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744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A组 20142015 年模拟 基础题组一、(2015 河北名校联盟一检,12,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20 世纪 30 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 在清水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 1954 年 8 月出生 ,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前, 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 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 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

2、学校上课。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 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 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 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 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着追求的可贵。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 修读建筑测量系。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

3、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 )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 每次六个半小时, 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1977 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起初, 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 仲量行”, 成为一名测量师。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

4、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当时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上千万港元。1988 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1993 年 ,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2000 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 DTZ 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行。这家布点遍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2006 年, 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一年后 ,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作为香港专

5、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 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成员的梁振英 ,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1984 年,中英谈判碰上新界的租约问题。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 地契年期全部在 1997 年 6 月 27 日届满后, 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 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个香港人咨询意见。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梁振

6、英立即动笔撰写。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 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1985 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 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1993 年, 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1996 年, 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1997 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

7、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 ”(选自 2012 年第 6 期名人传记, 有改动)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梁振英童年时代忍受了贫穷生活的煎熬, 他从不抱怨,积极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B.梁振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香港取得高级文凭后,前往英国留学,学费和生活费自己打工解决,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 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C.梁振英学成回港后, 加入了老牌测量师行 仲量行,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 工作了十年的时间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D.梁振英四十岁时创立了自己的测量行,几年后与英国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合并,他

8、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E.本文撷取梁振英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积极生活、刻苦学习、心系祖国的事迹,记叙梁振英从寒门弟子到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历程。2.梁振英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面对贫困生活的?(6 分)答: 3.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 分)答: 4.梁振英从寒门学子成长为行政长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梁振英成功原因的理解。(8 分)答: 二、(2015 吉林长春期中,12,2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黄炎培1903 年春 ,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 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

9、讲课 3 小时。在他的努力下, 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1906 年 ,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 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 ”的盛誉。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

10、进行落实 ,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 年 2 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 95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 月, 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 36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 年 ,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 25 个城市 52 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 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 ),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

11、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 年 5 月 6 日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 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1918 年创立到 1952 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 7000 人,其中不乏名人, 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于 1913 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

12、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 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 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 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

13、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 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 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 ”八个字。(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相关链接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

14、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 他坚辞不就, 矢志不渝 ,埋首教育事业。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 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孟 1988 年 l1 月 6 日题词)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B.1914 年以后, 黄炎培历时多天, 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

15、 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 的美誉, 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 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 ,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答: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答: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

16、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答: 三、(2014 山西太原一模,12,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悼齐如山先生梁实秋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有一组人员从事平剧修订工作,我那时适在北碚,遂兼主其事, 在剧本里时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同人都是爱好戏剧的朋友,其中有票友, 也有戏剧学校毕业的,但是没有真正科班出身的, 因此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颇感认识不足,常常谈到齐如山先生,如果能有机会向他请益, 该有多好。胜利后我到北平,因陈纪滢、王向辰两位先生之介得以拜识齐先生。齐先生精神矍铄, 谈笑风生, 除了演剧的事情之外,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民间生活

17、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均能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以知齐先生是一个真知道生活艺术的人。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等。抗日军兴, 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装了几百只大木箱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胜利之后才取出来。这时节“中国国剧学会 ”恢复, 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我记得是在东城皇城根一所宫殿式的房子, 有三间大殿作为展览室。院里有汉白玉的平台和台阶, 平台有十来块圆形的大石头, 中间有个窟窿, 据说是插灯笼用的, 我看有一块妨碍行路, 便想把它搬开,岂知分量甚重,我摇撼一下便不再尝试。齐老先生走过来就给搬开了,脸不红气不喘, 使我甚为惭愧。还有一次

18、在齐先生书斋里, 齐先生表演“打飞脚”,一个转身,一声拍脚声 ,干净利落,我们不由得喝彩, 那时在座的有老伶工尚和玉先生,不觉技痒,起身打个飞脚, 按说这是他的当行出色的拿手, 不料拖泥带水倚里歪斜的几乎跌倒,有人上前把他扶住。那时候齐先生已有七十多岁, 而尚健康如此。中国国剧学会以齐先生为理事长,陈纪滢、王向辰和我都是理事, 此外还延请了若干老伶工参加。因为这个关系,我得有机会追随齐老先生之后遍访诸位伶工, 听他们谈起内廷供奉,以及当年的三庆四喜,梨园往事,真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由于我们的建议,后来在青年会开了一次国剧晚会,请老伶工十余位分别登台随意讲说他们的演剧的艺术, 在当时盛况空前。

19、我们为国剧学会提出了许多工作计划,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地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还经常看到他的写作,年事已高而笔墨不辍,真是惭愧后生, 最近先生所著国剧艺术汇考出版,承赐一册,并在电话中嘱我批评,我不敢有负长辈厚意, 写读后一文交中国一周,不数日而先生遽归道山!先生对于国剧之贡献已无须多赘。我觉得先生治学为人最足令人心折之处有二:一是专精的研究精神, 一是悠闲的艺术生活。我们无论研究哪一门学问, 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即有可观, 这点道理虽是简单, 实行却很困难。齐先生之于国剧是使用了他的毕生的精力,看他从年轻的时候热心戏剧起一直到倒在剧院里,真是始终

20、如一地生死以之。他搜求的资料是第一手的, 是从来没经人系统地整理过的,此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而求学之乐亦正在于此。齐先生的这种专精的精神,是可以做我们的楷模的。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 所以他能享受生活, 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 所以他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 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人吃“豆腐脑”,在北平崇文门外有一家专卖豆腐脑的店铺,我这北平土著都不知道有这等的一个地方,果然吃得很满意。他的儿媳黄瑗珊女士精于烹调,有一部分可能是

21、由于齐先生的指点。齐先生生活丰富,至老也不寂寞。看看他的家庭,看看他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风度。老成凋谢,哲人其萎,怀想风范, 不禁唏嘘!(有删改)相关链接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 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百度百科)1933 年,因种种原因, 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 此时写给在上海梅兰芳的信,让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他的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 20 年了。我大部

22、分的工夫 ,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 艺术日有进步; 自今之后 ,算是停止住了。 ”(万伯翱我所知道的齐如山)齐如山在剧本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观众意识,在编剧回忆中, 他特别提出了“ 编剧需迎合观众”的看法。他认为剧作家应运用一切办法抓住观众 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梁燕京剧巨擘齐如山)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与同人都不是真正科班出身, 自感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认识不足,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向齐如山先生请教。B.文中写到作者摇撼不动妨碍行路的大石和伶工尚和玉“打飞脚”倚里歪斜几乎跌倒两件事,是为了衬托齐如山先生戏剧功底深厚。C.齐先生心胸开朗

23、, 了无执着,能够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但他并不是去享受耳目声色的娱乐,而是去欣赏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D.齐先生对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有着浓厚的兴趣, 常与贩夫走卒交往,喜欢各样各种的地方小吃,他的儿媳精于烹调可能就与齐先生的指点有关。E.本文从齐如山先生的兴趣爱好、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着笔, 塑造了一个国剧界的老前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齐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2.齐如山先生对于国剧的发展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答: 3.除热爱国剧外,齐如山先生的形象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答: 4.齐如山先生悠闲的艺术生活对于研究国剧有哪些帮助?你从中受到怎样

24、的启发?(8 分)答: 四、(2014 广东深圳二模,1921,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 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您怎么看?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有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

25、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 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 ,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 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 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 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 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们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 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 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