1) 感受外邪: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六淫之邪外袭,客于胃肠,以致胃失和降,胃气 上逆而发生呕吐,尤以冬春风寒、夏秋暑湿之邪犯胃最常见。 (2) 内伤饮食:小儿乳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油腻
21、、辛辣、不洁之物;或喂养不当,进食过急 等因素,导致胃腑受损,中焦壅塞,胃不受纳,脾失健运,或热积胃中,或脾胃虚寒,皆可导致气 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呕吐。 (3) 脾胃虚弱: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胃阴不足,运化失司,皆可导致胃失濡 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4) 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感触,若突见异物,暴受惊恐;或因跌仆惊恐,以致气 机逆乱,横逆犯胃,发生呕吐。,呕吐,(2) 辨证分型: 1)寒吐:时作时止,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物以清、稀、淡、白、薄为特征,常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淡。 2) 热吐:食入即吐,呕吐频繁,叶物以浊、
22、多饮,烦躁不安,大便臭秽或秘结。 3) 伤食吐:呕吐频作,呕吐物以酸臭乳块成不消化食物为特征,胺腹胀满,吐后稍安,大便酸臭,或溏成秘,指纹紫滯,脉滑。 4) 惊恐吐:跌仆惊恐后呕吐淸涎,烦躁不安,成悚慟哭闹,舌淡,荇苔薄白,指纹色青,脉细无异。,呕吐,【治疗】治疗呕吐以和湾降逆止吐为播本原则。似出辨明病因,佐以温中散寒、沾热和 胃、消食导滞、平肝镇惊等治法。小儿呕吐若由误呑廨物.約物等引起,可见呕吐,应帮助 患儿将有害之物尽快吐出,否则骤用止吐。 (1) 寒吐: 1)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2) 处方:补脾经200次,横纹推向板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1次,推中脘 1次,顺时
23、针方向摩腹3分钟,按揉足三里50次,推天柱骨100次,按揉脾俞100次。,呕吐,(2) 热吐: 1) 治法: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2) 处方:补脾经1次,清胃经200次,清肝经100次,清大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横 纹推向板门200次,运内八卦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推天柱骨100次,推下七节骨 50次。 3) 方义:补脾经、清胃经、摩腹能清中焦积热、和胃益气;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骨、清肝 经能和胃降逆止呕;退六腑能加强清热作用;运内八卦能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 节骨能清利肠腑、泄热通便。 4) 加减:发热者,加清天河水、重推脊、水底捞月等。,呕吐,(3) 伤食吐:
24、1)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2) 处方:补脾经1次,揉板门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横纹推向板门100次,掐揉四横 纹5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分腹阴阳5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推天柱骨100次,推下七节骨 50次,按弦走搓摩30次。 3) 方义:补脾经、揉脐及天枢、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揉板门能消食导滞,和胃 止呕;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能和胃降逆止呕;运内八卦、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能宽胸理气、 消食导滞;推下七节骨能泄热通便。 4)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清大肠、揉膊阳池、揉龟尾等。,呕吐,(4) 惊恐吐: 1)治法:疏肝理气,镇惊止吐。 2) 处方:补脾经100次,清肝经10
25、0次,描心经30次,运内八卦100次,分手阴阳50次, 揉小天心200次,横纹推向板门丨次,推脑中50次,按百会30次,推天柱竹100次 3) 方义:补脾经、运内八卦能锁静安神、健脾消食;分手阴阳、揉小天心能宁心安神;横纹 推向板门、推天柱骨能和胃降逆呕;推中能宽胸理按会、消肝经、掐心经能加强安神 镇惊作用。,呕吐,【注意事项】 (1) 呕吐严重或反复呕吐者,应及时配合中西医综合治疗,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呕吐物 吸入继发吸入性肺炎等。 (2) 呕吐时将患儿头部于侧位,以防呕吐时呛入气管,同时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 (3) 呕吐较轻者,可进食少最易消化食物;呕吐较轻者应暂时禁食,必要时静脉补液
26、。 【接讲】推拿治疗小儿呕吐效果独特,但有一定适应证,应找出呕吐原因,明确诊断。,厌食,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的一种儿科常见病证。古代文献中 无小儿厌食病名,其中恶食、哺露、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与本病相似。本病多见于16 岁小儿,城市儿童发病率略高。其发生虽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暑湿当令时节,脾被湿困,往往 使症状加重。 本病患儿除厌食外,一般无其他不适,预后良好。若长期不愈,营养缺乏,日渐消瘦,抵抗 力下降,不但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转化为较严重的疳证。,厌食,【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先天不足,或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均可导致 脾胃受纳运化失常,产
27、生厌食。 (1)喂养不当: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中不按时增添饮食,或饮食过于厚 味滋补,或过于溺爱,乱投杂食;或纵其所好,养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或饮食不节,饥饱无度等, 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脾胃不和,从而脾失健运,胃失受纳,产生厌食。 (2) 先天不足: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本虚,若后天又失于精心喂养,则脾胃虚怯,饮食 难进,产生厌食。 (3) 病后失调:小儿脾胃薄弱,若罹患热病、泄泻等疾病,易伤脾气、损耗胃阴。或用药不 当,过于寒凉,过于温燥;或病后调理不当,均可导致脾运胃纳失健,发为厌食。,厌食,(2)辨证分型: 1)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多食或强迫进食后,常脘腹胀
28、满,嗳气不适,形体 偏瘦,但精神尚好,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指纹淡红,脉滑。 2) 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甚或拒食,食少便多,大便入水即散,常夹有不消化残渣,伴面色 萎白,精神倦怠,懒言乏力,容易出汗,舌淡胖嫩,苔薄白,指纹色淡,脉缓无力。 3) 胃阴不足:不喜进食,口干饮多,常皮肤干燥,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大便秘结,小便黄短,否红少津,苔少,厌食,(1) 脾失健运: 1) 治法:健脾助运。 2) 处方:补脾经300次,天枢200次,内八卦200次次,採板门300次,掐揉四横纹200 次,揉中脘200次,按揉足三里300次,摩腹3分钟,揉按脾俞、胃俞100次*捏脊 5遍 3) 方义:
29、补脾经、揉板门.梂中脘能消食助运;顺时针方 向摩腹、按揉脾俞、柯俞能健肿和胃、(揉内八卦和掐四横纹能调中和胃。,厌食,(2) 脾胃气虚: 1) 治法:健脾益气。 2) 处方:补脾经300次,补胃经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四横纹200 次,摩中脘2分钟,分腹阴阳5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按揉脾俞、胃俞1次,捏脊1遍。 3) 方义: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中脘、按揉足三里能健脾益气,和胃消食;补肾经、分 腹阴阳、捏脊能理气和中,补益气血;推三关、揉外劳宮能温中散寒、温阳益气;推四横纹能调中 行气、消食助运。,厌食,(3) 胃阴不足: 1) 治法:养胃育阴。 2) 处方:补脾
30、经200次,补胃经300次,揉二人上马200次,揉板门100次,运内八卦100 次,分手阴阳50次,清天河水100次,揉中脘100次,揉关元100次,按揉脾俞、胃俞100次,捏 脊5遍。,厌食,【注意事项】 (1) 注意饮食营养,加强护理,配合治疗。 (2)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饭前勿吃零食和糖果饮料,荤素搭配合理,不挑食,不 偏食,少食生冷、肥甘滋补之品。 (3) “胃以喜为补”,开胃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入手,暂且不考虑食物营养因素,待患儿食 欲增进后,再按营养需求调整。 (4) 科学育儿,注意孩子惝绪变化并适时引导,勿在进食时呵斥打骂。营造良好进食环 境,增强小儿食欲。 (5) 积极
31、寻找厌食脱闪,采収针对性措施。,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腹痛的记述最早见 于素问“腹痛而后泻者”。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列有小儿腹痛、心腹 痛等症候。腹痛为小儿常见的临床症候,可见于任何年龄,无季节性。腹痛涉及的疾病范围很 广,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的症状。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 小儿腹痛。,腹痛,【病因病机】古今医统腹痛记载:“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 周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宋 代小儿药证直诀将腹痛分为积痛、虫痛、胃冷痛。明代证治准绳幼
32、科将腹痛分为寒痛、 热痛、虫痛、积痛、锁肚痛、盘肠内钓痛、癥瘕痛。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各种病邪所干 扰。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气滞血瘀、蛔虫扰动等皆可使气滞于脾胃肠腑,而六腑以 通降为顺,脾喜运而恶滞,六腑不通则为腹痛。,腹痛,(1) 感受外邪:由于护理不当,或气候突然变化,致使小儿腹部为风寒冷气所侵,寒邪客 于肠胃之间,寒主收引,寒凝则气滞以致经络不通,搏结肠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 乳食积滞:由于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食物停滞中焦,气机受阻,升降失 和,传化失职,而致腹痛。 (3) 蛔虫感染:由于感染蛔虫,扰动肠中,或窜行胆道,或虫多而扭结成团,阻止气机而致
33、 气滞,引起本病。 (4) 脾胃虚寒:平素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虚,致脾阳不振,中阳不足,脾不运化,寒湿滞留, 气血不足以温养而致腹痛。,腹痛,2) 辨证分型: 1) 寒痛:腹痛急骤,哭叫不止,腹部拒按,常在受凉或饮食生冷后发生,遇冷更甚,得热则 减,伴小便清长,手足欠温,面色青白,舌淡苔白,指纹色红或隐伏不见。 2) 伤食痛: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夜卧不安,矢气频作,腹泻或 便秘,苔厚腻,指纹色淡,脉滑。 3) 虫痛: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发时止,有时腹部可触到蠕动之块状物,时隐时 现。有便虫史,伴面黄肌瘦,食欲不佳,或嗜食异物。如有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并伴有
34、呕吐。 4)脾巧虚寒:腹痛隐隐,时作时止,痛处嵙按,得温则舒,形体消瘦,面色赛黄,食欲不振, 时有便溏,舌淡苔薄,指纹色淡,腹痛,寒痛: 1)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处方:补脾经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1次,掐揉一窝风1次,逆时针方向 摩腹35分钟,拿肚角35次。 3) 方义:补脾经、逆时针方向摩腹可温中健脾,佐以推三关、揉外劳宫以助阳怯寒,配掐 揉一窝风、拿肚角以达散寒理气止痛之效。 4) 加减:寒痛甚,可加揉跻、揉气海以温阳散寒止痛;小便清长者,加清小肠。,腹痛,(2) 伤食痛: 1)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2) 处方:补脾经300次,清大肠100次,揉板门1
35、00次,运内八卦50次,揉中脘50次,揉 天枢50次,分腹阴阳100次,拿肚角35次。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清大肠、揉天 枢疏导肠腑积滞;运内八卦宽胸理气、调和气血;拿肚角以止痛。 4) 加减:食积甚者,可加顺时针摩腹、揉一窝风、揉足三里,和胃消滞止痛;腹泻者,先加 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待肠腑积滞热邪排出后再用推上七节骨;便秘者,加推下七节骨。,腹痛,3) 虫痛: 1) 治法:温中行气,安蛔止痛。 2) 处方:揉一窝风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揉脐 300次,可按揉肝俞、胆俞或背部压痛点3分钟。 3)
36、 方义:顺时针方向摩腹、揉脐可健脾和胃,还可以行气止痛,佐以揉一窝风、外劳宫和 推三关则能温中安蛔。按揉肝俞、胆俞或背部压痛点可调和脏腑,根据伤寒论,虫痛属厥阴 经证,故可加揉肝俞、胆俞和背部压痛点,疏导厥阴经气,安蛔止痛。,腹痛,(4) 脾胃虚寒: 1)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止痛。 2) 处方: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中脘5分钟, 揉脐3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3) 方义: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意在健脾和胃、增进食欲;揉脐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脾 经、补肾经、推三关可温补脾肾、散寒止痛;揉外劳宫可升提阳气、散寒止痛、理气消积。 4) 加减:症见
37、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捏脊;腹胀者,加分腹阴阳、运内八卦。,腹痛,注意事项】 (1) 在治疗期间宜注意腹部保暖,不宜受寒,不宜贪凉纳饮。 (2) 急性婴幼儿腹痛者,要排除急腹症。 【接请】推拿治疗本病时,需细致诊断,以排除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病程短,患儿体质 好,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病程较长,患儿体质较差,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羸瘦,正气 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应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故临诊谣十分谦慎,流诞,小儿流涎也叫流【流口水水,指睡中唾液不自觉从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多见于1岁左右 的婴儿。本病厲中医“滞颐”范畴,其名出诸病雜候
38、论之病, 始小儿多涎哺,流出溃干颐下,此山脾冷液多故也,小儿流涎可为生璣性或病理性,本节所述 以喂养不当所引起的病理性流涎.,流诞,病因病机:流涎的原因很多.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网大类5生理性流涎指1岁以 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枳小,唾液分泌懷大,加之出牙对牙銀的剌激,大多都会流涎随笤生长 发芮,在1岁左右流涎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 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瘅 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如2岁以后仍流涎,就可能是脑瘫、先天性痴呆等 异常现象。,流诞,)辨证分型: 1) 脾胃湿热:流涎黏稠
39、,口气臭秽,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热臭,小便黄赤,舌红,苔 黄腻,指纹色紫,脉滑数。 2) 脾气虚弱:流涎清稀,口淡无味,肌肉消瘦,面色萎黄,乏力懒言,饮食减少,大便稀薄, 舌质淡红,苔薄自,指纹淡红,脉虚弱。 治疗小儿流涎以运脾止涎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分型,分别采用清热祛湿、健脾 益气等治法。除小儿推拿外,可适当结合中药内服、外治、针灸、食疗等法配合治疗,以提高 疗效。,流诞,(1)脾湿热: 1)治法: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2) 处方:清脾经300次,清胃经300次,清大肠300次,退六腑100次,掐揉四横纹300 次,掐揉小横纹3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 3) 方义:清脾经、清胃
40、经、退六腑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顺时 针方向摩腹以清肠腑湿热积滞、健脾助运以止涎。 4) 加减:若见口角赤烂,面赤唇红、舌尖红者,可加清心经、揉总筋;兼烦躁易怒、口干口 苦者,加清肝经、推大横纹。,流诞,(2) 脾气虚弱: 1) 治法:健脾益气,固摄升提。 2) 处方:补脾经3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运内八卦200次, 推三关3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揉足三里300次,揉百会1次,捏脊58遍。 3) 方义:补脾经、补肺经以健脾益气;补肾经、推三关、揉百会、捏脊以温中健脾,补气摄 涎;揉板门、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摩腹、揉足三里以消食开
41、胃、健脾助运。 4) 加减:若五心烦热、盗汗者,加揉涌泉、揉上马;纳呆、泛酸者,加清肝经、按弦走搓摩。,流诞,【注意事项】 (1) 患该病后,大人不宜用手捏患儿腮部。 (2) 患儿下颌部及前颈、胸前部宜保持干燥。 (3) 平时喂养忌肥甘厚味,注意营养充足均衡。 (4) 临床对于小儿流涎,要注意审其病因,辨识引起流涎的各种不同疾病,辨证与辨病相 结合,务必使患儿得到正确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接语】推拿治疗小儿流涎疗效显著,一般510次可治愈。本病预后良好,但若失于治 疗,重者可迁延数年不愈,故应当引起必要的重视,及早治疗本病。,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
42、难,呼气延长,喉间有 哮鸣音,严重时张口抬肩唇口青紫,不能平卧为特征。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因哮必兼喘, 故通称哮喘。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饮食不当等为本病诱发因素。初发 年龄以16岁多见,大多数病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哮喘,【病因病机】(1)内因:素体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肺气不足,卫表不固,痰邪内伏,肃降失常,则 短而喘;脾气素虚,运化失职,不能行其津液摄纳无力,则少气而喘。 (2)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咸酸等。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风寒外邪袭為 犯肺,肺气失于疏泄,壅塞不通,宣降失常,气逆而喘。 哮喘的发病是由于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素有特异体质的
43、小儿感受风寒或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等,触动了伏痰,痰浊随气上逆,痰气相搏阻塞气道,肺气升降不利,导致哮喘病的发 作。风寒之邪侵袭,寒伏于肺而聚液生痰,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寒痰内伏,为寒性哮喘:巧隶 体阴虚,痰热胶固,内郁于肺,或寒痰久伏化热,为热性哮喘。,哮喘,(2)辨证分型: 1) 寒性哮端:咳嗽气促,喉间柄I赌,接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吐清稀色白多沫, 形寒无汗,面色苍白或谗紫,四肢不温,渴或渴瘩热饮,小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或白 腻,指纹淡红,脉濡数或浮滑 2) 热性哮喘:咳嗽气促,呼吸憋气,不能平卧,喘息时有哮鸣音,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肩 膈满闷,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
44、质红,苔薄黄或黄腻,指纹紫红,脉滑数。 3) 缓解期:气短多汗,活动时加重,易感冒;或见形寒肢冷面白,动则心悸;或见消瘦盗 汗,面色潮红,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哮喘,【治泠】治疗哮喘以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缓解期抉正以治其本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 分型,分别采用温肺豁痰、清肺化痰、扶正固本等治法。 (1) 寒性哮喘: 1) 治法:温肺豁痰,降逆平喘。 2) 处方:补脾经5次,清肺经、揉掌小横纹、推三关、揉板门、揉外劳宫各200次,推揉膻 中100次,揉乳裉、揉乳旁各5次。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清肺经,健脾利湿、豁痰清肺;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宣 肺理气;推揉膻中、
45、揉乳根、乳旁、揉掌小横纹,豁痰平喘。 4) 加减:久病阳虚者,加补肾经、摩中脘、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哮喘,(2)热性哮喘: 1)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2) 处方:揉板门、清肺经、清大肠、运内八卦各200次,揉掌小横纹500次,揉天突30次,分推膻中50次,推肺俞、推下七节骨各200次。 3)方义:揉板门、揉天突怯痰降逆;清肺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清肺热,宽胸宣肺、止咳化痰;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泄热通便、通肠腑之气;分推膻中,推肺俞,降逆平喘。 4)加减:大便秘结者,加揉膊阳池。,哮喘,(3) 缓解期 1) 治法:扶正固本,调理肺脾肾。 2)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
46、100次,揉肺俞、脾俞、肾俞、三焦俞各200次。运土入水、揉外劳。各次,按揉定喘穴 健脾温肾、扶元培本;补肺经揉外劳宫,补肺固卫;运土入水, 月利脾胃湿;按揉定响、肺俞、脾俞、三焦俞、肾俞,调理肺、脾、肾三脏扶正 加减体质虚弱者,加捏脊。,哮喘,【注意事項】 (1) 平时要十分重视预防,避免感冒;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 粉、烟尘、漆味、冰冷饮料、海腥发物、气候突变等。 (2) 将防治知识教给患儿家属,调动他们的抗病积极性。 (3) 哮喘发作时应注意休息,不发作时可加强患儿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 发作时注意心率、脉象变化,防止哮喘大发作。 (5) 出现哮喘持续状态时,应
47、及时做好给氧、吸痰、补液等对症护理。,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昏迷为特征的危重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见于15岁的小儿,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多,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惊 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惊风,急惊风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感受六淫、疫疠之邪,郁而化热 化火,热极生痰生风;或饮食不洁,或乳食积滞,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而致惊风;或小儿 元气未充,暴受惊恐,神无所依,气机逆乱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而发为惊厥。其主 要病机为热闭心窍、热盛动风、痰盛发搐。热、痰、风、惊四证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变 部位
48、在于心、肝两脏。,惊风,(1)诊断要点: 1)急惊风:病史:有接触时行疫疠邪气,或暴受惊恐的病史。临床表现:以高热、 醜抽搐、触触轉现。绵绵初起純壮热赫、可有神昏、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搞;等症 2)慢惊风:病史:有久吐、久泻、急惊风迁延未愈、佝倭病初生不啼等病史。临床 表现:,反复难愈为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趙瘦、形 神疲惫、四肢不温、呼吸微弱、囟门低陷、昏睡谋睹、时有抽搐等症。,惊风,(2)辨证分型: 急惊风:风热动风: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咳嗽.鼻寒.流涕.咽痛,随即出现畑躁、 神昏、抽楠,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气营两墦:起病较急.壮热多汗, 头痛项强.恶心呕吐
49、,烦躁啫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铕.脉弦数。病饷严中片高热+退,反 复抽摘,神志抒迷,舌红,苔货腻,脉滑数邪陷心肝:起病急猜.离热不退.畑蹑口渴,谵 语,神志昏迷,反以抽捕,两目上视,舌质红.荇货腻,脉数。湛热疫电:持续高热,轅繁柚 风,神志昏迷,诙语,腹痛呕吐,大便鲇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荇货腻眯滑数。惊恐惊风:籌 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投母怀,夜间惊啼.其則惊厥、抽风.神志不淸,大便色舞抹找 不整,指纹紫滞。,惊风,2)慢惊风:脾朽虚弱:精神委靡,嗜睡谋睛,面色蒌货,不欲饮食,人便稀溏色带青 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描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肝肾阴虚.梢 面容萎黄或,易出汗,大便 干燥,舌质淡,苔薄白。,惊风,【治疗】急惊风治疗,急则治其标,先以幵窍醒神止痉,然后再分别予以清热、导瘦、消食 以治其本。慢惊风治疗重在治本,以温补脾肾、育阴潜阳、柔肝息风为主。 (1) 急惊风: 1) 治法:开窍醒神,止痉。 2) 处方:掐人中、掐十宣、掐老龙、掐端正、掐精宁、掐威灵、拿肩井各5次(上述穴位掐2 3穴即醒者,其他穴位不必再掐);拿合谷、拿曲池、拿委中、拿百虫、拿承山各5次;按阳陵泉 100 次。 3) 方义:掐人中、掐十宣、掐老龙、掐端正、掐精宁、掐威灵、拿肩井等,以开窍醒神;拿合 谷、曲池、委中、百虫、承山,按阳陵泉等,可息风止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