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于 或 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 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人类活动,自然原因,人类及其他生物,灵犀一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当这种关系被破坏时,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其机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为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图所示。,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2、,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早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 (2)农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现了 论、人定胜天论、 论和因地制宜思想。,地理环境决,定,天人相关,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灵犀一点 (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环境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并由人类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2)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所说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无关,其实质是自然环境决定论。,考点一
3、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地域差异 1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规律方法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
4、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高考链接 在高考中,对本考点的考查是各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解决措施。,例题 (2012年高考四川卷)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丁城市 (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
5、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空间定位要准确,只要根据经纬度和轮廓特征确定该国为蒙古国,问题就迎刃而解。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轮廓特征可判断出该国是蒙古国,地广人稀、干旱少雨。城市的分布以及城市人口的多少受水源、地形、气候影响很大。图中四个城市相比,丙城市年降水量较多、靠近河流、位于地势较平坦的河谷中,城市的区位优势最突出,故其人口最多。第(2)题,蒙古国境内气候干旱,加之过度放牧等,导致该国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严重,故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农作物熟制不是人类能够随意调整的,而是由热量多少确定的;由于降水少,故水土流失
6、不是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水源少,广泛建设人工水域不现实,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1)C (2)D,考点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温馨提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由于许多国家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人类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从而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但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很突出。,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
7、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是( ) A依赖 B讨厌 C征服 D友好,(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处于时期,下列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人地关系协调 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人类逐水草而居 A B C D 解析:第(1)题,在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分别是征服、依赖、友好。第(2)题,在时期,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发展水平低,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人地关系协调。 答案:(1)C (2)D,有关环境问题的解答 【例题】 (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
8、化。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思维建模】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
9、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