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生经济政策分析 管理学院 徐琼花,主要内容,第二节、卫生经济政策分析,第三节、主要卫生经济政策回顾,第四节 完善卫生经济政策,第一节 卫生经济政策概述,政策的起源和归属,政策的制定依据来源于人民群众,社会问题,是自下而上的,而政策的制定、贯彻和实施是自上而下。,政策是什么?,Public policy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政策制定者用来规范和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系列行动原则,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条例、行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等。,policy政治的睿智、治国的本领、慎重的引导、权术以及被政府与党派采购的行动。,主体,客体,目标,资源,形势,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功能,公共政策与卫生政策
2、、卫生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卫生经济政策概述,一、卫生经济政策内涵,Heath Economics Policy是在特定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关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地方公共政策之一,是规定卫生事业总体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关于卫生资源筹集、配置、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和规划的总和。,卫生政策和其他活动、方案、规章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为实现目标制定出的一些列策略、方案、法规等的总和,二、卫生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卫生经济政策目标的确定即卫生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卫生政策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即卫生系统的健康和系统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卫生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区域人群
3、卫生状况和卫生指标的改善。,在分析和确定卫生经济政策目标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原则):1.卫生经济政策目标的具体性; 2.卫生经济政策目标的可及性; 3.卫生经济政策目标的规范性; 4.卫生经济政策目标的协调性;,(二)卫生经济政策设计卫生经济政策设计是根据卫生经济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提出既能实现目标,又具有可行性的一个或几个卫生政策方案的过程。 1.有正确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2.考察国际大众方针 3.结合我国国情和客观实际。,即围绕政策目标、运用定型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政策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分析和论证。,(三)卫生经济政策
4、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三、卫生经济政策关注的重点,1.筹资,筹资过程: 公共、个人; 筹资方式:政府预算、社会保险、使用者付费、社区筹资;,2.支付,支付单元:按项目,按人头 每单元支付的数量:床日数、服务项目,3.管制,法律干预:执业医师、护士执照行政干预:医疗机构准入制度、评审制度 社会干预:医院管理评鉴中心、医师协会、收费标准,四、卫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 选择理论 机会成本理论 劳动价值论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1、选择理论,卫生经济政策是多方案选择的结果,同样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成本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选择标准包括公平、效率、稳定、可持续性和质量,这些同时也是经济政策的
5、目标。,2、机会成本理论,萨缪尔森:“当我们被迫在稀缺物品之间做出选择时,我们都要付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可能得到的最好决策的价值”。经济学讨论一切成本而不问这些成本是否采取货币形式。,帕累托最优(Pareto criterion)最优的资源配置应该是,当改变资源配置给任何一个人带来好处时,不会给其他人带来不利影响。即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3、资源配置与经济福利学公共选择则理论福利经济学认为,检验社会福利经济大小的标准是: 资源配置标准或者效率标准,即在不减少贫穷者收入和不增加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增加国民收入,标志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收入分配标
6、准或公平标准,即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条件下,使财富从富者转移向贫者,也标志着社会福利的增加。,要以社会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以社区卫生服务为突破口,强化卫生全行业宏观调控与管理,使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平衡,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平衡,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公平性(equity):无论公民的收入水平高低和支付能力大小,居民对卫生服务应该有相同的可及性。,(三)、卫生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确保消费者满意; 使卫生系统具有筹资风险保护作用,即保证消费者不因就医而遭受经济上的巨额损失。,在实际卫生经济政策分析时,可以通过一些中间目标公平、效益、稳定、可持续性和质量来实现这
7、些最终目标。,1、公平公平通常指对于合理的卫生服务都有广泛的同等可及性,并且在不同收入基层之间对卫生筹资的负担进行公平分配。 水平公平筹资上实际支付能力相同的人支付相同的卫生费用;供给上有相同卫生保健需要的人应该获得同等对待,而不论收入如何。 垂直公平筹资上要求支付能力越高的人其支付水平越高;供给上有较高卫生服务需要的人获得的卫生服务需要量也应该较高。,2、效率可以用于卫生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做到有效地筹集和利用资源,使得投入量最小化,产出最大化。,3、稳定性 健康保障健康保障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全社会各个层面居民健康息息相关,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 纠正卫
8、生领域市场功能失灵卫生领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外部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卫生领域市场失灵的发生,4、可持续性维持卫生服务长期供给需要经济、资本资源和政治支持。筹资的可持续性问题与成本过快增长和低收入人群的可承受能力密切相关。谋求建立一种能够不依靠外部投入而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卫生筹资体系已经会受到越来越重要的关注。政治决定了可提供的税收数量以及如何用于卫生,这些政策依赖于政府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5、质量即高标准、高可及性,并为病人所满意医疗技术服务。不同的卫生经济政策将对卫生服务提供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公共卫生产品过分依赖市场筹资的卫生系统将严重损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从而使卫生资源的
9、社会效益降低。,第二节、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一、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一)卫生经济政策分析的概念指为实现既定卫生经济政策目标,用系统分析方法,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政策方案的过程。,(二)卫生经济政策分析的基本范畴 1.卫生经济行为研究回答:3W1H 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有多少 2.卫生经济价值取向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优先考虑什么,等一些问题,包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集体取向、利他主义和平等主义等。 3.规范研究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这种做法是否正确?”等一些问题。,(三)卫生经济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二、卫生
10、经济政策分析的步骤 (一)分析方法,卫生经济问题,政 策 问 题,卫生经济政策,政府功能,政 策 分 析,(二)卫生经济政策常用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纵向对比、横向对比,(三)卫生经济政策的评估标准,第三节、我国主要卫生经济政策回顾,我国主要的五项卫生经济政策,对预防保健等机构的补助政策,3,一、医疗机构的的预算补助政策: 20世纪80年代前,1949-1955年: 统收统支,19601979年 定项补助,19551960年 差额补助,优点:公平性高 缺点:效率低,管理成本高、手续繁琐、积极性不高,优点:对国家控制财政资金起到一定作用。 缺点:依旧过细过死,制约发展,包工资:助长了人浮于
11、事,不利于医疗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一、医疗机构的的预算补助政策: 80年代至90年代末,对医疗机构的预算补助政策“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将原来包工资的办法改为按编制床位或任务定额补助,医院增收节支的结余,可以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和职工集体福利以及个人奖励。 评价: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医院增加工作量,缓解了当时的“看病难、手术难、住院难”,对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药品加成收入留用政策,80年代前:西药加成15%,中药加成25%30%销售,并免征流转税和所得税,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医疗机构。,80年代后至90年代末:药品加价制度与高新医疗技术项目
12、按成本收费政策一起成为了这个时期医院补偿的主渠道。 导致医院收入中劳务收入偏低,药品收入过高。“以药养医”机制形成。,三、对预防保健等机构的补助政策,80年代前:把防治防疫机构、妇幼卫生机构、药品检验机构、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机构等均定位全额补助单位。 有效地控制了各种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健康; 问题:财政压力大,80年代后至90年代末: 国家允许卫生防疫、药品检验机构开展的部分监督、检验业务实行有偿服务,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用于发展事业和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评价:对缓资金供求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经济利益激励机制的驱动,使得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危害。,四、税收
13、政策,90年代末前: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本免征一切税费,不承担为国家积累资金的义务,并鼓励多渠道筹资发展卫生事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7月10下发的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42号)。上述文件把医疗机构进行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并规定了两者不同的税收政策。 营利性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这主要是指民营医院,当然还有一些小的诊所)要照章纳税,但同时给予了3年的免税照顾。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是指公立医院)免缴各项税收。,五、医疗保险政策,20世纪50年代,建立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对政府职员以及国家事业单位职员实行免费医疗政策。国有企业职工及其家属被劳保
14、医疗制度所覆盖,职工实行免费医疗,家属实行半费医疗。优点:体现福利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缺点: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合理的筹资机制和稳定的费用来源,报得过多,缺乏制约机制,浪费严重;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缺乏积累机制,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相适应。,1994年在“两江”进行了改革试点:对江苏镇江市和江西九江市试点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医疗保险制度 实践证明:该制度对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在全国范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国主要的五项卫生经济政策,得失,80年
15、代前卫生政策的得失,成绩:用较少的卫生投入获得了较大的健康收益,特别是农村卫生工作的 “三大法宝”曾被WHO高度赞誉,各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 期望寿命-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 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目前下降到25.5 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10万 不足: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缺乏合理的管制,浪费严重;保障水平低;筹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卫生政策的得失,1.筹资政策的变化激发了医疗卫生单位自主筹资的热情。 2.医疗服务机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高于成本定价以及原由的药品加成政策。 3
16、.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公平、效率、质量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都提出了挑战。,卫生经济政策与新医改有什么关系?,第四节 完善卫生经济政策,一、卫生筹资政策的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积极拓宽卫生筹资渠道,广泛动员和筹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二、完善药品政策,将逐步弱化药品收益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坚持并不断完善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逐步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积极稳妥地尝试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试点工作,改变“以药养医的机制 ”。,三、税务政策的完善,将医院划分
17、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两类。 1.公立卫生机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该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2.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如租赁、财产转让、培训、对外投资收入等收入应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费。非赢利性医疗机构将取得的非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3.非营利性机构的药房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四、完善政府对卫生服务价格的管理,要区分卫生服务性质,实行不同的作价原则: 1.基本医疗服务按照扣除财政经常性补助的成本定价,非基本医疗服
18、务按照略高于成本定价,供自愿选择的特需服务价格放宽; 2.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机构收费标准要适当拉开,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3.增设并提高技术劳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项目过高的收费标准;,4.建立能适应物价变动的卫生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及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 5.适当下放卫生服务价格管理权限; 6.各级政府要把卫生服务价格改革纳入计划,分布实施。,五、完善医疗保健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医疗救助,专项转移性支付等。,小 结,卫生经济政策分析方法,五项主要卫生经济政策回顾,新医改:完善五项卫生经济政策的举措,卫生经济政策定义、目标、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